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弘仁寺敬贊旃檀寶相原文
忉利天宮去復回,旃檀摩頂記如來。
自茲震旦輝佛日,不盡恆沙演法雷。
瑞紀庚辰重輪奐,奇從辛卯肇胚胎。
惟無量壽福無量,斂錫敷思遍九垓。
詩詞問答
問:重修弘仁寺敬贊旃檀寶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重修弘仁寺敬贊旃檀寶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重修弘仁寺敬贊旃檀寶相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
2. 釋紹乾瑞相記優填王造像之歲當周穆王辛卯之年雲
參考注釋
忉利天宮
佛教語。指忉利天中央 帝釋 所居的宮殿。見《法苑珠林》卷五引《起世經》。 章炳麟 《無神論》:“若夫佛家之説,亦云忉利天宮,上有天帝。”參見“ 忉利天 ”。
旃檀
古書上指檀香
摩頂
(1).見“ 摩頂放踵 ”。
(2).《法華經》謂 釋迦牟尼佛 以 * 付囑大菩薩時,用右手摩其頂。後為佛教授戒傳法時的儀軌。《法華經·囑累品》:“ 釋迦牟尼佛 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 摩訶薩 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作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 唐 張南史 《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禪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更發心。”《西遊記》第四十回:“感蒙 觀世音菩薩 勸化,與我們摩頂受戒,改換法名,皈依佛果。”
(3).指受戒出家。 清 李漁 《憐香伴·香詠》:“貧尼少時也學拈毫,自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綺語了。”
(4).撫摩頭頂,以示喜愛。 清 吳偉業 《病中別孚令弟》詩之十:“挽鬚憐尚幼,摩頂喜堪狂。”
如來
佛的別名。梵語意譯。“如”,謂如實。“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又為 釋迦牟尼 的十種法號之一。《金剛經·威儀寂靜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仰弘如來,宣揚法雨;俯授法師,威儀允舉。”《西遊記》第七回:“眾神隨至 寳蓮臺 下啟知, 如來 召請。”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是誰鑿破山骨裂,幻出如來身半截。”
震旦
古代印度人稱中國
諾矩羅居 震旦東南大海際 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宋· 沈括《夢溪筆談》
佛日
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觀無量壽經》:“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浄業處。”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佛日出世,同遣惑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 明 唐順之 《登毗盧閣》詩:“窓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層。”
不盡
(1)
不完全
不盡合理
(2)
沒有盡頭;不完
感恩不盡
恆沙
見“ 恆河沙數 ”。
演法
(1).宣講教義。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亦猶文士製碑,序終而續以銘曰;釋氏演法,義盡而宣以偈言。” 唐 李深 《游爛柯山》詩之四:“安禪即方丈,演法皆寂滅。” 明 單本 《蕉帕記·揭果》:“那日演法之時,天曹便欲誅戮。又虧 長春子 求饒,留汝性命。”
(2).謂傳布教義的方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一教,較浮屠、天方尤為誕罔……其演法則有‘跳布札’、‘放烏’、‘卜藏’諸技。”
庚辰
古代傳說中的助 禹 治水之神。 禹 治水,“三至 桐柏山 ,驚風走雷,石號木鳴”。 禹 怒,召集百靈,獲 淮 渦 水神 無支祁 。授之 章律 、 鳥木由 、不能制。授之 庚辰 ,“ 庚辰 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 淮陰 之 龜山 之足下,俾 淮 水永安而流注海”。見 唐 李公佐 《古〈岳瀆經〉》。
重輪
(1).即重轂。《文選·張衡<東京賦>》:“重輪貳轄,疏轂飛軨。” 薛綜 註:“重輪,即重轂也。”《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輿有重輪之安,馬無泛駕之佚。” 李周翰 註:“天子重輪,取其安也。”參見“ 重轂 ”。
(2).日、月周圍光線經雲層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為祥瑞之象。《隋書·音樂志中》:“煙雲同五色,日月並重輪。” 唐 劉禹錫 《賀皇太子受冊箋》:“蒼震發前星之輝,黃離表重輪之瑞。” 明 何景明 《十五夜高鐵溪同沉清溪趙雪舟馬百愚過敝居對月》詩:“重輪爛五色,繽紛結文虹。”《六部成語註解·禮部》:“日月重輪珥食:日月之外又現光圈一二重,謂之重輪。”
(3).喻指帝王。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重輪赫赫遮星月,獨擅貞明耀萬方。”
胚胎
(1)
(2) 人類從受孕到妊娠第三個月的胎體
(3) 多細胞生物的早期發育階段
(4) 泛指事物的萌芽
無量壽
(1).極言高壽,長生不老。 唐 張說 《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之一:“願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
(2).指 無量壽佛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其(指喇嘛教)皈依 釋迦 、金剛、 毘盧 、 藥師 、 無量壽 諸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參見“ 無量壽佛 ”。
無量
(1) 沒有限制的;沒有止境的
前途無量
(2) 難以計算,指數量極多
九垓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極之地。《國語·鄭語》:“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 韋昭 註:“九畡,九州之極數。”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今普天一統,九垓同風。” 北齊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舉;五紀當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韓爌傳》:“念先帝臨御雖止旬月,恩膏實被九垓。”
(2).亦作“ 九閡 ”、“ 九陔 ”。九層。指天。《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註:“垓,重也……言其德上達於九重之天。”《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閡亦陔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六:“升降隨長煙,飄飄戲九垓。” 唐 吳筠 《秋日彭蠡湖中觀廬山》詩:“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