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士明府自塞外歸奉寄時丙子十二月

作者:仝軌 朝代:清代

原文

凍硯炙空山,蟲魚老自注。

昂昂七尺軀,埋頭死章句。

聖武邁周宣,獫狁哀匪茹。

四海望旄鉞,邊塵靜一怒。

公實轉河粟,慷慨出中路。

轔轔十萬車,兒撫軍法御。

貔貅壯宿飽,敏捷回天顧。

從軍盡如此,何至臨機誤。

公才信兼人,幕府無留務。

盾鼻磨醉墨,橫槊詩還賦。

十載滯洛西,幾類終身錮。

茲焉豁心眼,蛙井嘲窮措。

別離欻一年,歌嘯悲獨寤。

馳想伊吾北,奇游未免妒。

胸藏十萬甲,故紙終難據。

歸來捫虱談,定似河東注。

詩詞問答

問:《青士明府自塞外歸奉寄時丙子十二月》的作者是誰?答:仝軌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仝軌的名句有哪些?答:仝軌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凍硯

結凍的硯台。 唐 尚顏 《夷陵即事》詩:“暑衣經霜著,凍硯向陽呵。” 宋 陸游 《縱筆》詩:“凍硯笑臞儒,雕弓隱獵徒。”

空山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明 李攀龍 《仲春虎丘》詩:“古剎雲光杳,空山劍氣深。” 李大釗 《警 * 父老書》:“空山已無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蟲魚

(1).泛指微小的動物。《詩·小雅·鴛鴦序》“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 唐 孔穎達 疏:“思古明王交接於天下之萬物,鳥獸蟲魚皆有道,不暴夭也。”《金史·樂志下》:“威震遐邇,化漸蟲魚。”

(2). 孔子 認為讀《詩》可以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 漢 代古文經學家注釋儒家經典,注重典章制度及名物的訓釋、考據。後遂以“蟲魚”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時含譏其繁瑣之意。 唐 韓愈 《讀皇甫湜 * 園池詩書其後》詩之一:“《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自序》:“而多生習氣,尚牽蠹簡,雖不能如 毛萇 、 鄭康成 泥蟲魚之注,又不能如 虞卿 、 李德裕 著窮愁之書。”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自序》:“雕鎪物類,探討蟲魚,穿鑿愈工,《風》《雅》愈遠。”

(3).指訓詁考據之學。 郁達夫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詩:“日抱蟲魚伏 茂陵 ,旁人爭笑客無能。”

自注

作者對其著述所加的注。《宋書·謝靈運傳》:“作《山居賦》,並自注以言其事。”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司字作入聲》:“﹝ 白樂天 詩﹞又以‘相’字作入聲,如云:‘為問 長安 月,誰教不相離’是也,‘相’字之下自注云:‘思必切’。”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古人行文,中有自注,不善讀書者,疑其文氣不貫,而實非也。”

昂昂

(1) 人的氣勢高昂,精神奮發

(2) 形容氣度不凡的樣子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 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七尺軀

一般成人的身軀。借指男子漢,大丈夫。《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晉 陸機 《輓歌詩》之二:“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岐路燈》第一○二回:“日落鋪氈坐臥,雙眸三寸燭,斗室七尺軀,養精蓄鋭,單等次日文戰。”

埋頭

(1) 專心致志,不分散精力

埋頭工作

(2) 低下頭

她衝著雨埋頭繼續趕路

章句

(1)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語句停頓

(2) 分析古文的章節和句讀

複習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後漢書》

聖武

(1).聖明英武。舊時稱頌帝王之詞。《書·伊訓》:“惟我 商王 ,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後漢書·黃瓊傳》:“ 光武 以聖武天挺,繼統興業,創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唐 韋瓘 《周秦行紀》:“太后曰:‘何如主?’余對曰:‘小臣不足以知君德。’太后曰:‘然無嫌,但言之。’余曰:‘民間傳聖武。’” 明 李東陽 《求退錄·奏疏十九道》:“地方平定,民物底寧,皆由陛下聖武神謀運用於上,內外重臣、各邊將士効力於下。”

(2).指聖明而有武功的君主。《文選·揚雄<長楊賦>》:“於是聖武勃怒,爰整其旅,迺命驃 衛 。” 張銑 註:“ 聖武 , 武帝 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 李善 注引《魏志》:“ 太祖武皇帝 姓 曹 諱 操 ,為丞相,封 魏王 ; 文帝 受禪,追尊曰 武皇帝 。”按, 清 魏源 有《聖武記》,即述 清 代開國至 道光 間的歷次戰役,並及考證及軍制。

周宣

即 周宣王 。 漢 陳琳 《為曹洪與魏文帝書》:“ 周宣 之盛,亦讎大邦。”《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昔 周宣 惰千畝之禮, 虢公 納諫。” 李善 註:“《國語》曰: 宣王 即位,不藉千畝, 虢文公 諫曰:‘夫民之大事在農。’”《文選·劉孝標<辯命論>》:“ 周宣 祈雨,珪璧斯罄。” 劉良 註:“ 周宣王 大旱祈雨,罄盡珪璧於神明而雨不至。” 明 張居正 《考滿謝手勅加恩疏》:“嘉乃丕績,居然 虞 廷讓美之風;惟公德明,藹矣 周宣 毗賢之命。”

獫狁

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

匪茹

不自量力。《詩·小雅·六月》:“ 玁狁 匪茹,整居 焦穫 ,侵 鎬 及 方 ,至於 涇 陽。” 鄭玄 箋:“匪,非;茹,度也。 鎬 也 方 也,皆北方地名。言 玁狁 之來侵,非其所當度也,乃自整齊而處 周 之 焦 獲 ,來侵至 涇水 之北,言其大恣也。”後常用為盜匪鋌而走險的典故。 唐 陸贄 《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於緣邊州鎮儲運軍糧事宜狀》:“儻遇水旱為災,粟糴翔貴;兇醜匪茹,寇擾淹時。”

海望

指海水逢望日(農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或十七日)漲潮的現象。 明 李贄 《望海》詩之一:“望海不見海,海望歡聲起。”

旄鉞

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舊唐書·王珂傳》:“天子以 珂 為 河中 節度,授以旄鉞。” 宋 蘇軾 《上皇帝書》:“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爭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

邊塵

(1).邊地的塵土。 唐 岑參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馬》詩:“習戰邊塵黑,防秋塞草黃。” 明 馮夢龍 《精忠旗·逆檜南歸》:“雙袖染邊塵,回首關津,受恩深,處假為真。” 清 方文 《偕蔣穆之登金山懷龍友先生》詩:“邊塵一起飛黃葉,岸柳重攀變緑枝。”

(2).代稱邊境戰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新城 太守 孟達 反,詔驃騎將軍 司馬宣王 討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今者海內清定,萬里一統,三垂無邊塵之警,中夏無狗吠之虞。” 唐 戴叔倫 《送耿十三湋復往遼海》詩:“野迥邊塵息,烽消戍壘空。” 清 陳夢雷 《贈臬憲於公》詩:“從容殲小丑,談笑靜邊塵。”

靜一

鎮定寧靜,專一不變。《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 成玄英 疏:“縱使千變萬化,而心恆靜一。”《文選·韋孟<諷諫>詩》:“矜矜 元王 ,恭儉靜一。” 李善 註:“ 孔安國 《尚書傳》曰:‘矜矜戒慎,恭敬靜守。’一,道也。” 唐 杜甫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 * 阿稽豎子阿段往問》詩:“有生固蔓延,靜一資隄防。” 仇兆鰲 註:“水多草生,恐滋蔓延,故須專意隄防。”

公實

(1).公正而樸實。《漢書·薛宣傳》:“臣恐陛下忽於《羔羊》之詩,舍公實之臣,任華虛之譽。”

(2).公開的事實。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中路

(1).半路。《楚辭·九辯》:“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十:“黃鵠游四海,中路將安歸。” 明 高啟 《張節婦詞》:“誰言妾有夫,中路棄妾身先殂。”

(2).路的當中。 漢 司馬相如 《上書諫獵》:“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

(3).當中的一路。常指軍隊部署。《晉書·慕容暐載記》:“ 護 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曾不敢闚兵中路,展其螗蜋之心。” 宋 張唐英 《蜀檮杌》卷上:“是時 關東 危急, 蜀 中未寧, 莊宗 令宦者 向延嗣 往中路誅之。”《清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聞敵伏兵於右,諸貝勒相約入隘必趨右,若出中路,與避敵同。”

(4).質量中等;普通。如:中路貨。

轔轔

(1).象聲詞。車行聲。《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 朱熹 集註:“轔轔,車聲。” 唐 杜甫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轔轔--石道上獨輪水車,單調的輪軸聲。”

(2).象聲詞。雷鳴聲。 漢 崔駰 《東巡頌》:“天動雷霆,隱隱轔轔。” 宋 沉遼 《零陵先賢贊·煙塘老人》:“有頃大風,震電轔轔。”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撫軍

(1).謂太子從君出征。《左傳·閔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

(2).官名。將軍稱號。 三國 魏文帝 封 司馬懿 為撫軍將軍。其後 晉 、 南北朝 皆有此稱,省稱撫軍。《晉書·宣帝紀》:“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桓桓撫軍,古賢作冠,來牧 幽都 ,濟厥塗炭。”

(3).官名。 明 清 時巡撫的別稱。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路公別傳》:“入為御史,劾 宜興 、 烏程 、 巴縣 三閣老,一太宰,二撫軍,皆人所不敢言者。” 清 酉陽 《女盜俠傳》:“ 朱 某 江蘇 人,以諸生捐納知縣,需次 山東 ,奉撫軍委,解餉入都。”

貔貅

(1) 古書上說的一種兇猛的野獸

前有摯獸,則載貔貅。——《禮記·曲禮》

(2) 比喻驍勇的部隊

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晉書·熊遠傳》

宿飽

經常飽。《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明史·忠義傳六·王家錄》:“ 榆林 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士常不宿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老儒故善治生,冬不裘,夏不絺,食不餚,飲不荈,妻子不宿飽。”

敏捷

反應迅速快捷

敏捷地跳上敞篷車

回天

(1).謂權大勢重。《後漢書·宦者傳·單超》:“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 左 回天, 具 獨坐, 徐 臥虎, 唐 兩墮。’”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2).舊以皇帝為天,凡能諫止皇帝改變意志者稱回天。 唐 貞觀 四年給事中 張玄素 諫止 太宗 修 洛陽 乾元殿 , 魏徵 嘆曰:“ 張公 遂有回天之力。”事見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諫》、《新唐書·張玄素傳》。 宋 岳珂 《桯史·愛莫助之圖》:“﹝ 洵武 ﹞自度清議必弗貸,且有駟不及舌之慮,懼 文定 知之,未知所以回天者,憂形於色。”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論失律喪師關鉅典,我雖總朝綱敢擅專?況刑書已定難更變,恐無力可回天。”

(3).喻力量之大,能左右或扭轉難以挽回的局勢。《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安圖 諫曰:‘臣力不能回天,但乞不用 僧格 ,別選賢者,猶或不至虐民誤國。’” 清 譚嗣同 《臨終語》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陳毅 《沁園春·山東春雪壓境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詞:“傾心甚,看回天身手,絶代風騷。”

(1).扭轉乾坤。形容權勢或力量強大。《北齊書·帝紀總論》:“佞閹處當軸之權,婢妾擅迴天之力,賣官鬻爵,亂政淫刑。”《舊唐書·忠義傳下·蘇安恆》:“專國倍於 穰侯 ,迴天過於 左悺 ,則社稷危矣。” 清 洪楝園 《懸嶴猿·展墓》:“空空一隻迴天手,似 文山 被執空坑,比 厓山 追隨帝後。”

(2).舊以皇帝為天,故喻諫止皇帝改變意志。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 太宗 曰:‘善。’賜采三百疋。 魏徵 嘆曰:‘ 張公 論事,遂有迴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從軍

舊時指參加軍隊

棄商從軍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何至

何至於;豈有。《史記·汲鄭列傳》:“且 匈奴 畔其主而降 漢 , 漢 徐以縣次傳之,何至令天下騷動,罷獘中國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宋書·江夏王義恭傳》:“性之所滯,其欲必行,意所不在,從物回改,此最弊事。宜應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贊世成名而無斷者哉!”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 子貢 雖惡稱人之惡者,亦何至湔洗 桀 紂 以為忠厚哉?”

臨機

謂面臨變化的機會和情勢。《三國志·魏志·賈詡傳》“ 賈詡 字 文和 ……有 良 平 之才”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 北齊 劉晝 《新論·知人》:“若於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鑑。”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兩軍對壘,臨機料之,曲折備之,此未足為智也。” 元 耶律楚材 《和公大禪師塔記》:“殊不知大善知識,臨機應物,一抑一揚,一奪一縱,若珠之走盤,千變萬化,詎可以一途而測邪?” 蘇曼殊 《敬告十方佛弟子啟》:“出家菩薩,臨機權化,他戒許開,獨於 * 有禁,當為聲聞示儀范故。”

公才

謂可與三公相當的才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又名之曰:‘ 孫 ( 孫禮 )疏亮亢烈,剛簡能斷, 盧 ( 盧毓 )清警明理,百練不消,皆公才也。’” 唐 劉長卿 《哭陳歙州》詩:“儒行公才竟何在,獨憐棠樹一枝存。”參見“ 公才公望 ”。

兼人

超過別人;一人頂兩人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兼人之能

幕府

(1) 舊時將帥辦公的地方,後也泛指衙署

(2) 日本明治以前執掌全國政權的軍閥

留務

(1).繼續擔任職務。 北周 庾信 《代人乞致仕表》:“臣仲春之末,舊患漸加,雙足頗蹇,四支不利……安可率此留務,溷茲恆典。”

(2).指留守、留台等所掌的政務。《宋史·呂端傳》:“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今主留務,非所宜也。” 清 錢謙益 《大司馬吉安茂明李公參贊機務序》:“ 李公 之品地在玉鉉大斗之間,當寧深知之,固將參預密勿,在帝左右,留務之簡,特以為傳遽雲耳。”

盾鼻

盾牌的把手。 唐 韓翃 《寄哥舒僕射》詩:“郡公盾鼻好磨墨,走馬為君飛羽書。”《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元年》:“﹝ 荀濟 ﹞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 宋 陸游 《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征 遼 詔下倘可期,盾鼻猶堪試殘墨。” 清 趙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見貽展誦之餘為題長句兼懷亡友璞函》詩:“矛頭米淅咽風餐,盾鼻墨磨揮露布。”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盾鼻墨痕人不見,向天涯,空讀行行淚。”

醉墨

指醉後所作的書畫

橫槊

(1).橫持長矛。指從軍或習武。《南齊書·垣榮祖傳》:“若 曹操 、 曹丕 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食矣。” 宋 辛棄疾 《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詞:“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 明 孫仁孺 《東郭記·為將軍》:“橫槊翩翩,年來竹枝長不按,蛇已變龍看,男兒真不凡。” 柳亞子 《南社會於虎丘》詩:“莫笑過江典午鯽,豈無橫槊 建安 才。”

(2).形容氣概豪邁。 明 文徵明 《夜坐聞雨有懷子畏次韻奉簡》:“用世已銷橫槊氣,謀身未辦買山錢。” 清 王士禛 《漁洋詩話》卷上:“﹝ 彭而述 ﹞詩多軍中之作。如‘戰壘荒城 蒙 段 外,華風邊月 漢 唐 年’……此例數十句,皆有磨盾橫槊之風。”參見“ 橫槊賦詩 ”。

終身

(1) 今生今世;此生;畢生相關

終身幾無可問。——清· 劉開《問說》

重昏而終身。——《楚辭·屈原·涉江》

樂歲終身飽。——《孟子·梁惠王上》

(2) 又

樂歲終身告。

心眼

(1).心與眼。 南朝 梁 王僧孺 《夜愁示諸賓》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宋 蘇轍 《表弟程之邵奉議知泗州》詩:“吾弟有儁才,見事心眼明。”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十九:“你人小不會有人注意,路上見人嘴要巧,心眼靈活些。”

(2).謂有意做作以求人知。語本《莊子·列禦寇》:“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 郭象 註:“有心於為德,非真德也。夫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也。率心為德猶之可耳,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偽已甚矣。” 唐 李德裕 《慎獨論》:“為德者尚不可以有心眼,況為惡者乎?”

(3).指心計。《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及至處下來,見他一味誠實,不辭勞,不自大,沒一些心眼兒,沒一分脾氣……因此大家不但不笑他,轉都愛他敬他。”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 祥子 送的,看他多么有心眼!’ 虎妞 堵著爸爸的耳根子吹噓。” 峻青 《海嘯》第四章七:“咳!這些混蛋,真可惡,竟然使出這種黑心眼來了。”

(4).胸懷;度量。 唐 施肩吾 《登峴亭懷孟生》詩:“ 峴山 自高水自緑,後輩詞人心眼俗。”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小順兒 的媽決定沉住了氣,不去嫉妒老二作官。她的心眼兒向來是很大方的。”

(5).見識;觀察力。 唐 李群玉 《贈方處士兼以寫別》詩:“所知心眼大,別自開戶牖。” 宋 鄧椿 《畫繼》卷九:“ 元章 心眼高妙,而立論有過中處。”

(6).心意;心思。 宋 張先 《武陵春》詞:“菱蔓雖多不上船,心眼在郎邊。” 元 劉天迪 《齊天樂》詞:“甚新雨情懷,故園心眼,明日西江,斜陽帆影轉。” 劉白羽 《新社會的光芒》:“反正兩個心眼:窮人盼八路來,富人盼八路別來。”

(7).心底,內心。《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姑娘一聽,這話又正鑽到心眼裡來了。”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四十章:“老人家打心眼裡喜歡這粗壯的後生。”

(8).心地,存心。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老孫頭 ,你光打轅馬,不是心眼太偏了嗎?” 梁斌 《播火記》四:“模樣尚在其次,要緊的是心眼好,脾氣正直,將來能頂門過日子。”

(9).佛教語。謂心如眼,能洞察領悟諸法。《觀無量壽經》:“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

別離

(1) 離別;分離

別離家鄉,踏上征途

心知長別離。——《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商人重利輕別離。——唐· 白居易《琵琶行

並序

(2) 》

歌嘯

高聲歌唱

酒酣興到,隨意歌嘯。——《灌園叟晚逢仙女》

馳想

馳念;遐想。 唐 唐彥謙 《索蝦》詩:“別來歲雲久,馳想空悠悠。” 宋 文天祥 《與豐羅宰子遠書》:“新年喜雨,燈前報命,馳想一方,臨紙悁悁。” 明 韓洽 《題李龍眠諸夷職貢圖》詩:“ 元豐 天子承平日,君臣競講強兵術。不知中國正雕殘,馳想海邦兼日出。”

伊吾

(1).象聲詞。讀書聲。 宋 黃庭堅 《考試局與孫元忠博士竹間對窗夜聞元忠誦書聲調悲壯戲作竹枝歌三章和之》:“南窗讀書聲伊吾,北窗見月歌竹枝。” 明 高啟 《臥病夜聞鄰兒讀書》詩:“月淡梧桐雨後天,伊吾聲在北窓前。”

(2).古地名。 漢 伊吾盧 地區, 隋 大業 六年置 伊吾郡 。治所在今 新疆 哈密縣 。亦泛指邊疆。《後漢書·班超傳》:“將兵別擊 伊吾 戰於 蒲類海 ,多斬首虜而還。” 李賢 註:“ 伊吾 , 匈奴 中地名,在今 伊州 納職縣 界。”《新唐書·西域傳下》:“ 伊吾城 者, 漢 宜禾 都尉所治。商胡雜居,勝兵千,附 鐵勒 。人驍悍,土良沃。 隋 末內屬,置 伊吾郡 。天下亂,復臣 突厥 。 貞觀 四年,城酋來朝。 頡利 滅,舉七城降,列其地為 西伊州 。” 元 郭鈺 《和酬宋竹坡韻》:“鷗社共盟君未棄,何須馳志向 伊吾 。”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志鳴 伊吾 劒,意洗魚海兵。長計一蹉失,塞馬仍縱橫。”參見“ 伊州 ”。

未免

(1) 實在是,不能不說是

你的發言未免長了些

(2) 不免

初次見面,未免有些拘束

胸藏

胸中藏著。指有某種才能。《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話説 吳江 有個秀才 蕭王賓 ,胸藏錦繡,筆走龍蛇,因家貧,在近處人家處館,早出晚歸。”《說唐》第四八回:“這老爺就是 劉文靜 ,乃京兆人,與 李靖 同窗,胸藏韜略,文武全才。”

故紙

(1).舊紙。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麴並酒》:“用故紙糊席曝之,夜乃勿收,令受霜露。”《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箇祇因惜字紙拾得一張故紙,合成一大段佛門中因緣。” 清 戴名世 《<意園制義>自序》:“偶於破麓故紙之中檢出,淘汰其十二三,存其可觀者三百篇。”

(2).指積年的文牘簿冊。《北齊書·韓軌傳》:“安能作刀筆吏,返披故紙乎?”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台省·六科廊章奏》:“此皆積年堆棄殘帙、各衙門緊要章奏及四夷番文,共十三萬二千餘本……此等無用故紙,正合付一炬。”

(3).指古書舊籍。 宋 楊萬里 《題唐德明建一齋》詩:“平生刺頭鑽故紙,晚知此道無多子。”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詩腸搜苦白頭生,故紙塵昏枉乞靈。” 清 黃遵憲 《雜感》詩:“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捫虱

(1). 前秦 王猛 少年時很窮苦。 東晉 大將 桓溫 兵進 關中 時,他去謁見,一面侃侃談天下事,一面在捫虱,旁若無人。 桓溫 見他不凡,問他:我奉天子之命討逆,“而三 秦 豪傑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 說:你不遠數千里而來,但“ 長安 咫尺而不渡 灞水 ”,百姓還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樣,所以不至。 桓溫 無言以對。見《晉書·王猛傳》。後以“捫蝨”形容放達從容,侃侃而談。 唐 李白 《贈韋秘書子春》詩:“披雲睹青天,捫虱話良圖。” 宋 王禹偁 《五哀詩·故國子博士郭公忠恕》:“早佐 襄陰 幕, 漢 鼎入 周 室;失志罷屠龍,佯狂遂捫蝨。” 清 石韞玉 《折桂令·自題歸來圖》套曲:“一個個妙技屠龍,雄談捫虱,壯志聞雞。”

(2).泛指任情自適。 唐 李頎 《野老曝背》詩:“有時捫虱獨搔首,目送歸鴻籬下眠。” 元 揭傒斯 《題牧羊圖》詩:“白晝捫蝨眠,清風滿高樹。”

河東

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陝西兩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東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漢時置河東郡、唐初 置河東道,開元間又置河東節度使,宋置河東路,明廢

詩詞推薦

青士明府自塞外歸奉寄時丙子十二月原文_青士明府自塞外歸奉寄時丙子十二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