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河北赤城開機
1998年5月10日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1998年5月10日,電話《一個都不能少》在河北赤城開機。當千響鞭炮在群山環抱的水泉村國小小小的黃土場院轟然炸響,它的導演張藝謀在漫天飛屑間微笑環顧。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裡,他要在這裡講述一個鄉村國小和老師的故事。
13歲的小女孩到只有一個老師的國小代課,老教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到我回來,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在代課的20多天裡,小女孩頑強地找回那些逃學的孩子,一次次、一個個,不管他們是因為窮、因為不喜歡上學、因為要到城裡打工,還是要被帶走去培養成長跑運動員。
“中國失學的孩子有一百萬。在農村,教孩子容易,留住他們難。”54歲的編劇施祥生自己也是一個老師,他用4天的時間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但改成劇本卻用了4個月,只為了看到小說後親自給他打來電話的張藝謀,為了張藝謀的要求:“面向全人類”,因為,“有些東西,平實但卻永恆”。
張藝謀的外景地在大山深處,這個叫水泉村的地方是真實的水泉村國小,真實的從學前班到四年級8個孩子齊坐一堂的12平方米土坯教室;那裡,院中央旗桿上的國旗不過就是比孩子們平常用的稍舊一點罷了。劇本里,施祥生寫了好幾處旗升旗落;電影裡,張藝謀會原樣保留孩子們唱的國歌,那些帶著鄉音的吐字里有張藝謀此番極力追求的本真。
14歲的赤城鎮寧堡中學初一學生魏敏芝,是張藝謀從幾萬個孩子中挑選出來的他新片的女主角。小女孩瘦,愛笑,有一種近乎“不吝”的自信,老是揚著的小臉兒上是張藝謀稱為“紅二團”的農村孩子的好臉色。小女孩聰明,她說她聽說過張藝謀,問她看過張藝謀的什麼電影,她回答得乾脆:“我看電影不看導演。”
《一個都不能少》將是部一個專業演員都沒有的電影,村長是另一個叫水泉溝村的村子裡真正的一村之長,老教師是由延慶沙梁子中心國小64歲的高恩滿提綱,18個高高矮矮大小不一的孩子來自延慶及附近的農村國小,有著和他們電影裡的小老師一樣的臉色和極神似的質樸。所有的角色都將帶著他們真實的姓名走上銀幕,做導演的怕“給他們編新名字,演起來他們反應不過來”。
扮演老教師的高恩滿穿著一件自己的衣服,他對記者說他不知道自己戲多戲少,導演不給他們看劇本,只是演前“現說說”。開機日拍的第一個鏡頭,導演“現說說”後,旁邊人遞給他一本學生的作業本,還得要支筆,記者遞過去手裡的一支,高恩滿就這么上去了,那是電影的第一場戲,也是他此生第一次拍電影的經歷。張藝謀說:“他們不需要看劇本,知道大致情節後我要他們即興,要的就是這種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感覺,我想這些非職業演員會在拍攝過程中給我很多驚喜。”開機日十餘家新聞媒體爭相記錄下張藝謀和希望工程,一個著名的導演和一項偉大的事業在1998年的這一次攜手。
據悉,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於1999年4月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