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黃襲明吳君寶見訪原文
平生敬愛人,經月不一面。
出處各有道,淡泊終所願。
避喧繁台寺,稍息奔走賤。
豈是蔣詡人,佳客來不倦。
不責禮數優,草草具盤饌。
為歌朱絲弦,知音我所戀。
日暮翩然去,思君情如線。
乘興還一來,慎莫比秋扇。
詩詞問答
問:謝黃襲明吳君寶見訪的作者是誰?答:周行己
問:謝黃襲明吳君寶見訪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敬愛
尊敬熱愛
敬愛的老師
經月
指太陰曆月亮經歷一次朔望的標準時間;整月。《周髀算經》卷下:“術曰:置經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後漢書·獻帝紀》:“是歲, 長沙 有人死經月復活。”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徐登 ﹞惟喜飲醇酎,經月不一粒食,殊不知書。”《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蘇老泉 見 安石 衣服垢敝,經月不洗面,以為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不一
(1)
不一致,不相同
意見不一
(2)
有差異,質量不同
質量不一
(3)
舊時書信末尾用語,表示不一一詳說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達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劉開《問說》
有道之士。——《呂氏春秋·察今》
淡泊
(1) 對於名利淡漠,不看重
實淡泊而寡慾兮。——曹植《蟬賦》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 家道清貧
家私產業,仍是祖宗流傳的,甚是淡泊。——《檮杌閒評—明珠緣》
所願
(1).願望;希望。《孟子·公孫丑上》:“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 孔子 也。” 晉 陶潛 《閒情賦》:“考所願而必違,徒契闊以苦心。”
(2).指願意去的地方。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避喧
見“ 避喧 ”。
亦作“ 避諠 ”。謂避離喧囂的塵世。 南朝 梁 沉約 《酬謝宣城朓臥疾》詩:“從宦非宦侶,避世作避諠。” 唐 皇甫冉 《贈鄭山人》詩:“避喧心已慣,念遠夢頻成。” 宋 王安石 《寄孫正之》詩:“友中惟子長招隱,世上何人可避喧。” 明 何景明 《雨後溪園即事》詩:“開徑徒懷侶,臨流且避諠。”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山語·端州山水》:“有洞有泉,卻暑避喧,允為佳勝。”
繁台
古台名。在今 河南省 開封市 東南 禹王台公園 內,相傳為 春秋 時 師曠 吹台 , 漢 梁孝王 增築,後有 繁 姓居其側,故名。《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甲午,以 高明門 外 繁臺 為 講武臺 ,是臺 西漢 梁孝王 之時,嘗按歌閲樂於此,當時因名曰 吹臺 。其後有 繁 氏居於其側,里人乃以姓呼之,時代綿寢,雖官吏亦從俗焉。” 明 何景明 《大梁行》:“游鹿時銜內苑花,行人尚折 繁臺 柳。” 明 楊慎 《丹鉛總錄·瑣語》:“ 吹臺 即 繁臺 ,本 師曠 吹臺 , 梁孝王 增築, 班 史稱 平臺 , 唐 稱 吹臺 ,又因 謝惠連 嘗為《雪賦》,又名 雪臺 。”
稍息
軍事或體操口令,命令隊伍或個人從立正姿勢變為休息姿勢
奔走
(1) 為某種目的而奔波忙碌
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永之人爭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很快地走;急行
佳客
嘉賓;貴客。 南朝 梁 沉約 《華陽先生登樓不復下贈呈詩》:“銜書必青鳥,佳客信龍鑣。” 唐 杜甫 《賓至》詩:“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詩之一:“已向美人衣上繡,更留佳客賦嬋娟。” 清 陳夢雷 《友人問疾》詩:“支離臥病空齋里,佳客來過強作歡。”
不倦
不厭倦;不勞累。《左傳·昭公十三年》:“施捨不倦,求善不厭。” 唐 韓愈 《上考功崔虞部書》:“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清 徐士鑾 《宋艷·駁辨》:“公放傲其間,不復有榮念,對客則終日清談不倦。” 陳毅 《紀念李大釗同志殉難三十周年》詩:“自學渾不倦,誨人何其勤。”
禮數
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草具
(1).粗劣;粗劣的飯食。《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歲餘。” 司馬貞 索隱:“謂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謂麄食草萊之饌具。”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卷一:“以麥飯對蔥葉,謂草具之食也。” 清 鈕琇 《觚賸續編·英豪舉動》:“﹝ 熊廷弼 ﹞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 馮 下箸有難色……﹝ 熊 曰:﹞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麤糲者,真英雄耳。”
(2).初步制定,草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賈生 以為 漢 興至 孝文 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漢書·賈誼傳》:“乃草具其儀法。” 顏師古 註:“草謂創造之。”《南史·文學傳·杜之偉》:“ 中大通 元年, 梁武帝 幸 同泰寺 捨身,敕 勉 撰儀注。 勉 以先無此禮,召 之偉 草具其儀。” 宋 王安石 《叔孫通》詩:“草具一王儀,羣豪果知肅。”
(3).用草編制的器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芳雲 止勿行,下車取籃中草具,偕 明璫 數輩,布置如法,轉眼化為巨第。”
盤饌
盤盛肴饌的統稱。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 長安 眾富兒,盤饌羅羶葷。” 唐 白行簡 《三夢記》:“見十數人,兒女雜坐,羅列盤饌,環繞之而共食。” 宋 辛棄疾 《鷓鴣天》詞:“日高盤饌供何晚,市遠魚鮭買未回。”
朱絲弦
亦作“ 朱絲絃 ”。1.用熟絲製的琴弦。 唐 賈島 《聽樂山 * 易水》詩:“朱絲弦底 燕 泉急, 燕 將雲孫白日彈。” 明 何景明 《贈王文熙》詩之一:“泠泠朱絲弦,聽我《別鶴操》。”
(2).借指琴瑟。 宋 黃庭堅 《放言》詩之九:“安得朱絲絃,為我寫此聲。”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我所
佛教語。謂與“我”相對之外物。《智度論》卷三一:“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素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浮雲》詩:“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 章炳麟 《人無我論》:“自八識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屬於內界者,假説為我;自眷屬衣食金錢田園以至一切可以攝取受用之物屬於外界者,説為我所,而我與我所又非一成不變也。”
日暮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日暮時分,炊煙裊裊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翩然
形容動作輕鬆迅速的樣子
翩然起舞
乘興
乘著一時高興
一來
(1).來一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晉 楚 將平,諸侯將和, 楚王 是故昧於一來。” 唐 白居易 《贈曇禪師》詩:“五年不入 慈恩寺 ,今日尋師始一來。”《宋史·卓行傳·巢谷》:“ 蘇軾 責 黃州 ,與 谷 同鄉,幼而識之,因與之游。及 軾 與弟 轍 在朝, 谷 浮沉里中,未嘗一來相見。”
(2).常與“二來”、“三來”等連用,列舉理由或目的。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四折:“一來慶賀功勞,二來犒賞孩兒。”《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一來曉得姐姐的心事,二來見 鳳生 靦覥,心裡也有些喜歡,要在裡頭撮合。”《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咱一來是為行好,二來也怕髒了我的店。” 朱自清 《給亡婦》:“你常生病,卻總不開口,掙扎著起來;一來怕擾我,二來怕沒人做你那分兒事。”
(3).謂某種動作或情況的出現。 魯迅 《故事新編·序言》:“不記得怎么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 巴金 《家》七:“他自己把心關著,唯恐別人看見他的秘密,你想,這樣一來別人怎好跟他接近?” 老舍 《正紅旗下》十:“到端午、中秋、重陽,大家若是都作些詩,喝點黃酒,有多好呢!哼,那么一來,天下準保太平無事了!”
(4).蒙語ire的音譯。“來了”之意。《華夷譯語》等作“亦列”。 明 黃元吉 《流星馬》第二折:“通事見正旦云:‘也七阿媽薩一來四。’”參閱 方齡貴 《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
秋扇
(1). 漢 班婕妤 《怨歌行》:“新裂 齊 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後因以“秋扇”比喻婦女年老色衰而見棄。 南朝 梁 劉孝綽 《班婕妤怨》詩:“妾身似秋扇,君恩絶履綦。”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十:“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纖》:“君無二心,妾豈不知;但眾口紛紜,恐不免秋扇之捐。”
(2).秋日團扇。 南朝 梁元帝 《鍾山飛流寺碑》:“月如秋扇,花疑春雪。” 唐 褚亮 《奉和望月應魏王教》:“落影臨秋扇,虛輪入夜弦。” 明 何景明 《七夕》詩:“樓台送暑催秋扇,關塞迎寒起暮砧。”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謝黃襲明吳君寶見訪原文_謝黃襲明吳君寶見訪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