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西望有感原文
使者河源復卻回,杖藜曾記到雲台。
高秋華岳三峰出,曉日潼關四扇開。
星宿海從天上落,昆崙槎自斗邊來。
何時更訪茅龍去,東望滄溟水一杯。
詩詞問答
問:渡河西望有感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渡河西望有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渡河西望有感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七
參考注釋
使者
(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辦事的人
歡迎來自親密鄰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2) 比喻帶來某種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國的人們也真懂得欣賞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河源
河流的發源地,特指黃河的發源地
卻回
亦作“卻回”。迴轉。 唐 杜甫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詩之一:“西憶 岐陽 信,無人遂卻回。”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復命,請先定一走馬,兼具寒暄書,其他即俟某卻回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段公子》:“女至榻前,以袖拂僮面者三,卻回曰:‘無妨矣。’”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雲台
(1).高聳入雲的台閣。《淮南子·俶真訓》:“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翱翔。” 晉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雲臺之觀者,必閟帶索之歡。” 唐 王勃 《七夕賦》:“君王廼馭風殿而長懷,俯雲臺而自矯。” 宋 張輯 《洞仙歌·代壽張辰川》詞:“問因何五馬,踏月雲臺。秋色里,卻賞煙霞袖手。”
(2). 漢 宮中高台名。 漢光武帝 時,用作召集群臣議事之所,後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沉約 《為武帝與謝朏敕》:“今方復引領 雲臺 ,虛己 宣室 。” 唐 高適 《宋中遇劉書記有別》詩:“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雲臺 。” 宋 范成大 《寄贈泉石使李元直入覲》詩:“諸公上 雲臺 ,一葉渺 湘浦 。”
(3). 漢 宮中高台名。 漢明帝 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 鄧禹 等二十八將於 南宮雲台 ,後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報 雲臺 賀,公卿拜壽巵。” 清 洪昇 《長生殿·剿寇》:“擁大將,氣雄哉,合圖畫上 雲臺 。”
(4).山名。在 陝西省 華陰縣 境。即 西嶽 華山 的北峰。古代隱者和道家多居於此。 唐 李白 《古風》之十九:“邀我登 雲臺 ,高揖 衛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記》:“ 雲臺峯 在 太華山 東北。” 清 厲鶚 《嚴朗屋寫小像為杜子春事索題》詩之二:“ 雲臺峯 頂約驂鸞,杞犬芝童覓最難。”
(5).山名。在 四川省 蒼溪縣 東南,接 閬中縣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連雲港市 境內。原為海中小島,稱 郁洲 , 明 代始與大陸相連。山上有水簾洞遺蹟。 李希凡 《雲台小記》:“ 雲台山 屹立在 黃海 之濱……所謂‘花果山’者,只是 雲台 一百多個山頭中的一陵。”
(7).道觀名。 唐 李商隱 《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 錦里 差隣接, 雲臺 閉寂寥。” 馮浩 箋註:“所謂 雲臺觀 也。”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己亥自壽》詞之二:“願 雲臺 任滿,又還因任,賽 汾陽 考。”
高秋
秋高氣爽的時節
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南朝齊· 謝脁《謝宣城集·奉和隋王殿下》
華岳
同“ 華岳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華岳 本一山當 河 , 河 水過而曲行, 河 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參見“ 華岳 ”。
高大的山。《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陸德明 釋文:“華岳,戶化、戶瓜二反。本亦作‘山嶽’。” 朱熹 集註:“華、藏,並去聲。”
指西嶽 華山 。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華山》:“ 華岳 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
三峰
(1).三山峰。指 華山 之 蓮花 、 毛女 、 松檜 三山峰。 唐 陶翰 《望太華贈盧司倉》詩:“行吏到 西華 ,乃觀三峰壯。”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淚添九曲 黃河 溢,恨壓三峰 華岳 低。”
(2).三山峰。指 江蘇 三茅山 之 大茅 、 中茅 、 小茅 三山峰。 唐 陸龜蒙 《寄茅山何威儀》詩之二:“大小三峰次 九華 ,靈蹤今盡屬 何 家。”
(3). 華州 之代稱。《敦煌曲子詞·菩薩蠻》:“鑾駕在三峰,天同地不同。” 前蜀 韋莊 《秦婦吟》:“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曉日
(1).朝陽。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詩:“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緑酒入金杯。” 元 郝經 《賢台行》:“曉日曈曨赤羽旗, 燕王 北面親前席。”《花月痕》第五回:“謄寫畢,窗紙上早已曉日曈曈了。”
(2).引申為清晨。 唐 張九齡 《郡中每晨興輒見群鶴東飛至暮又行列而返甚和樂焉遂賦以詩》:“曉日東田去,煙霄北渚歸。”
潼關
關隘名。古稱 桃林塞 。 東漢 時設 潼關 ,故址在今 陝西省 潼關縣 東南,處 陝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衝,素稱險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河 在 關 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 潼關 。” 唐 杜甫 《北征》詩:“ 潼關 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從 潼關 附近衝過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
星宿海
地名。在 青海省 。古人以之為 黃河 的發源地。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漢河渠考》:“ 積石 之西五六百里即 星宿海 。”《宋史·河渠志一》:“我 世祖皇帝 命學士 蒲察篤實 西窮 河 源,始得其詳。今 西蕃 朵甘思 南鄙曰 星宿海 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元史·地理志六》:“ 河 源在 土番 朵甘思 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散煥,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 火敦腦兒 。火敦,譯言星宿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發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里,湧出地上,匯為 星宿海 。”
天上
天空中。如:飛機在天上飛;月亮掛在天上。
何時
(1).什麼時候。表示疑問。《楚辭·九辯》:“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乾?”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 龍城 守,君驥何時秣?”《宋史·岳飛傳》:“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2).什麼時候。表示時間難以確定。 劉大白 《石下的松實》詩:“一棵松樹,落下許多松實;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
茅龍
相傳仙人所騎的神物。 漢 劉向 《列仙傳·呼子先》:“ 呼子先 者, 漢中 關 下卜師也,老壽百餘歲。臨去,呼酒家老嫗曰:‘急裝,當與嫗共應 中陵王 。’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呼 子先 。 子先 持一與酒家嫗,得而騎之。乃龍也,上 華陰山 。”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玉漿儻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閨晤》:“香塵昔慣踐輕軀,弄笛曾經伴 緑珠 。飛天早借茅龍馭。” 清 沉用濟 《望西嶽》詩:“欲跨茅龍問酒母,芝田堪種乏仙才。”
滄溟
(1).大海。《漢武帝內傳》:“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唐 元稹 《俠客行》:“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一泛滄溟,即暈眩嘔噦,不能行立。” 趙朴初 《憶江南》詞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滄溟。”
(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一折:“天地為盟,上有滄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爭朝》:“邊城塵土暗滄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陳夢雷 《登屴崱峰》詩之二:“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一杯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唐 王維 《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朱子語類》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將去溫來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魯郡劉長史》詩:“ 魯國 一杯水,難容橫海鱗。”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詩:“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 宋 楊萬里 《立春日有懷》詩之一:“白玉青絲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詩!”《紅樓夢》第六三回:“這位奶奶那裡吃了一杯來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場了我們一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