莊希泉逝世
1988年5月14日
廈門東亞書院和前清舉人辦的學館,18歲便開始在上海經商。早年,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實業救國。
1911年底上海光復後,為解決軍無糧餉、民無生計的困境,莊希泉受上海軍政府委託,組織“南洋募餉隊”急赴南洋籌款。在這次籌款中,莊希泉在檳榔嶼加入同盟會。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出任中華實業銀行名譽董事長,計畫招股1000萬元。為此,莊希泉第二次受命前往新加坡、檳榔嶼、緬甸等地籌款,不足三個月超額完成了海外招股的任務。中華實業銀行為民國後建立的第一家銀行,莊希泉曾任該行南洋總分行協理。
1916年莊希泉在新加坡創立中華國貨公司,第二年創辦南洋女校,探索“教育救國”的道路。1920年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頒布限制華文教育條例,莊希泉憤而發起成立“華僑學務維持處”,當時在抗議書上籤名達20余萬眾。這是中國“五四”運動後,海外發生的一次規模較大的愛國運動。因此,莊希泉兩次受到殖民當局逮捕,並於1921年初被驅逐出境。
回國後,莊希泉與夫人余佩皋創辦廈南女子師範,併合著《南洋英屬教育之危機》一書。1925年在國共合作期間,莊希泉加入國民黨,任福建臨時省黨部執行委員。上海“五卅”慘案後,在廈門組織外交後援會,開展罷工罷市、抵制日貨運動,因而被日本駐廈門領事館押往台灣監禁。1934年夏,因在菲律賓與王雨亭辦《前驅日報》宣傳抗日反蔣,在廈門被藍衣社特務拘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到菲律賓繼續辦《前驅日報》,並經營蘇聯電影。
抗戰期間,莊希泉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為鞏固發展黨的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8年至1941年,在香港主持福建救亡同志會,救濟難民,創辦建光學校、立華女中,並協助台灣革命同盟出版《戰時日本》雜誌。1942年至1945年在桂林、重慶組織閩台協會、閩台建設協進會。1942年中共南方工委、廣西省工委遭破壞,莊希泉同志以華僑身份掩護地下黨員堅持鬥爭,並長途跋涉千餘里,不惜變賣香港的全部家產資助革命。
抗戰勝利後,莊希泉返回香港、新加坡,經營進步電影和進出口貿易。1947年在香港加入民主同盟,並任香港工商委員會委員,積極協助黨做了大量的海外統戰工作。全國解放前夕,莊希泉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委託,專程飛往新加坡,面邀陳嘉庚先生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新中國成立,莊希泉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於1950年初回國到任。
建國後,莊希泉一直從事僑務工作。1951年出任中僑委副主任委員兼生產救濟司司長、難僑處理委員會主任等職。1956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僑聯副主席,陳嘉庚先生逝世後,被推選為全國僑聯代主席。他是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78年以後,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屆全國僑聯主席,第三屆全國僑聯名譽主席,以及華僑大學董事長和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等職。1982年,以95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文化革命前,莊希泉和何香凝、廖承志、陳嘉庚、方方等一道,協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僑務政策,並深入僑鄉、接待來訪僑胞、組團出訪,在安置歸國華僑,發展僑鄉生產,維護僑胞、歸僑、僑眷正當與合法的權益,以及加強僑胞團結和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為人正派,敢於直言,在反右擴大化中,抵制“左”的影響,保護了一些歸僑幹部。在文化大革命中,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禍國殃民和迫害歸僑、僑眷的罪行極為憤慨,為國家的命運而擔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莊希泉不顧年邁體弱,在僑務界的撥亂反正、僑鄉的兩個文明建設、僑聯組織的健全和發展等方面,傾盡了心血,並寄言海外親朋,盼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莊希泉是著名的愛國僑領、新中國僑務工作主要領導人之一。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歲月中,歷盡千辛萬苦,以《永愛中華志不渝》自勉,從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者發展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這就是他所走過的光輝道路。他關心國運、追求光明,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為革命奉獻自己的一切;他胸襟坦白,光明磊落,堅持原則,仗義執言,處處為歸僑、僑眷和僑胞的利益著想;他平易近人,廣交朋友,團結同志;他克己奉公,生活簡樸;求真務實,作風深入,經商、從政數十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因而深受歸僑、僑眷和僑胞的愛戴,在海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