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士美求予舊詩之句原文
寒江不療風雅渴,一讀新詩黑華發。
鳴岡雛鳳固自諧,歷塊名駒寧復蹶。
十年韜縮不願售,須信柙藏定乾越。
昔人羈窮正坐此,落落君心抵金鐵。
蟄蟲欲作雷破柱,大勝秋蛩吊寒月。
猗那清廟君所知,莫學杜陵老翁窮徹骨。
詩詞問答
問:次韻士美求予舊詩之句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次韻士美求予舊詩之句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八部
參考注釋
寒江
稱秋冬季節的江河水面。 南朝 梁 何遜 《夕望江橋示蕭咨議楊建康江主簿》詩:“旅人多憂思,寒江復寂寥。” 唐 柳宗元 《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宋 朱熹 《菩薩蠻·次圭父回文韻》詞:“暮江寒碧縈長路,路長縈碧寒江暮。” 清 黃鷟來 《冬日送程與山歸新安》詩:“此時獨乘艇,心接寒江月。”
風雅
(1) 文雅。端莊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舉止端莊的或高雅的
舉止風雅
(2) 《詩經》有《國風》、《大雅》、《小雅》等部分,後世用風雅泛指詩文方面的事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 *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華發
斑白的頭髮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雛鳳
指鳳的幼鳥,比喻有才幹的子弟或年青人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商隱詩
固自
仍然;還是。 明 高明 《琵琶記·蔡母嗟兒》:“老賊!你固自口硬,再過幾時,餓得你口嗅屎哩!”
歷塊
(1).《漢書·王褒傳》:“過都越國,蹶如歷塊”。 顏師古 註:“如經歷一塊,言其疾之甚”。後以“歷塊”形容疾速。 唐 杜甫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詩:“出塵皆野鶴,歷塊匪轅駒。” 宋 陳師道 《寒夜有懷晁無斁》詩:“萬里初歷塊,前驅告醺暮。” 明 吳承恩 《贈衛帥某榮膺選任障詞》:“駿邁則紫燕排空,騁千都於歷塊;意氣則文虹掛澗,爛五色於乾霄。”
(2).引申指不羈之才。 宋 蘇軾 《次韻劉湜峽山寺見寄》:“旋觀真歷塊,歸臥甘破屋。”
(3).指駿馬。 宋 楊萬里 《和蕭判官東夫韻寄之》:“尚策爬沙追歷塊,未甘直作水中鳧。”
名駒
1.名貴之駒。喻有才華的後生。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乾越
(1). 春秋 時的 吳國 和 越國 。 乾 ,亦作 邗 ,本國名,後為 吳 所滅,故用以稱 吳 。《莊子·刻意》:“夫有 乾 越 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寳之至也。”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云:‘乾, 吳 也。 吳 越 出善劍也。’……案: 吳 有谿名 乾 谿 , 越 有谿名 若耶 ,並出善鐵,鑄為名劍也。”《荀子·勸學》:“ 乾 越 夷 貉 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楊倞 註:“ 乾 越 猶言 吳 越 也。”後亦用以指劍。 唐 李德裕 《智囊賦》:“韜隨和而不耀,匣乾越而寳藏。”
(2).亭名。在 江西省 餘江縣 東南。 唐 劉長卿 《送李侍御貶鄱陽》詩:“ 乾越 知何處,雲山只向東。” 唐 施肩吾 《宿乾越亭》詩:“ 琵琶洲 上行人絶, 乾越亭 中客思多。”
昔人
前人;古人
窮正
究治。《漢書·趙廣漢傳》:“ 廣漢 得此,使中郎 趙奉壽 風曉丞相,欲以脅之,毋令窮正己事。”
坐此
因此;由此。 宋 蘇軾 《和頓教授見寄》詩:“一生溷塵垢,晚以道自盥。無成空得懶,坐此百事緩。” 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 張魁 ﹞錢財到手輒盡,坐此不名一錢,時人共非笑之。” 嚴復 《救亡決論》:“勝代之所以亡,與今之所以弱者,不皆坐此也耶!”
落落
(1) 形容舉止瀟灑自然;豁達開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別人合不來;孤獨 <落落寡合>
(3) 堆積的樣子
落落大滿。——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金鐵
(1).銅和鐵。《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無或不良。”
(2).專指鐵。 清 納蘭性德 《憶春娥·龍潭口》詞:“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 瞿秋白 《鐵花》詩:“那地方錘子的聲音來得緊,那地方金鐵的聲音來得緊。”
(3).借指金屬制的器具。(1)刑具。《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 呂延濟 註:“繞金鐵,謂鏁也。”(2)指刀斧之類。 清 劉大櫆 《達命》:“吾觀攻剽劫奪,不避金鐵之誅,毀肌膚而斷肢體者,皆若有所不獲已。”
(4).指經濟、軍事。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人民文學出版社註:“金鐵,指當時 楊度 提出的所謂‘金鐵主義’……金指‘金錢’,即經濟;鐵指‘鐵炮’,即軍事。”
蟄蟲
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蟲子
破柱
見“ 破柱求姦 ”。
秋蛩
指蟋蟀。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七:“秋蛩扶戶吟,寒婦成夜織。” 唐 孟郊 《西齋養病夜懷多感》詩:“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聲。” 明 李東陽 《懷麓堂詩話》:“ 夏宏 《聯錦集》,有一絶句曰:‘懸燈照清夜,葉落堂下雨,客醉已無言,秋蛩自相語。’” 清 林則徐 《題潘功甫舍人宣南詩社圖卷》詩:“前躋 沉 宋 後 錢 郎,日下題襟履綦錯。顧余縮瑟吟秋蛩,如萬牛毛一螢爝。”
寒月
(1).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 唐 李白 《望月有懷》詩:“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 元 吳澄 《送國子伴讀倪行簡赴京》詩:“不怕狂風妨去鷁,偏愁寒月照棲鴉。”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偶爾掠過林木的缺處,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寒芒直射,撲入車窗。”
(2).寒冷的月令,指冬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園有餘地,不能種蔬,競拔草根醃藏,以為寒月之用。”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續。”
猗那
(1).柔美、盛美貌。《詩·商頌·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 馬瑞辰 通釋:“猗、那二字疊韻,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儺’(見《檜風》)、“阿難”(見《小雅》)。草木之美盛曰猗儺,樂之美盛曰猗那,其義一也。”《孔叢子·連叢子上》:“﹝楊柳﹞巨本洪枝,條脩遠揚,夭繞連枝,猗那其旁,或拳句以逮下土,或擢跡而接穹蒼。”《淮南子·修務訓》:“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擬神。”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一:“明日映天,甘露被宇。蓊鬱高松,猗那長楚。”
(2).《詩·商頌·那》是 殷商 的後代 宋國 祭祀 商 朝的建立者 成湯 的樂歌。首句是“猗與那與”,後以“猗那”借指祭祀祖先的頌歌。 宋 歐陽修 《讀<徂徠集>》詩:“陳詩頌聖德,厥聲續猗那。”《宋史·禮志十一》:“方作猗那之頌,永嚴昭穆之容。” 清 劉大櫆 《沉茮園詩序》:“古之君子,未有不願為清廟猗那,而顧願為寺人 孟子 ,愾 周 道,憂《黍離》者也。”
(3).表示讚美之辭。《文選·班固<典引>》:“亦猶於穆猗那,翕純皦繹,以崇嚴祖考,殷薦宗祀配帝。” 李周翰 註:“於穆、猗那皆美也。” 唐 張說 《恆州刺史張府君墓誌》:“孝乎事親,忠乎事君,猗那叔父,亦足有雲。”
清廟
(1).《詩·周頌》篇名。《詩·周頌·清廟序》:“《清廟》,祀 文王 也。”
(2).指古帝王祭祀祖先的樂章。《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 鄭玄 註:“清廟謂作樂歌;《清廟》也。”《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 鄭玄 註:“《清廟》,樂章名。”《後漢書·逸民傳·法真》:“臣願聖朝就加袞職,必能唱《清廟》之歌,致來儀之鳳矣。”
(3).即太廟。古代帝王的宗廟。《詩·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昭具儉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登明堂,坐清廟。” 郭璞 註:“清廟,太廟也。” 清 孫致彌 《詠史次王玠右先生韻》:“但聽臨春歌《玉樹》,不聞清廟奏朱弦。” 章炳麟 《訄書·訂文》:“清廟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於賦頌者,四千名而足。”
所知
(1) 已掌握的知識
所知不多
(2) 指相識的人
他所知的只是有限的幾個人
杜陵老
指 唐 杜甫 。 宋 黃庭堅 《過洞庭青草湖》詩:“我雖貧至骨,猶勝 杜陵老 。” 宋 戴復古 《論詩七絕》:“飄零憂國 杜陵老 ,感寓傷時 陳子昂 。”
徹骨
深透入骨,比喻程度極深
寒風徹骨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次韻士美求予舊詩之句原文_次韻士美求予舊詩之句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