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周可久

作者:虞堪 朝代:元代

贈周可久原文

漂泊風塵際,相逢湖水潯。

繄君正哀憤,而我且狂吟。

禾黍感行役,蓼莪思孝忱。

憂來無復道,端處和鳴琴。

詩詞問答

問:贈周可久的作者是誰?答:虞堪
問:贈周可久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贈周可久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虞堪的名句有哪些?答:虞堪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漂泊

(1) 隨流漂流或停泊

戰艇在原地漂泊

(2) 比喻無定所或職業,生活不固定,東奔西走

漂泊半身

風塵

(1) 比喻旅途的艱辛勞累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杜甫《贈別賀蘭銛》

風塵僕僕

(2) 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風塵知己

(3) 舊指娼妓生涯

淪落風塵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水潯

水邊。 南朝 梁 江淹 《謝光祿郊遊》詩:“涼葉照沙嶼,秋榮冒水潯。” 唐 李紳 《端州江亭得家書》詩之一:“雨中雀語喧江樹,風處蛛絲颺水潯。”

哀憤

悲哀憤懣。 晉 劉琨 《答盧諶詩一首並書》:“塊然獨坐,則哀憤兩集。” 宋 王讜 《唐語林·識鑒》:“ 晉 難興,終《止息》於此,其音哀憤而噍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向杲》:“ 杲 聞奔視,則兄已死,不勝哀憤。” 彭芳 《保路運動》:“萬眾哀憤,禍機四伏。”

狂吟

縱情吟詠。 唐 白居易 《洪州逢熊孺登》詩:“ 靖安院 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氣最粗。” 宋 辛棄疾 《沁園春·答楊世長》詞:“我醉狂吟,君作新聲,倚歌和之。” 清 方文 《揚州遇鄧孝威有作》詩:“日夜相過不厭頻,狂吟豪飲任天真。”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行役

(1).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詩·魏風·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 賈公彥 疏:“行謂巡狩,役謂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行役留三 楚 ,思歸又一春。”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計之,二十歲而入伍,五十歲而出伍,始終三十年,止歷七踐更耳。”

(2).泛稱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惲 《搗衣詩》:“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三:“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余好游,時時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憂庵也。” 郁達夫 《星洲既陷厄蘇島困孤舟中賦此見志》詩:“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蓼莪

《詩·小雅》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德的情思。後因以“蓼莪”指對亡親的悼念。《後漢書·清河孝王劉慶傳》:“﹝諸王﹞常有《蓼莪》、《凱風》之哀。” 宋 蘇軾 《謝生日詩啟》:“《蓼莪》之感,迨衰老而不忘。” 明 夏完淳 《寒日掃墓》詩:“ 王褒 私教授,長起《蓼莪》哀。”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處和

(1).奉行平和之道。 漢 焦贛 《易林·頤之蒙》:“秋南春北,隨時休息,處和履中,安無憂凶。” 漢 荀悅 《昌邑王論》:“忠順不失,夙夜匪懈,順理處和,以輔上德,是謂良臣。” 南朝 梁 沉約 《傷劉渢》詩:“處和無近累,天然有勝質。”

(2).講和;調解。《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 人請和, 趙 人不許,必令 將渠 處和。 燕 相 將渠 以處和。”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詞訟》:“又有奸惡之徒,與人有隙,嫉彼貲財,遂買託城市光棍,預通蠹棍虎差,然後設謀興詞,架虛並準……然後從中處和,勢壓講息。”

鳴琴

(1).琴。《韓非子·說林下》:“ 文子 曰:‘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珮,此人遺我玉環。’” 晉 陸機 《擬東城一何高》詩:“閒夜撫鳴琴,惠音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薦琴石》詩:“遠師 騶忌 鼓鳴琴,去和《南風》愜 舜 心。”

(2).彈琴。 唐 高適 《登子賤琴堂賦詩》之一:“ 宓子 昔為政,鳴琴登此臺。” 唐 黃滔 《湘中贈張逸人》詩:“鳴琴坐見燕鴻沒,曳履吟忘野逕賒。”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作邑啟事》:“鳴琴堂上,將貽不治事之譏;投巫水中,必得擅 * 之罪。”

(3).《呂氏春秋·察賢》:“ 宓子賤 治 單父 ,彈鳴琴,身不下堂而 單父 治。”後因用“鳴琴”稱頌地方官簡政清刑,無為而治。 唐 郎士元 《送長沙韋明府》詩:“遙知訟堂里,佳政在鳴琴。” 明 王錂 《尋親記·修築》:“下官 封丘縣 宰是也。才非雉錦,政忝鳴琴。” 清 陳夢雷 《贈臬憲於公》詩:“製錦功偏著,鳴琴政自循。”

詩詞推薦

贈周可久原文_贈周可久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