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成立
1950年3月23日
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是國際氣象組織,它是在1873年第一屆國際氣象大會上創建的非政府機構。1947年在華盛頓召開有45個國家和30個地區氣象組織機構負責人參加的會議,決定把國際氣象組織改組為政府間組織--世界氣象組織,並且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
1950年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這標誌著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該組織的宗旨是:促進設定氣象台、站、網方面的國際合作,以進行氣象、水文及與氣象有關的地球物理觀測;促進建立氣象情報快速交換系統,促進氣象觀測的標準化;推廣氣象學套用於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促進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密切合作;鼓勵並協調對氣象及有關領域內的研究和培訓。
195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世界氣象組織作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決定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要求世界氣象組織的成員國屆時舉行各種方式的慶祝活動,並且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要討論一個主題。1990年的這一天,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成立40周年,在總部日內瓦舉行了一次特別紀念活動。
世界氣象組織成立45年來,成員已發展到一百六十多個,工作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從1957年開始的全球臭氧觀測系統,經過30年艱苦的協調和標準化的觀測,終於促成許多國家在1987年簽訂了關於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1963年建立的世界天氣監視網是世界氣象組織的骨幹計畫。世界天氣監視網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用統一規範、統一的技術政策聯合起來,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情報網。儘管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在技術上存在差異,但網路的形成促進了各國間的互補。
世界氣象組織的工作為減少全球自然災害的損失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提供的“氣象和水文服務”不僅保護了人民生命和財產,還在經濟各領域創造了無法估計的價值。
世界氣象組織在促使各國氣象部門合作的同時,還在世界性組織機構間做了大量協調工作。他們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環境規劃署等機構協同,在氣候變化方面為眾多國家的決策者提供依據,推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政策措施出台。
當前,環境和氣候變化對人類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世界氣象組織從1988年開始展開大量工作,對氣候變化進行科學評價、影響評價和對策研究,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重視。為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許多國家已取得共識:已開發國家應在資金、技術上更多地幫助開發中國家,開發中國家也應積極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限制污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