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龔敬五·其二原文
天意原難問,龍蛇厄運過。
青衫仍落魄,白髮意如何?
講誦生徒散,叢殘著述多。
黃壚感存歿,回首邈山河。
詩詞問答
問:挽龔敬五·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毛序
問:挽龔敬五·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挽龔敬五·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歌韻
參考注釋
天意
(1) 上天的意旨
(2) 帝王的心意
難問
(1).提出疑問;請教。 漢 王充 《論衡·問孔》:“以為聖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難問。”《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
(2).民歌體裁的一種。有如謎語,兩人合唱,以一問一答形式出現。如:(問)啥人數得清天上星?啥人數得清鱖魚鱗?(答)太白金星數得清天上星, 姜太公 數得清鱖魚鱗。我國東南各省如 江蘇 、 廣東 等地民間都很流行。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謎有三種:一、事物謎,二、字謎,三、難問, 鍾先生 《廣州謎語序》稱為‘詰難體’……我以為要恰切一點,把它稱為‘謎歌’。”
龍蛇
比喻非常的人物
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杜預注:“言非常之地,各生非常之物。”
厄運
不幸的遭遇;苦難的時運
與圖國艱,以度厄運。——揚雄《元後誄》
遭遏厄運
青衫
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書生
江州司馬青衫濕。——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落魄
(1) 窮困不得意
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聞甲落魄。——清· 周容《芋老人傳》
(2) 亦稱“落泊”
發意
(1).產生某種意念。 晉 道安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序》:“從始發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染,謂之智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記游廬山》:“僕初入 廬山 ,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元典章·戶部六· * 》:“據 石治民 所招,即係自行發意雕板印造 * 。”《醒世姻緣傳》第九二回:“自從 姜氏 居莊,伺候的人雖然不敢欺心侮慢,只是欠了體貼,老人家自己不發意梳梳頭,旁人便也不強他。”
(2).表現心意。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二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與梁武帝論書啟》:“所奉三旨,伏循字跡,大覺勁密。竊恐既以言發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下情歡仰,寳奉愈至。”
(3).猶提議。 宋 梅堯臣 《雙羊山會慶堂記》:“初餘一發意,吾鄉孝子義士鹹助以資。”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講誦
講授誦讀。《史記·儒林列傳》:“ 董仲舒 , 廣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 * 華經·安行品》:“其人常屏,貢高自大,數數講誦,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歸,閉門卻掃,惟觀書教子孫講誦而已。”
生徒
(1).學生;門徒。《後漢書·馬融傳》:“﹝ 融 ﹞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宋 歐陽修 《舉留胡瑗管勾太學狀》:“然臣等竊見國家自置太學十數年間,生徒日盛,常至三四百人。” 金 元好問 《<十七史蒙求>序》:“教授生徒,必使知己之所知,能己之所能。” 郭沫若 《盲腸炎·一個偉大的教訓》:“我自己對於經濟的智識,原不過是一個初等國小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
(2). 唐 代科舉取士制度之一。《新唐書·選舉志上》:“取士之科,多因 隋 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叢殘
瑣碎,零亂。亦指瑣碎零亂的事物。 漢 牟融 《理惑論》:“眾道叢殘,凡有九十六種。” 宋 蘇舜欽 《上孫沖諫議書》:“某故敢繕寫雜文共八十有五篇,求為佐佑,又用此本原之論以先之。蓋叢殘屑淺之説,不足詭聽覽也。” 清 錢謙益 《西湖雜感》詩之十五:“行都宮闕荒煙里,禾黍叢殘似石頭。” 阿英 《關於北京<燕九竹枝詞>》:“意外的從書店叢殘里得到一本《燕九竹枝詞》。”
著述
撰寫;編著
從事著述
黃壚
亦作“黃盧”。亦作“黃廬”。亦作“黃爐”。1.猶黃泉。《淮南子·覽冥訓》:“上際九天,下契黃壚。” 高誘 註:“上與九天交接,下契至黃壚,黃泉下壚土也。”《淮南子·兵略訓》:“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黃盧之下。” 晉 陸雲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永棄高廈,黃廬是館。” 明 楊珽 《龍膏記·巧遘》:“幸今日相逢故人,便九地黃壚含笑。” 清 唐孫華 《張母陳太孺人貞節》詩:“旌命下九閶,恩綸賁黃壚。”
(2).墳墓。 宋 范成大 《伊尹墓》詩:“三尺黃壚直棘邊,此心終古享皇天。”原題註:“在 空桑 北一里,有磚堠刻雲‘ 湯 相 伊公 之墓’。相傳墓左右生棘,皆直如矢。”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黃壚處處提簞食,緑柳村村掛紙錢。”
(3).大地;地球。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悠悠蒼天,蕩蕩黃壚,抱愚忱以埋幽壤,吾兄弟之志存焉。” 章炳麟 《西歸留別中東諸君子》詩:“黃壚此摶摶,神州眇一粟。”
(4).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載:“﹝ 王濬沖 ﹞乘軺車,經 黃公 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 嵇叔夜 、 阮嗣宗 共酣飲於此壚……自 嵇生 夭、 阮公 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後世因用“黃壚”作悼念亡友之辭。 唐 陳子昂 《祭孫府君文》:“白馬故人,青烏送往,素車永訣,黃爐誰賞?” 明 夏完淳 《聞大鴻仲熊訃》詩:“叩閽應有路,兄弟竟齊游。盱眕同時盡, 褒 融 一日收。黃壚人已變,清淚夢中流。” 郭沫若 《東風集·謁延安烈士陵園》:“拜罷黃壚聞笑語,英雄人物看今朝。”
存歿
(1).生存和死亡。猶言生死。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序:“自枉詩已十餘年,莫記存歿又六七年矣。” 唐 韋應物 《登蒲塘驛沿路見泉谷村墅忽想京師舊居追懷昔年》詩:“存歿闊已永,悲多歡自疏。”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旬會之異》:“十日一宴,集中一舉子物故,諸子感嘆存歿,仍於故人設位。”
(2).生者和死者。 前蜀 杜光庭 《戶部張相公修遷拔明真齋詞》:“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幽懸玉匱之科,惠周存歿。”《紅樓夢》第四回:“求太老爺拘拿兇犯,以扶善良,存歿感激大恩不盡!”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山河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