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君儀北歸原文
不能送君行,強題送君詩。
詩中有鄙語,不是離別辭。
君長不五尺,氣若千丈蜺。
談經掩眾口,論道驚群兒。
況君擅才華,文若老吏為。
剛腸乏軟語,面折不我隨。
人嘗論君材,照坐珊瑚枝。
疇能論君心,清靜如摩尼。
奈何三十六,未免州縣卑。
君裝赴國門,仆瘦病馬羸。
太倉幸可糴,窮達慎所之。
儒冠易感慨,華屋難伸眉。
紛紛兒女曹,足令壯士悲。
工部貪採藥,漢老甘茹芝。
不逢方外人,勿吐胸中奇。
詩詞問答
問:送王君儀北歸的作者是誰?答:畢仲游
問:送王君儀北歸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畢仲游的名句有哪些?答:畢仲游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送君
鼓的別稱。 宋 無名氏 《致虛雜俎》:“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華由,磬曰洗東,皆仙樂也。”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鄙語
俗語。《戰國策·楚策四》:“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鄙語曰:‘賢者容不辱。’”《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山谷上》引《復齋漫錄》:“諺云:‘情人眼裡有 西施 。’又云:‘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皆鄙語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有農牧之言,有士大夫之言,此文言與鄙語不能不分之由。”
不是
(1)
錯誤;過失
是吾不是處。——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否定判斷
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
離別
(1) 暫時或永久離開
我離別故鄉已經兩年了
(2) 分手,分開
君長
(1) 君主
(2) 部落的首領
五尺
(1).見“ 五尺之童 ”。
(2).俗稱牽引畜牲的繩索。 宋 洪邁 《夷堅支志景·江陵村儈》:“‘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稱挽畜產繩繂之名也。”
(3).指床。 清 黃生 《義府·冥通記》:“‘一五尺安北壁,一方五尺安牕下。’--當時呼牀為五尺。”
千丈
極言其長、高、深。《史記·貨殖列傳》:“薪稾千車,船長千丈。” 北周 庾信 《終南山義谷銘》:“壁立千丈,峯橫萬仞。”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談經
(1).談論儒家經義。《宋史·曾幾傳》:“ 幾 獨從之,談經論事,與之合。”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九:“談經忘卻三公貴,只作 先秦 伏勝 看。”
(2).講說佛經;念經。《北宮詞紀·沉醉東風·僧犯奸得馬裱褙救》:“對人前敲禪板談經説法,背地裡跳牆頭戀酒貪花。”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鷙忍·凶憎》:“僧 慧林 談經 吳 門。”
(3). 宋 代“說話”的四種家數之一。講說佛經經義或佛經故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談經者,謂演説佛書。”
眾口
(1).眾人的言論;輿論。《戰國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無翼而飛。”《漢書·劉向傳》:“上內重 堪 ,又患眾口之寖潤,無所取信。”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調,只恐怕昔富今貧眾口嘲。”
(2).眾人之口。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上:“各該官軍家丁眾口齊稱,先年撫、道不扣糧餉,撫養軍民。”
論道
(1).謀慮治國的政令。《周禮·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 鄭玄 註:“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論館職札子》:“以為王者之職,在於論道,而不在於任事。”
(2).議論、闡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養蒙。”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皆絶似村嫗謾駡口吻,毫無士君子從容論道之風。”
群兒
一群小兒。多用作輕蔑之辭。《漢書·霍光傳》:“ 武帝 遺詔封 金日磾 為 秺侯 , 上官桀 為 安陽侯 , 霍光 為 博陸侯 ……時衞尉 王莽 子男 忽 侍中,揚語曰:‘帝(病)﹝崩﹞, 忽 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羣兒自相貴耳。’” 唐 韓愈 《調張籍》詩:“ 李 杜 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 梁啓超 《自勵》詩:“未學英雄先學道,肯將榮瘁校羣兒。”
才華
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藝方面的)
才華出眾
老吏
(1).舊吏;精於吏事者。《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 漢 官威儀!’”《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 、 華歆 共園中鋤菜” 劉孝標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及 歆 為司徒,上書讓 寧 , 寧 聞之,笑曰:‘ 子魚 本欲作老吏,故榮之耳。’”
(2).熟諳公務案牘的胥吏。《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原來這書辦,是本衙門刑房的一掌案的老吏,平日無論有甚么疑難大事,到他手裡,沒有完不了的案。”
剛腸
指剛直的氣質。《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張銑 註:“剛腸,謂彊志也。” 唐 白居易 《哭孔戡》詩:“平生剛腸內,直氣歸其間。” 清 秋瑾 《吊吳烈士樾》詩:“ 皖 中志士名 吳樾 ,百鍊剛腸如火熱。”
軟語
(1)
(2) 體貼溫柔委婉的話
溫情軟語
(3) 音調柔和的語言
面折
當面批評、指責。《史記·汲鄭列傳》:“ 黯 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南史·劉苞傳》:“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與人交,面折其非,退稱其美。”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 王湛 ﹞嘗面折人過,人不加恨,而多敬畏之。”
珊瑚
許多珊瑚蟲的骨骼聚集物,樹狀,供玩賞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網: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來了
清靜
安靜;不嘈雜
清靜過日而已。——清· 林覺民《與妻書》
清靜的地方
摩尼
(1).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創立的宗教。其教宣揚光明與黑暗對立,為善惡本原。 摩尼 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稱明教、明尊教。傳入 中國 的時間有不同說法。 唐 武后 延載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誕 持《二宗經》來朝, 唐 代宗 大曆 三年在 長安 建摩尼寺,賜額 大雲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長安 、 洛陽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稱其教徒為摩尼。《舊唐書·回紇傳》:“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鴻臚寺安置。”《新唐書·回鶻傳上》:“ 元和 初,再朝獻,始以摩尼至。”
(2).梵語寶珠的譯音。也作“末尼”。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摩尼不宵朗,則無別於磧礫。” 唐 顏真卿 《撫州戒壇記》:“嚴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淵 《濟南珍珠泉》詩:“輕明疑夜光,潔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三重銀戶,入九曲之摩尼。”
(3).泛指佛珠。 清 趙翼 《村舍即事》詩:“床無阿堵煩人舉,手有摩尼誦佛持。”
(4).水竇。《百喻經·水竇喻》:“婦語人言:我夫已覺,更無出處。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為摩尼,欲令其人從水竇出。”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三十六
約計之詞,極言其多。《文選·班固<西都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李善 註:“離別,非一所也。《上林賦》曰:離宮別館,彌山跨谷。” 唐 駱賓王 《帝京篇》:“ 秦 塞重關一百二, 漢 家離宮三十六。” 宋 王珪 《宮詞》:“漏永禁宮三十六,宴回爭踏月輪歸。”《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
未免
(1) 實在是,不能不說是
你的發言未免長了些
(2) 不免
初次見面,未免有些拘束
州縣
(1).州與縣的合稱。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
(2).指州縣官。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應知不知》:“今之州縣死一州一縣之社稷。”
國門
(1)
(2) 舊指國都的城門,也指守護城門的小神,也指邊境;今指邊防哨所和海關
拒敵於國門之外
(3) 比喻國家政策、規定
打開國門,大膽吸收一切有用的東西
瘦病
瘦弱憔悴。《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 漢 鄭玄 箋:“君子仕於亂世,其顏色瘦病,如魚勞則尾赤。” 宋 蘇軾 《王晉卿作煙江迭嶂圖仆賦詩十四韻晉卿和之語特奇麗因複次韻》:“卻因瘦病出奇骨,鹽車之厄寧非天。”
太倉
(1).古代京師儲谷的大倉。《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清史稿·食貨志一》:“天府太倉之蓄,一旦蕩然。”
(2).胃的別名。本以太倉喻胃,後徑稱胃為太倉。《靈樞經·脹論》:“胃者,太倉也。”《黃庭內景經·脾長》:“脾長一尺掩太倉。” 梁丘子 註:“太倉,胃也。”
幸可
猶言盡可。《北史·薛聰傳》:“帝曾與朝臣論海內姓地人物,戲謂 聰 曰:‘世人謂卿諸 薛 是 蜀 人,定是 蜀 人不?’ 聰 對曰:‘臣遠祖 廣德 ,世仕 漢 朝,時人呼為 漢 。臣九世祖 永 ,隨 劉備 入 蜀 ,時人呼為 蜀 。臣今事陛下,是 虜 非 蜀 也。’帝撫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 蜀 ,何乃遂復苦朕。’”
窮達
困頓與顯達。《墨子·非儒下》:“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為焉。” 漢 王粲 《登樓賦》:“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宋 王禹偁 《寄主客安員外》詩:“窮達君雖了,沉淪我亦傷。”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長素 固云:窮達一節,不變塞焉。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所之
所去的地方。《晉書·隱逸傳·孟陋》:“時或弋釣,孤興獨歸,雖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唐 杜牧 《題桐葉》詩:“ 三吳 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東周列國志》第二五回:“ 宮之奇 盡族而行,不言所之。”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沛公 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鄧生 ﹞詬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宋 王禹偁 《謝宣賜表》:“儒冠之榮,無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蕭賡九北歸》詩:“ 長乾 一見喜且悲,儒冠端被虛名誤。”
感慨
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變知人心啦!”——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華屋
華美的屋宇,指朝會、議事的地方
歃血於華屋之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伸眉
揚眉,形容得意、舒暢
伸眉揚氣
紛紛
(1) 多而雜亂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 高適《別董大》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一個接一個地,接二連三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兒女
(1) 兒子和女兒,子女
兒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兒女淚,君休滴
壯士
勇士,心雄膽壯的人;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
壯士十年歸。——《樂府麻集·木蘭詩》
壯士不死。——《史記·陳涉世家》
田橫齊之壯士。——《資治通鑑》
壯士從之。——《資治通鑑·唐紀》
工部
古代官署名。 漢 代有民曹, 魏 晉 有左民、起部, 隋 唐 因 北周 工部舊名總設工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尚書。歷代相沿不改。 清 末改為農工商部。
採藥
見“ 採藥 ”。
亦作“ 采葯 ”。謂採集藥物。亦指隱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後漢書·逸民傳·龐公》:“後遂攜其妻子登 鹿門山 ,因採藥不反。” 唐 李白 《悲清秋賦》:“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 蓬丘 。” 宋 蘇軾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詩:“明年採藥 天台 去,更欲題詩滿 浙 東。” 清 劉獻廷 《贈張鐵橋先生》詩:“還期徧走 齊州 地,同作 天台 采葯人。” 清 錢金甫 《贈魏惟度》詩:“偶停 司馬 游 梁 騎,暫作 嵩山 採藥人。”
方外人
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多指僧、道、隱者。 宋 李頎 《古今詩話·詩瓢》:“ 唐 末 蜀州 有 唐求 ,放曠踈逸,方外人也。” 明 方孝孺 《失硯嘆》詩:“少時得之方外人,四座傳翫皆嘆息。”《老殘遊記》第十五回:“我輩都是同官,不好得罪他的; 補翁 是方外人,無須忌諱。”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