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家、玉米遺傳育種學家吳紹騤出生
1905年2月12日
??吳紹騤(1905—1998),農業教育家,玉米遺傳育種學家。安徽省嘉山縣人。192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34—1938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深造,獲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後曾任廣西大學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貴州省農業改進所技術專員。1949年後,歷任河南農學院副院長;中國農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農牧漁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三至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一級教授;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期從事玉米良種研究,對我國玉米生產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939年在美國農藝學會會報上發展的“玉米自交系血緣與雜交組合表現之間的關係”一文,提出了不同來源的自交系雜交比親緣關係較近的自交系間雜交具有更大的雜種優勢。這一科學論斷,被國內外玉米育種家所公認。1949年,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雜交優勢增進玉米產量”的學術報告,提出以選育推廣品種間雜交種作為中國發展玉米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途徑的建議,被政務院頒布的五年良種普及方案和農業部制訂的“全國玉米改良計畫”所採納。1952年,與洛陽農業試驗站合作,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玉米綜合品種“洛陽混選1號”。在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大會上,宣讀了“從一個綜合品種——洛陽混選1號的推廣談玉米雜種優勢的利用和保持”論文,為雜種優勢的利用辟出了新途徑。以後,他又發表了“雜種優勢在新中國玉米生產上利用及其前瞻”、“對當前玉米雜交育種工作的三點建議”、“異地培育對玉米自交系的影響及其在生產上利用可能性的研究”等論文。在1956年,他倡導的異地培育方法,一直為全國各育種單位所採用。他領導的河南農業大學玉米研究室,先後育成並大面積推廣了豫農704、豫單5號、豫雙5號等優良玉米雜交種,分別榮獲全國和河南省科學大會頒發的重大科技成果獎。
吳紹騤,農業教育家和作物育種學家,中國玉米育種奠基人之一。他長期從事玉米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據自交系類型異同或親緣遠近合理配製玉米雙交種和選二環系的原則;50年代初在國內倡導玉米品種間雜交種和綜合種的選育利用,並採用異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進程,為發展我國玉米育種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