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朝晴(七月初四日)原文
秋愁雨多弗愁少,夜雨朝晴斯益好。
昨者徹夜霈連纖,踴懼為霖到天曉。
晴經五日夫何礙,我每先憂緣谷寶。
詰旦披衣視霄宇,雲容漸薄歸峰表。
歷卯至辰遂快霽,東岡高燭秋陽皛。
仍餘濃露滴林中,更喜微風拂樹杪。
早晚禾黍秀而實,新種蕎菜潤含飽。
額手此慶共農圃,餘事游山愜幽討。
詩詞問答
問:夜雨朝晴(七月初四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夜雨朝晴(七月初四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十八
2. 七月初四日
參考注釋
昨者
昔日。 唐 杜甫 《入衡州》詩:“昨者間瓊樹,高談隨羽觴。” 唐 韓愈 《歸彭城》詩:“昨者到京城,屢陪高車馳。”
徹夜
整夜;一夜
徹夜苦讀
連纖
纖小連續貌。《 * 詞話》第七五回:“正東風料峭,細雨連纖,落紅千萬點,香串懶重添。”
五日
(1).指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靈運須》:“ 中宗 時, 安樂公主 五日鬥百草。” 宋 姜夔 《訴衷情·端午宿合路》詞:“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
(2).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參見“ 五日京兆 ”。
我每
我們。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感蒙賞賜,我每就此吃飯。”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三折:“ 老包 姓兒仯,盪他活的少,若是不容咱,我每則一跑。”《水滸傳》第五回:“莊客道:‘可奈這箇和尚要打我每。’”
詰旦
平明,清晨。《宋書·柳元景傳》:“自詰旦而戰,至於日昃,虜眾大潰。” 宋 司馬光 《柳枝詞》之十一:“ 五柳先生 門乍開,宅邊植杖久徘徊。陌頭遙認 顏光祿 ,詰旦先乘瘦馬來。”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至夜,乳婢忽竄去,遍索不可得。詰旦,舟尾乃見屍浮於水面。”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若宿卿處,詰旦不能報平安。”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別 袁 而歸。”
霄宇
天地之間。 南朝 宋明帝 《郊廟歌辭·昭德凱容樂》:“訓形霄宇,武彰宸宮。”
東岡
向陽的山岡。《後漢書·周燮傳》:“自先世以來,勛寵相承,君獨何為守東岡之陂乎?” 南朝 宋 謝惠連 《祭古冢文》:“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 唐 韋應物 《射雉》詩:“走馬上東岡,朝日照野田。”
高燭
(1).特長的蠟燭。 宋 蘇軾 《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紅樓夢》第五三回:“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燭,點的兩條金龍一般。”
(2).高高映照。 聞一多 《神話與詩·說舞》:“回響著他們的熱狂的,是那高燭雲空的火光。”
秋陽
(1).烈日。《孟子·滕文公上》:“ 江 漢 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趙岐 註:“秋陽, 周 之秋, 夏 之五、六月,盛陽也。”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濯以河漢之流,曝以秋陽之景。”
(2).秋天的陽光。 宋 蘇軾 《秋陽賦》:“吾心皎然如秋陽之明,吾氣肅然如秋陽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陽之堅百穀,吾惡惡而欲刑之如秋陽之隕羣木。”
露滴
露水珠。 唐 趙彥昭 《秋朝木芙蓉》詩:“平明露滴垂紅臉,似有朝愁暮落時。” 宋 盧氏 《鳳棲梧·題泥溪驛》詞:“鈿帶雙垂金縷細,玉佩玎璫,露滴寒如水。” 郁達夫 《沉淪》四:“稻上的露滴,還同明珠似的掛在那裡。”
微風
(1).輕微的風。《荀子·解蔽》:“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漢 班婕妤 《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宋 范成大 《春晚》詩之二:“微風盡日吹芳草,蝴蝶雙雙貼地飛。” 清 劉純熙 《日暮》詩:“宿鳥樹高下,微風雲重輕。”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六章:“那面深綠色的繡有和平鴿的旗幟,也被人插到地堡上,在微風裡輕輕地飄蕩。”
(2).指日趨衰微的風俗。 唐 杜甫 《杜鵑行》:“ 蜀 人聞之皆起立,至今相效傳微風。”微,一本作“ 遺 ”。
樹杪
樹梢。《陳書·儒林傳·王元規》:“ 元規 自執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 唐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詩:“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早晚
(1) 早晨和晚上
他每天早晚都練氣功
(2) 時候
他已走了多半天了,這早晚多半已經到家了
(3) 〈方〉∶泛指將來某個時候
你早晚進城來,到我們這裡坐坐
(4) 或早或晚
人早晚要死的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潤含
滋潤涵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凡所潤含,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
額手
以手加額(表示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