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作者:蔡珪 朝代:宋代

讀史原文

夏氏不無釁,作孽生妖龍。

蒼姬丁衰期,玄黿游後宮。

天心未悔禍,墜此文武功。

檿弧漏天網,哲婦䲭裊同。

狂童一何愚,巧言惟爾從。

殷鑑不雲遠,覆車還蹈蹤。

坐令周南詩,悲入黍離風。

君看後庭曲,曾笑驪山烽。

詩詞問答

問:讀史的作者是誰?答:蔡珪
問:讀史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蔡珪的名句有哪些?答:蔡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參考注釋

夏氏

見“ 夏後氏 ”。

不無

猶言有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中》:“第古風既乏溫淳,律體微乖整栗,故令評者不無軒輊。” 李希凡 、 藍翎 《關於<紅樓簡論>及其他》:“作為在富貴榮華中生長起來的 曹公子 ,在‘貧窮難耐淒涼’的生活中,對‘當年笏滿床’的盛世是不無惋惜懷念的。”

作孽

做壞事;造孽

玄黿

蜥蜴。《國語·鄭語》:“﹝漦﹞化為玄黿,以入於王府。” 韋昭 註:“黿,或為‘蚖’。蚖,蜇蜴,象龍。”《淮南子·墬形訓》:“先龍生玄黿。” 清 唐甄 《潛書·醜奴》:“在昔宮中之妖,有玄黿,有黑眚,彼實異物,人懼知避。”

後宮

(1) 君主時代嬪妃住的宮室

(2) 借指嬪妃

(3) 放蕩享樂的地方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陽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時代指君主的意願

(4) 擺軸

悔禍

(1).謂撤去所加的災禍。《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於地,天以禮悔禍於 許 ,無寧茲 許公 復奉其社稷。” 楊伯峻 註:“謂天或者依禮撤回加於 許 之禍。” 南朝 陳 徐陵 《為梁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豈圖天未悔禍,喪亂荐臻。” 唐 柳宗元 《逐畢方文》:“ 祝融 悔禍, 回祿 屏氣。” 宋 蘇軾 《徐州祈雨青詞》:“天未悔禍,歲仍大荒。”

(2).後悔造成禍害。《舊唐書·越王係傳》:“雖好生息戰,每冀其歸降;而餘孽昧恩,靡聞於悔禍。” 明 張居正 《答薊遼總督梁鳴泉計處市馬書》:“若二酋能悔禍服罪,自致塞下,亦可侍以不死,不必深治矣。”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一:“那些罪孽深重的人們,絲毫也不知道悔禍呢。”

文武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眾,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詔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滸傳》第九三回:“眾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嚇著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軾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並者矣。”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檿弧

西周 宣王 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 周 國。”檿弧,山桑木製的弓。箕服,箕木製的盛矢桶。史載此謠為後來 幽王 寵 褒姒 殃國之兆。後世常用為典實。 金 蔡珪 《讀史》詩:“檿弧漏天網,哲婦鴟梟同。”參閱《國語·鄭語》、《史記·周本紀》。

漏天

(1).謂如天瀉漏。比喻多雨、久雨或飛泉盛大。 宋 蘇軾 《廣州蒲澗寺》詩:“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

(2).地名。在今 四川省 雅安縣 境。其地多雨,故稱。 唐 杜甫 《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得風字》詩:“朝廷燒棧北,鼓角 漏天 東。” 楊倫 箋註:“《梁益記》:‘ 雅州 西北有大、小 漏天 ,以其西北陰盛常雨,如天之漏也。’” 宋 晁說之 《晁氏客語》:“ 雅州 蒙山 常陰雨,謂之 漏天 。產茶極佳,味如 建 品。 純夫 有詩云:‘ 漏天 常洩雨,蒙頂半藏雲’,為此也。”

哲婦

(1).多謀慮的婦人。《詩·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孔穎達 疏:“若為智多謀慮之婦人,則傾敗人之城國。婦言是用,國必滅亡。”後因以指亂國的婦人。《後漢書·楊震傳》:“《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 金 蔡珪 《讀史》詩:“檿弧漏天網,哲婦鴟梟同。”

(2).有賢德的婦女。《後漢書·列女傳序》:“若夫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闈·頒行女訓》:“宜仿古胎教,姙子及月,將二南詩古詩編成簡明説詞,選哲婦十餘人以備輪直。凡宮中圖畫、花鳥寓目之物,尤當一一揀擇。”

狂童

(1).輕狂頑劣的少年。《詩·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孔穎達 疏:“狂童,謂狂頑之童稚。” 朱熹 集傳:“狂童猶狂且,狡童也。” 清 宋犖 《<明遺民詩>序》:“豈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鮮民,皆奏清廟之音。”

(2).指狂悖作亂的人。童,奴才。此為鄙稱。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唐 韓偓 《亂後卻至近甸有感》詩:“狂童容易犯 金門 ,比屋齊人作旅魂。”

一何

何其,多么

使君一何愚。——《樂府詩集·陌上桑》

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婦啼一何苦。

巧言

表面上好聽而實際上虛偽的話。《詩·小雅·雨無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處休。”《漢書·東方朔傳》:“二人皆偽詐,巧言利口以進其身。” 清 劉大櫆 《贈姚詠棠序》:“古之怪偉魁梧不世出之士,為巧言所中傷者多矣。” 清 陳天華 《警世鐘》:“我曉得洋人初到,一定用巧言哄誘,還要施點小恩惠。”

殷鑑

泛指可以作為後人鑑戒的往事

殷鑑不遠,在 夏後之世。——《詩·大雅·盪》

青史已書殷鑑在,詞人勞詠楚江深。——劉威《三閭大夫》

可資殷鑑

覆車

(1).翻車。《周禮·考工記·輈人》:“既克其登,其覆車也必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禽困覆車。” 裴駰 集解:“譬禽獸得困急,猶能牴觸傾覆人車。”

(2).比喻失敗的教訓。《後漢書·翟酺傳》:“祿去公室,政移私門,覆車重尋,寧無摧折。” 宋 司馬光 《三月晦日登豐州故城》詩:“滿川戰骨知誰罪,深屬來人戒覆車。”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飲饌·蔬菜》:“一誤豈堪再誤,吾不敢不以賦形造物視作覆車。”

坐令

猶言致使;空使。 唐 韓愈 《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劉基 《結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坐令洋貨日報關,萬巧千奇無不備。”

周南

(1).《詩·國風》之一。後人認為《周南》所收大抵為今 陝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頌揚 周 德化及南方。 漢 以後被作為詩教的典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 公子 札 來聘……請觀於 周 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預 註:“《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後漢書·郎顗傳》:“《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 宋 黃庭堅 《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論《詩》終近《周南》。” 明 徐霖 《繡襦記·汧國流馨》:“掃胡塵干戈收斂,《周南》化風行草偃。”亦用為最有教化的地區。 唐 張繼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詩:“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趙 北憂。” 元 王逢 《錢塘春感》詩之三:“ 周南 風俗 漢 衣冠,五色雲中憶駐鑾。”

(2).代稱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稱。《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繼踵乎 周南 。” 李善 註:“ 毛 《詩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劉良 註:“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陽 )以南。《韓非子·說林下》:“ 周南 之戰, 公孫喜 死焉。”一說即 洛陽 。參閱《史記·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注。

(4).《史記·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漢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滯 周南 不得與從事。”後因以“周南”為滯留某地而毫無建樹之典。 唐 楊炯 《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無階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棲遲於 漢 北。” 唐 杜甫 《晴》詩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驅馳魏闕心。” 宋 曾鞏 《賀熙寧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永懷故事,難求 汶上 之圖;獨遠清塵,方嘆 周南 之滯。” 宋 劉克莊 《再和實之<讀邸報>》詩之二:“留落 周南 眾,蕭條 冀 北空。”

黍離

本為《詩·王風》中的篇名。《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周 室之顛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遂用作感慨亡國之詞。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遊子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麥秀之感,非獨 殷 墟;黍離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樓》詩:“昔日最多風景處,今人偏動黍離愁。” 明 張煌言 《舟次琅琦謁錢希聲相公殯宮》詩之一:“赤手曾扶板蕩運,黃腸猶帶黍離愁。”

驪山

在 陝西省 臨潼縣 東南,因古 驪戎 居此得名。是著名的遊覽、休養勝地。又名 酈山 。《漢書·劉向傳》:“ 秦始皇 葬於 驪山 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 唐 張說 《應制奉和》:“ 漢 家行樹直 新豐 , 秦 地 驪山 抱溫谷。” 清 陳維崧 《滿庭芳·距汝州四十里山有溫泉相傳為唐武后幸洛時浴處》詞:“悽然也, 驪山 浴館,一樣野花稠。”

詩詞推薦

讀史原文_讀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