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鄉行宮晚坐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良鄉行宮晚坐原文

昨日風吹雲不散,今朝風息雲仍生。

土膏脈動春燠沐,沿途鋪翠來牟萌。

雨斯益善否亦可,望蜀未免人常情。

朴宇瀟灑宜靜憩,甌香研淨窗復明。

往來歲久題句遍,不殊一念籌農耕。

詩詞問答

問:良鄉行宮晚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良鄉行宮晚坐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

參考注釋

昨日

昨天

吹雲

(1).吹起雲氣。 漢 焦贛 《易林·復之恆》:“雨師駕駟,風伯吹雲; 秦 楚 爭強,施不得行。” 三國 魏 曹植 《吹雲贊》:“天地變化,是生神物,吹雲吐潤,浮氣蓊鬱。” 唐 劉禹錫 《邊風行》:“襲月寒暈起,吹雲陰陣成。”

(2).鼓之別名。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樂器名》:“鼓,一名吹雲。”

(3).國畫中畫雲技法之一。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古人畫雲,未為臻妙,若能沾溼綃素,點綴輕粉,縱口吹之,謂之吹雲。”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風息

(1).風止息。《宋史·韓世宗傳》:“ 閩 人 王 某者,教其舟中載土,平版鋪之,穴船版以櫂槳,風息則出 江 ,有風則勿出。”

(2).訊息;情況。《西遊記》第三四回:“ 老孫 變化,也只為你們。你怎么倒走了風息。”

(3).風的聲息。 郭沫若 《月光下》:“絲毫風息也沒有,也沒有什麼聲音。”

雲仍

亦作“ 雲礽 ”。1.遠孫。《爾雅·釋親》:“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 郭璞 註:“言輕遠如浮雲。” 宋 范成大 《次諸葛伯山贍軍贈別韻》:“我家 鴟夷子 ,竹帛照 吳 越 。雲仍無肖似,頫首媿前哲。” 明 李東陽 《贈闕里孔以昌》詩:“已向雲仍占聖澤,還從伯仲識風標。”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九:“端門受命有雲礽,一脈微言我敬承。” 劉逸生 註:“雲礽,遙遠的孫輩。”

(2).比喻後繼者。 清 譚嗣同 《仁學》三一:“ 顧 ( 顧炎武 )出於 程 ( 程顥 、 程頤 )、 朱 ( 朱熹 ), 程 朱 則 荀 ( 荀卿 )學之雲礽也。”

(3).沿襲;因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引》:“譌謬雲仍,詖淫展轉,稱名日戾,取義日淆。” 姚華 《曲海一勺·駢史上》:“考其命筆,取便直言,文情弗宣,率爾易盡,枝葉於《書》而非雲礽於《詩》也。”

膏脈

肥沃的土壤。 宋 歐陽修 《歸田四時樂·春》詩:“新陽晴暖動膏脈,野水泛灧生光輝。” 宋 朱淑真 《膏雨》詩:“一犁膏脈分春隴,只慰農桑望眼中。”

燠沐

溫暖濕潤。《後漢書·明帝紀》:“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煩勞羣司,積精禱求。” 李賢 註:“燠,暖也……沐,潤澤。言無暄潤之氣也。” 宋 王安石 《答沉屯田啟》:“歲雲燠沐,物且長羸。”

沿途

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終點的路上

來牟

亦作“ 來麰 ”。古時大小麥的統稱。《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帝命率育。” 朱熹 集傳:“來,小麥。牟,大麥也。” 宋 蘇軾 《章錢二君見和複次韻答之》之一:“來麰有信迎三白,薝蔔無香散六花。”一本作“ 來牟 ”。

善否

(1).善惡;好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三國 魏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

(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內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內辱之,無不遷矣。” 韋昭 註:“所善惡無不見信。”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

未免

(1) 實在是,不能不說是

你的發言未免長了些

(2) 不免

初次見面,未免有些拘束

常情

普通的情理;一般的心情

按照常情,他會提出這個問題

瀟灑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瀟灑)

畫法瀟灑

(2) 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的

衣著瀟灑文雅

靜憩

指隱居。 隋 江總 《攝山棲霞寺碑》:“曩日靜憩 鍾巖 ,余便觀止。餐仁飲德,十有餘年。”

來歲

來年。《周禮·春官·肆師》:“社之日,涖卜來歲之稼。” 鄭玄 註:“社祭土為取財焉,卜者問後歲稼所宜。” 晉 陶潛 《酬劉柴桑》詩:“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印賣狀元賦》:“夢神授以《來歲狀元賦》。”

題句

(1).謂就一事一物或一文一圖寫上一句(或幾句)話以表示自己想法。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訪僧 紅葉寺 ,題句 白雲房 。”

(2).指題寫的字句。 宋 委心子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讖兆門下·遐周阿環》引《青瑣》:“ 李遐周 有道術, 天寶 中作題句以兆 祿山 之亂,曰:‘ 燕 市人皆去, 函關 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上記羅衣。’”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移譯序文和每圖的題句的,也是 孟十還 君的勞作;題句大概依照譯本,但有數處不同,現在也不改從一律;最末一圖的題句,不見於第一部中。” 魯迅 《書信集·致孟十還》:“倘有,乞借給我一用,照出後即奉還,如能將圖下的題句譯示,尤感。”

不殊

(1).沒有區別;一樣。 漢 揚雄 《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詩:“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謂身首尚未分離。指 * 未死。《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 顏師古 註:“殊,絶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楊貞婦》:“ 靜安 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燈默坐,驅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轉於牀榻間,七日乃死。”

(3).未絕。《新唐書·吳兢傳》:“皇運不殊如帶。”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詩詞推薦

良鄉行宮晚坐原文_良鄉行宮晚坐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