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六首·其三

作者:吳騏 朝代:明代

雜詩六首·其三原文

古人敦交道,傾蓋攄心胸。

成言貴勿欺,殺身以相從。

末世競錐刀,險仄自雲工。

酒食共宴笑,乾矛潛相攻。

誓言如皦日,背誕猶飄風。

三王無詛盟,甘醴必凶終。

誠信苟可孚,溪毛薦王公。

詩詞問答

問:雜詩六首·其三的作者是誰?答:吳騏
問:雜詩六首·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吳騏的名句有哪些?答:吳騏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御選明詩卷三十四

參考注釋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交道

與…聯繫,與…來往

他任何時候都不與粗野人打交道

傾蓋

途中相遇,停車交談,雙方車蓋往一起傾斜。形容一見如故或偶然的接觸

於傾蓋不意作緣相國。——清· 周容《芋老人傳》

心胸

猶“心中”,“內心”

成言

(1).訂約,成議。《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晉 。”《楚辭·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註:“成言,謂成其要約之言也。”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詞:“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前與 張公 業有成言,延數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論斷。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

殺身

捨生;喪生。《墨子·兼愛中》:“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史記·楚世家》:“殺生以明君,臣之願也。” 唐 盧綸 《雪謗後書事上皇甫大夫》詩:“豈言沉族重,但覺殺生輕。”《水滸傳》第四回:“提轄恩念,殺身難報。”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 明 末,真有被謠言弄得遭殺身之禍的。”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李泌 的歸隱是要避免殺身的災難。”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末世

一個朝代的末期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易·繫辭下》

錐刀

(1).小刀。《荀子·議兵》:“故以詐遇詐,猶有巧拙焉;以詐遇齊,辟之猶以錐刀墮 太山 也。”《淮南子·說山訓》:“斷右臂而爭一毛,折鏌鋣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2).一種制茶用具。 唐 陸羽 《茶經·器》:“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3).指刀筆。《後漢書·樊宏傳》:“文吏則去法律而學詆欺,鋭錐刀之鋒,斷刑辟之重,德陋俗薄,以致苛刻。”參見“ 刀筆 ”。

(4).喻微薄,微細。《淮南子·本經訓》“昔者 蒼頡 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 高誘 註:“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臣伏自惟省,無錐刀之用。” 宋 李綱 《理財論中》:“釋此弗議而欲聚斂掊克與民爭錐刀之利,亦可謂不知理財之本矣?”《明史·齊之鸞傳》:“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乃競錐刀之利,如倡優館舍乎?”

(5).特指微利。 南朝 宋 鮑照 《代邊居行》:“悠悠世中人,爭此錐刀忙。” 唐 杜甫 《遣遇》詩:“聞見事略同,刻剝及錐刀。” 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君獨以身食朝廷之祿,不宜漁獵錐刀,以牟及閭左。”

(6).指追逐微利,逐利。 梁啓超 《滅國新 * 》:“ 好望角 之 英 商某,一攫而獲巨萬之利,於是錐刀之徒,相率麕至。”

(7).喻從事微賤工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肅 始登第,俄有 李鴻 者造之,願傭力。 鴻 以錐刀暇日,往往反資於 肅 ,此外未嘗以所須為意。”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陳寶祠》:“汝本錐刀小子,窺窬分毫。”

險仄

(1).崎嶇而狹窄。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寨據懸崖,惟南北二門,其寨西小徑尤險仄。”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近瞻山頂,一徑可通,崎嶇險仄。”

(2).比喻艱難險阻。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我想世路從來險仄,富貴實蹈危機。”

(3).陰險 * 。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據我所見,則昔之稱為戰士者,今已蓄意險仄。”

(4).猶生澀,不常見。 郭沫若 《歷史人物·王安石》:“他愛用險仄的韻作長詩。”參見“ 險窄 ”。

酒食

酒與飯菜。《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秩卑俸薄食口眾,豈有酒食開容顏。” 清 唐甄 《潛書·五經》:“取而譬之;五經如禾稼,四書如酒食。”

宴笑

宴飲歡笑。 三國 魏 曹植 《酒賦》:“獻酬交錯,宴笑無方。” 晉 傅鹹 《感別賦》:“步虛宇以低迴,想宴笑之餘暉。”

宴飲笑樂。《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遣 芳 歸藩於 齊 ,以避皇位”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又於 廣望觀 上,使 懷信 等於觀下作 遼東 妖婦,嬉褻過度,道路行人掩目,帝於觀上以為讌笑。” 元 揭傒斯 《祭趙供奉文》:“讌笑語言,如金如玉,期君九霄,望君百祿。”

誓言

(1).誓師時所說的話。《書·湯誓》:“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孔 傳:“不用命。” 唐 韓愈 《復志賦》:“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訟以成章。” 劉白羽 《火光在前》第十章:“這戰前的鐵石誓言是十分激動人心的。”

(2).相互約定的話。《戰國策·趙策四》:“王曰:‘子勉行矣,寡人與子有誓言矣。’”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鄭伯 果合 紀 魯 而戰 齊 衛 ,明年 齊 衛 又聽 宋 人之言而伐 鄭 ,誓言果足恃乎!”

(3).約誓;以言相約。《史記·鄭世家》:“於是 莊公 遷其母 武姜 於 城潁 ,誓言曰:‘不至黃泉,毋相見也!’” 唐 韓愈 《送區冊序》:“有 區生 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 唐 柳宗元 《祭六伯母文》:“ * 號戀,誓言固之,仁賢見容,曲遂其私。”

皦日

明亮的太陽。多用於誓辭。《詩·王風·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孔穎達 疏:“謂我之言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後漢書·郎顗傳》:“絜白之節,情同皦日。”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嗚呼!謂予不信,鑒時人皦日之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翠仙》:“朴誠自表,切矢皦日。” 王國維 《羅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銘》:“藐是孤生,終於滅性,皦日之信,匪石不回。”

背誕

違命放誕,不受節制。《左傳·昭公元年》:“子姑憂 子晳 之欲背誕也。” 杜預 註:“ 鄭子晳 殺 伯有 背命放誕,將為國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劉表 背誕,不供貢職。” 唐 司空圖 《復安南碑》:“方毓德以羈縻,竟憑驕而背誕。” 宋 蘇轍 《殿試武舉策問》:“朕以天下為度,懷柔四夷,而 西戎 背誕,腰領未得。” 章炳麟 《思鄉原上》:“ 孔融 背誕之士也,其在 北海 任用輕剽之才,租賦少緩,一朝殺五部督郵,及姦民污吏滑亂市朝,弗能治也。”

飄風

旋風;暴風

四時之內,飄風怒吹,或西發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 赤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三王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1) 夏禹 、 商湯 、 周武王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范寧 註:“三王,謂 夏 、 殷 、 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會。”(2)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 註:“三王,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是也。”(3) 商湯 、 周文王 、 周武王 。《尸子》卷下:“ 湯 復於 湯丘 ,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羈於王門; 越王 棲於 會稽 , 秦穆公 敗於 崤塞 , 齊桓公 遇賊, 晉文公 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 周 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於 商 ,昭顯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韋昭 註:“三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也。”

(3). 王 姓三名人之合稱。(1) 漢 之 王奉光 、 王商 、 王鳳 。《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 宣 、 元 、 成 、 哀 外戚興者, 許 、 史 、三 王 、 丁 、 傅 之家,皆重侯累將。” 顏師古 註:“三王,謂 邛成侯 及 商 、 鳳 三家也。” 邛成侯 , 王奉光 的封爵。(2) 漢 之 王尊 、 王章 、 王駿 。《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 趙廣漢 、 張敞 、 王尊 、 王章 ,至 駿 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 趙 、 張 ,後有三 王 。’” 晉 潘岳 《西征賦》:“ 趙 張 三 王 之尹京, 定國 釋之 之聽理。”(3) 唐 之 王珣 、 王璵 、 王瑨 。《新唐書·王珣傳》:“﹝ 王方翼 ﹞子 珣 ,字 伯玉 ,與兄 璵 、弟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4) 唐 之 王勃 、 王緒 、 王仲舒 。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 王 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清 錢謙益 《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 王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三王》:“ 唐 滕王閣 有三 王 、則 王勃 作序, 王緒 作賦, 王仲舒 作修閣記也。”

詛盟

(1).誓約。《書·呂刑》:“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於信,以覆詛盟。” 孔穎達 疏:“雖有要約,皆違背之。”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某頃墮危厄,常受厚恩。詛盟於心,要之自效。”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於是 苗 逃歸,播告徒黨,詛盟益堅,多手刃妻女,而後出抗官兵。”

(2).謂歃血結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在昔三王,詛盟不及,時有要誓,結言而退。” 唐 劉禹錫 《鄭州刺史東廳壁記》:“里無吏跡,民去痼疾,授牘占租,如臨詛盟。”

甘醴

(1).甜酒;美酒。《儀禮·士冠禮》:“甘醴惟厚,嘉薦令芳。” 漢 張衡 《南都賦》:“酒則九醖、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徑寸,浮蟻若蓱。”《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一》:“金罍含甘醴,羽觴行無方。” 呂向 註:“甘醴,美酒也。” 清 林頤山 《經述·五齊三酒考》:“ 漢 時甜酒或稱甘醴。”

(2).甘甜的泉水。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養親獻尊,則唯菊芬粱稻;聘享嘉會,則唯餚饌旨酒,而不知皆淖溺筋液,易糜速腐……豈若流泉甘醴,瓊蘃玉英。”

凶終

不得善終。《晉書·五行志上》:“ 魏 尚書 鄧颺 行步弛縱,筋不束體,坐起傾倚,若無手足,此貌之不恭也。 管輅 謂之鬼躁。鬼躁者,凶終之徵,後卒誅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文章》:“ 嵇康 凌物凶終。”

誠信

真誠;真誠之心。《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 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宋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來一套大演說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說話比說話還要偉大。”

溪毛

溪邊野菜。語出《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杜預 註:“溪,亦澗也。毛,草也。” 宋 辛棄疾 《鷓鴣天·睡起即事》詞:“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明 劉基 《次韻和王文明雨中雜興》之一:“農人愁餓莩,採擷到溪毛。” 清 吳偉業 《麥蠶》詩:“三眼收滯穗,五色薦溪毛。”

谿毛:溪澗中的水草。語本《左傳·隱公三年》:“澗谿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 杜預 註:“毛,草也。” 孔穎達 疏:“即下文苹蘩薀藻是也。” 清 許迎年 《萊陽二姜先生祠》詩:“ 海涌 峰頭祠廟在,谿毛特為薦馨香。”

王公

(1) 王爵和公爵

(2) 泛指顯貴的爵位

王公貴人。——宋· 蘇軾《教戰守》

今王公貴人。

王公大臣

詩詞推薦

雜詩六首·其三原文_雜詩六首·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