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被發現
1820年1月30日
1911年l1月1日,以斯科特為首的5人探險隊在支援隊的陪同下,離開麥克默多海峽,向南極點進發。他們所帶的西伯利亞矮種馬無法在軟雪中行走,三輛履帶式拖拉機也成了一堆廢鐵,只好靠人拉雪橇來運補給品,他們終於在阿蒙森到達南極點之後的第三十五天,來到了此地,並發現了阿蒙森的帳篷。他們在南極點住了兩天,重新確定了南極點的位置,測得的結果與阿蒙森確定的南極點只差幾百米,1月18日開始返回。在歸途中,由於食物不足,加上天寒地凍,體力不支,全體人員在風雪中捐軀。其最後行程的記載日期是1911年;月29日。飛機為南極的探險開闢了一個新紀元。英國的威爾金斯爵士是駕機從事南極洲探險的第一人。他於1928年 l1月26日從迪塞普申島起飛,沿著南極洲半島的東岸飛抵70°S處,首次在南極半島上進行了長距離的飛行。
1929年他再度領航探險南極洲,繪製了沙爾科島的輪廓圖,並飛達南極洲的西部。
伯德
1928-1930年,美國的伯德在惠爾灣內建立了小美洲基地。
1929年11月18、19日,由伯德率領巴爾欽等人,首次飛人南極內陸,抵達南極高原,環繞南極點飛行,從飛機上拍攝了南極洲大約;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看到了以前未曾發現過的山區,為美國提出了150°W以西大片陸地的領土要求,成為首次飛越南極點的空中探險。
1926一1937年,挪威籍的克里斯膝森、米克爾森多次領導探險隊在南極洲探險飛行。在1934-1935年夏季的探險中,他們發現了英格麗德·克里斯騰森海岸,並進行了航空測量。1935年2月,米克爾森夫人隨挪威探險隊一起在英格麗德·克里斯騰森海岸登入,並成為登上南極大陸的第一位女性。1936年2月4日,克里斯騰森夫人在航空探險中,發現了哈拉爾王子海岸。挪威在這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中,發現了3600公里長的南極海岸線,航空測量了8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大陸。他們除進行了三次登入外,還從飛機上向多個地點投下了挪威國旗。
1933—1939年,美國的埃爾斯沃思進行了四次探險。1935年,他完成了橫越南極大陸的飛行,他從南極半島頂端的鄧迪島起飛,直達惠爾灣東南26公里處,共飛行了22天,航程長達3700公里,先後著陸四次。埃爾斯沃思的探險,證實了飛機可以在南極大陸進行多種項目的考察作業,並可代替長距離的雪橇旅行考察,他在飛行中發現了森蒂納爾嶺和霍利克一凱尼恩高原,並將80°W和120°W之間的906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宣布為美國所有。1938—1939年,他又架機在80°E的地區飛行了438公里,為美國要求了約2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並把這一地區命名為美國高地。
1938一1939年,由里徹領導的德國探險隊飛人毛德皇后地,對35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進行了航空攝影,利用照相和觀察手段對6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進行了空中偵察。他共飛行1.2萬公里,每隔25公里投下一面德國國旗,並將21°E與12°W之間新發現的陸地繪製成圖。
1939一1941年,由伯德率領的美國南極勤務隊,主要從事空中勘察,以及繼續進行早期的科學計畫,他們在惠爾灣建立了西基地,在斯托寧頓島建立了東基地。他們從東西基地進行了遠距離的航空測量,三次飛過阿蒙森海中的大塊浮冰,確定了埃爾斯沃思高地和沃爾格林海岸的位置。他們沿著威德爾海岸向南飛行,超過了威爾金斯1928年沿威德爾海海岸飛行最南的地點402公里。雪橇隊用84天的時間行走了2027公里,到達了西南面的喬治六世窪地、威德爾海西南沿岸和羅斯灣。同時勘探了804.6公里大陸的新海岸,證實了亞歷山大地確為一島嶼。在兩個基地上均進行了科學考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南極洲的探險計畫陷於停頓。直到1946年美國的“跳高行動”計畫實施時才又逐漸活躍起來。美國1946一1947年的“跳高行動”計畫,派出艦船13艘,出動各種飛機26架,參加人員達4700名。在南極水域停留的近40天的時間裡,他們從惠爾灣內的小美洲基地,向南、向東飛行。用兩架水上飛機沿著南極大陸周圍飛行,所到之地除了南極洲半島和威德爾海的海岸外,幾乎包括了全部的南極大陸海岸。對南極沿岸的60%進行了觀察和攝影,航空攝影1.5萬公里,在64次飛行中拍攝照片7萬張,確定了十八座山的地理位置,設下了68個主權要求標記。
1946-1948年,龍尼南極考察探險隊的3架飛機飛行了346小時,著陸86次,拍攝了1.4萬張航空照片,新發現了十三個地區,證實了南極洲確為一大陸。他在威德爾海南部發現的
高地,排除了“大陸在此為海峽所分”的說法。
1949-1952年,由挪威、瑞典、英國所組成的探險隊,冬季在10°W的毛德皇后地從事科學研究,他們用地震法探測的冰層厚度為274—2271米,還用飛機沿海岸探測飛行了804公里。
1950年1月,法國維克托領導的探險隊,在阿黛利海岸建立了馬丁港基地,從事氣象學或其他學科的研究,1952年關閉。1956年又被啟用,成為國際地球物理年計畫的一部分。
1954年,澳大利亞在62°55′E,67°36′S的麥克·羅伯遜地建立第一個常設基地,並進行氣象學或其他方面的研究。
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參與國際地球物理年研究的國家共有66個,其中有6國在南極大陸或附近島嶼上建立基地。美國海軍船隻於1955年啟航,到麥克默多海峽設立科學研究設施,並在惠爾灣建立科學基地。此外由12艘船、3525人和40架飛機所組成的“深凍行動Ⅱ”,又另建立了五個站。1957年冬由88人組成的探險隊在南極洲設定了“小美洲五號”基地。
1954一1955年,阿根廷在菲爾希納冰架上建立貝爾格拉諾基地,1955年10月首次在這裡探險飛行。法國在阿黛利海岸建立基地,日本利用破冰船在奧拉夫王子海岸建立基地。比利時在毛德皇后地建立國際地球物理年用的科學考察站。挪威在距馬塔公主海岸64公里的內地建立考察站。
1957年1月,紐西蘭在羅斯島建了斯科特站,並派遣補給隊,協助富克斯博士領導的探險隊在1957年末從威德爾海經南極點橫越南極大陸到達羅斯海。此外,美國建立了十二個基地,智利建立了六個,阿根廷建立了八個,前蘇聯在南極洲也建立了一些基地,如派船到其建在瑪麗王后海岸上的基地和平站,並在距370公里的內陸建立了前進基地。1956年2月澳大利亞在麥克·羅伯遜地重建其先前所建的莫森站。另外,還派探險隊進入內陸483公里從事地質及地理的探查和科學研究。
1957年1月,美國海軍的破冰船抵達古爾德灣,船上有30位軍人,9位科學家,在龍尼船長的領導下,在此地過冬。由蒂爾領導的探險隊在80天內行走1313公里,發現了一狹長的海溝,從古爾德灣延伸到伯德站附近,低于海平面1067米。龍尼曾多次飛行到內陸探險,發現了一些新的山和一座面積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島。
1958年2月,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計畫完成後,國際科聯成立了南極研究特別委員會即現在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組織、協調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