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原文

生物天地心,循環運貞元。

肅殺與生長,迭用徵化權。

奉三百王道,善長在體仁。

不得已明刑,弼教意有存。

元冥已司令,西曹封事傳。

囹圄諸重囚,勾決例冬前。

三覆敕給事,眾議集閣臣。

嗟嗟爾群工,敬聽予一言。

其諸邪淫流,實因風俗刓。

盜亦豈其願,為迫飢與寒。

我爾應試思,致此誰之愆。

慚愧之未遑,更何容心焉。

死者固已矣,曲求生者全。

非理得倖生,誰伸死者冤。

永惟歐公文,三復增惕乾。

詩詞問答

問: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四十四

參考注釋

生物

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等能力,能通過新陳代謝作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幾隻蒼鷹在高空盤旋,看不見旁的生物。——《孟姜女》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環運

連續運轉。 唐 柳宗元 《邠寧進奏院記》:“稽疑於太宰,質政於有司,下及奔走之臣,傳遽之役,川流環運,以達教令。”

貞元

(1).純正。語本《易·乾》:“元亨利貞。” 高亨 註:“乾,卦名,天也。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貞正之德……《文言》謂君子亦有此德。” 南朝 梁 江淹 《五侍中為南蠻校尉詔》:“侍中領祕書監驍騎將軍 奐 ,秉心貞元,志局開亮,績譽之美,在公屢彰。”

(2).古以元亨利貞喻春夏秋冬,故借指時令的周而復始和天道人事的轉換。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紀貞元而應度,按時令以承禧。” 清 葉廷琯 《梅孫以甲乙元旦詩見示依韻和之》:“世事偶然成剝復,天心於此見貞元。”參見“ 貞下起元 ”。

肅殺

形容秋冬天氣寒冷,草木凋落

秋風肅殺

豈能於陽和之候,肆肅殺之威。——《鏡花緣》

我匆忙然明白了為什麼歐陽修把秋天描 寫得那么肅殺悲涼。——《秋色賦》

生長

(1) 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生物體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由小到大的過程

小雞生長很快

(2) 出生和成長;產生和增長

生長在山區的孩子

小明生長在北京

迭用

1.亦作"疊用"。

2.重疊套用。

化權

(1).教化之權。猶政權。 唐 權德輿 《賀外甥崔相國書》:“阜庶生物,操持化權。”《舊唐書·文宗紀下》:“ 注 ( 鄭注 )內通敕使,外連朝官,兩地往來,卜射財貨,晝伏夜動,乾竊化權。”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史嵩之始末》:“既而二公皆去位, 嵩之 獨運化權。”

(2).化育萬物之權。 宋 葉適 《禱雨題張玉廟》詩:“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權如反掌。”

百王

歷代帝王。《荀子·不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漢書·董仲舒傳》:“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製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南朝 梁 沉約 《光宅寺剎下銘》:“濡足萬古,援手百王。” 唐 廣宣 《禁中法會應制》詩:“道場三教會,心地百王期。” 明 何景明 《郊觀》詩:“神祇二後配,禮樂百王殊。”

體仁

躬行仁道。《易·乾》:“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孔穎達 疏:“言君子之人,體包仁道,汎愛施生,足以尊長於人也。” 宋 曾鞏 《到任謝職司諸官員狀》:“伏遇某官體仁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體仁以修身,則行修也。”參見“ 履仁 ”。

不得已

無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明刑

(1).明確的法令。《詩·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 傳:“刑,法也。”《後漢書·阜陵質王延傳》:“經有正義,律有明刑。”

(2).指把犯人所犯罪狀寫在板上,置於其背以示懲罰。《周禮·地官·司救》:“三罰而士加明刑。” 鄭玄 註:“加明刑者,去其冠飾,而書其衺惡之狀,著之背也。”

(3).嚴明的刑罰。《荀子·議兵》:“雕雕焉縣貴爵重賞於其前,縣明刑大辱於其後,雖欲無化,能乎哉?” 唐 白居易 《得甲去妻後妻犯罪請用子蔭贖罪甲怒不許判》:“旋觀怨偶,遽抵明刑。”

(4).指嚴明刑罰。 宋 李綱 《謝落職依舊宮祠居住表》:“輔相失職,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從薄責。”

(5).謂以刑法曉喻民眾。《南史·宋紀上·武帝》:“阜財利用,繁殖黎元,編戶歲滋,疆宇日啟,導德明刑,四境有截。”

弼教

輔助教化。多指以刑輔教。語出《書·大禹謨》:“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 孔 傳:“弼、輔,期、當也。嘆其能以刑輔教,當於治體。” 唐 一行 《起義堂頌》:“天輔 皋繇 ,明刑弼教。” 明 方孝孺 《白鹿洞規贊》:“維天降衷,維聖立極,維賢弼教,維民從式。”《清史稿·刑法志一》:“且夫國之有刑,所以弼教。一國之民有不遵禮教者,以刑齊之。”

元冥

(1).即玄冥。水神名。《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 禺彊 ” 晉 郭璞 註:“字 元冥 ,水神也。” 宋 范成大 《三次喜雨詩韻少伸嘉頌》:“天籟侵晨占少女, 雨師 連夜檄 元冥 。”

(2).即玄冥。深遠幽寂。亦借指太空。 明 何景明 《告咎文》:“乘元冥以丞行兮,乃覲帝於 太微 。”

司令

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

總司令

空軍司令

西曹

(1).古官名。太尉的屬官,執掌府中署用吏屬之事。《漢書·丙吉傳》:“ 吉 馭吏耆酒,數逋盪,嘗從 吉 出,醉歐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吉 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

(2).兵部的別稱。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兵部》:“ 崔豹 《古今考》:‘兵部稱西曹。’案,西為金,主兵刑之義。故與刑部同稱。”

(3).刑部的別稱。 唐 元稹 《送復夢赴韋令幕》詩:“西曹舊事多持法,慎莫吐佗丞相茵。” 明 袁宏道 《送京兆諸君升刑部員外郎序》:“西曹舊稱清秩,居是官者,多文雅修飾之士。” 清 梁章鉅 《稱謂錄·刑部》:“《客燕雜記》:‘ 嘉靖 中, 李攀龍 、 王世貞 俱官西曹,相聚論詩,建 白雲樓 榜諸君詩,人目刑部為外翰林,亦稱西臺。’” 劉成禺 《洪憲紀事詩》之九三:“西曹那解 陳 家事,自有君王特達知。”

封事

(1).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緘,故稱。《漢書·宣帝紀》:“上始親政事,又思報大將軍功德,乃復使 樂平侯 山 領尚書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後漢書·明帝紀》:“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賢 註:“ 宣帝 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後 魏相 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自 漢 置八儀,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 磻叟 蒞事未終考秩,拋官詣闕上封事,通義 劉公 引為羽翼,非時召對數刻, 磻叟 所陳,凡數十節,備究時病。” 清 朱彝尊 《興化李先生清壽》詩:“曾聞過江上封事,神人觀聽交歡忻。”

(2).封禪。《史記·封禪書》:“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 始皇 遇風雨,則譏之。”

囹圄

監獄。同“囹圉”

至於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韓非子·三守》

才出囹圄

重囚

舊指犯有重罪的囚犯。《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挺重囚,益其食。”《列子·楊朱》:“重囚纍梏,何以異哉。”《宋書·劉燮傳》:“遇其所生,棄若糞土;襤褸比於重囚,窮困過於下使。”《宋史·李衡傳》:“﹝ 衡 ﹞知 溧陽縣 ,專以誠意化民……歷任四年,獄戶未嘗繫一重囚。”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監禁》:“犴狴之設,原以禁重囚……重囚之中,有強盜,有人命;有已審結、未審結。”

勾決

(1).猶處決。 宋 李綱 《與政府書》:“更有一事可笑,某去秋總師過 吉州 , 江西 漕使 韓球 ,公然移文州縣,不使應副秋糧。不得已勾決人吏,軍始得食,亦具奏矣。”

(2).執行死刑的司法程式之一。 清 制,凡判決死刑的罪犯監候處決者,於秋審及朝審後,開具名冊案由,奏請予勾,其經御批勾除者,即照原判處決,謂之勾決。《清史稿·高宗紀一》:“乙未,停今年勾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嵇文恭公》:“勾決日,廷臣皆左袒之,上顧公,公抗聲曰:‘ 永福 為守土大員,不可輕縱。’上乃勾決。”參閱《清通典·刑六》。

三覆

(1).三處伏兵。《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 杜預 註:“覆,伏兵也。”《宋史·劉錡傳》:“﹝ 劉錡 ﹞遂設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敗。《戰國策·燕策二》:“﹝ 齊 ﹞遂與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舉。”

(3).三度複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李先主傳》:“時天下罹亂,刑獄無典,因是凡決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給事

(1).處事;辦理事務。《國語·周語中》:“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以恭給事則寬於死,以儉足用則遠於憂。” 宋 曾鞏 《都知制》:“門闈房闥之間,朝夕給事,非謹信忠篤,烏可處斯任哉!”

(2).供職。《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其父 鄭季 ,為吏,給事 平陽侯 家。”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上:“而 朝恩 幼子曰 令徽 ,年十四五,始給事於內殿。上以 朝恩 故,遂特賜緑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天聰 已前,鈞衡帷幄,悉任懿親,異姓儒臣,但令給事文館。”

(3).引申為侍奉。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四》:“ 東坡 讀《阿房宮賦》,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 陝 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有四麗人,斂袵鳴璫,給事左右。”

(4).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唐 韓愈 《答劉正夫書》:“ 愈 於足下,忝同道而先進者,又常從游於賢尊給事,既辱厚賜,又安得不進其所有以為答也。”《古今小說·沉小霞相會出師表》:“只有一個 馬給事 ,天性絶飲。”

眾議

眾人的議論。《漢書·王莽傳上》:“臣 莽 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眾議,益封臣 莽 。”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疏》:“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常願攜手,寘彼眾議。”《舊唐書·盧懷慎傳》:“ 李傑 勤苦絶倫,貞介獨立,公家之事,知無不為,乾時之材,眾議推許。”

閣臣

明 清 大學士的別稱。大學士入閣辦事,故稱。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閣臣兼掌部院,非舊規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國初沿 明 舊制,閣臣例不兼經筵。” 清 吳敏樹 《書謝御史》:“明日,上語閣臣:‘朕少時聞 謝御史 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嗟嗟

(1).嘆詞。表示招呼。《詩·周頌·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

(2).嘆詞。表示感慨。《楚辭·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 唐 李頎 《行路難》詩:“薄俗嗟嗟難重陳,深山麋鹿可為鄰。” 明 張煌言 《長鯨行》:“嗟嗟長鯨爾何愚,如彼異類空屈節。”

(3).嘆詞。表示讚美。《詩·商頌·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鄭玄 箋:“重言嗟嗟,美嘆之深。”《漢書·韋賢傳》:“嗟嗟我王, 漢 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 明 陳烈 《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後序》:“嗟嗟樹開國之勛猷,昭傳世之文章。”

(4).象聲詞。猶濺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

一言

(1).一個字。《論語·衛靈公》:“ 子貢 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漢 班固 《 * 通·謚篇》:“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2).一句話;一番話。《書·立政》:“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懷》詩:“ 季布 無二諾, 侯嬴 重一言。”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孫炳華 《重賞之下》三:“ 林啟達 每天都要到車間轉轉,到工具機邊上看看,一言不發,看一會就走。”

(3).謂陳述一次。《穀梁傳·昭公四年》:“ 慶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語·屈節解》:“遽發所愛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單父 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

(4).眾口一詞。《韓非子·內儲說上》:“今 魯國 之羣臣以千百數,一言於 季氏 之私。”

其諸

猶或者。表示測度的語氣。《論語·學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 清 惲敬 《散季敦說》:“若是,則 宜生 何以二名?其諸初氏 散宜 ,子孫去‘宜’氏 散 歟?抑 散 與 散宜 為二氏歟?”

淫流

放縱遊蕩。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一》:“絶靡麗之飾,遏利慾之巧,則淫流之民定矣,而貪穢之俗清矣。”

風俗

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

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風俗。——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豈其

(1).猶何必。《詩·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 齊 之 姜 。” 鄭玄 箋:“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後可食,取其口美而已;何必大國之女然後可妻,亦取貞順而已。”《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 谷口 鄭子真 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 清 李調元 《勦說·豈其卿》:“豈其卿者,猶云何必卿也。”

(2).猶難道。《左傳·昭公三年》:“ 肸 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 杜預 註:“言必不得祀。”《楚辭·離騷》:“豈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應試

應考;參加考試

慚愧

(1) 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羞愧

(2) 幸運,僥倖

那王俊得知這個訊息,叫聲慚愧,幸而預先走脫了。——《蕩寇志》

未遑

沒有時間顧及;來不及。 漢 揚雄 《羽獵賦》:“立君臣之節,崇賢聖之業。未遑苑囿之麗、遊獵之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爰至有 漢 ,運接燔書, 高祖 尚武,戲儒簡學,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辛丑二宗伯》:“ 沉某 父子,嘗從大夫之後,偶因出遊,未遑趨避,而衷甲之士,奮呼羣起,幾不獲生焉。” 清 魏源 《客懷》詩:“勞勞啼夜烏,夜靜未遑息。” 孫中山 《敬告同鄉書》:“今二子之逋逃外國而倡保皇會也,其感恩圖報之未遑,豈尚有他哉?”

何容

豈可;豈容。《漢書·東方朔傳》:“談何容易!夫談有悖於目拂於耳謬於心而便於身者……非有明王聖主,孰能聽之?”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漢書》《東方朔傳》:‘談何容易。’何容,猶言豈可也。則‘容’字不連‘易’字讀矣。” 葉聖陶 《窮愁》:“警吏怒以目,叱曰:‘爾出入茲地,亦豈善類?既為所執,何容多辯?’”

死者

已死的人

死者與生者

已矣

(1)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求生

謀求生存

本能的求生欲望

非理

(1).不合常理;違背情理。《管子·版法解》:“怨咎所生,生於非理。”《晉書·王覽傳》:“﹝ 覽母 ﹞屢以非理使 祥 , 覽 輒與 祥 俱。”

(2).謂不講道理。《水滸傳》第五八回:“那廝為官貪濫,非理害民。”

永惟

深思;常念。《漢書·宣帝紀》:“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內省匪解,永惟罔極。”《晉書·武帝紀》:“朕守遺業,永惟保乂皇基,思與萬國以無為為政。”《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八年》:“永惟古之王者,御治之始,必明目達聰以防壅蔽。”

公文

政府機關或官員處理公務往來的檔案

下了一紙公文

三復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覆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 *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參見“ 三復白圭 ”。

詩詞推薦

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原文_冬前勾決重囚惻然有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