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即事原文

暮春三月巫峽長;皎皎行雲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捲簾圖畫裡,虛無只少對瀟湘。

詩詞問答

問:即事的作者是誰?答:杜甫
問: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暮春

春天最後一段時間,指農曆三月

三月

(1) 格里曆(即陽曆)每年的第三個月

(2) 農曆(陰曆)每年的第三個月,第三個朔望月

(3) 三個月

巫峽

(1). 長江三峽 之一。一稱 大峽 。西起 四川省 巫山縣 大溪 ,東至 湖北省 巴東縣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 巫峽 ,蓋因山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 楊炯 《巫峽》詩:“ 三峽 七百里,惟言 巫峽 長。” 宋 蘇軾 《巫山》詩:“ 瞿塘 迤邐盡, 巫峽 崢嶸起。” 郭沫若 《月蝕》:“ 巫峽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沒有的。”

(2). 戰國 宋玉 《高唐賦》記 楚襄王 游 雲夢 台館,有 楚懷王 夢與 巫山 神女相會的故事,後遂以“巫峽”稱男女幽會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雲》詞:“冰眸蓮臉見長新, 巫峽 更何人。” 宋 陳德武 《玉蝴蝶·雨中對紫薇》詞:“夢回 巫峽 ,春在瑤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觀察 ﹞雖然丁了艱,卻不肯守著居喪的禮節,在那寢苫枕塊的時候,還要尋那 陽臺 巫峽 的風流。”參見“ 巫山 ”。

皎皎

(1).潔白貌;清白貌。《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皎皎貞素,侔 夷 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宋 曾鞏 《明妃曲》之一:“喧喧雜虜方滿眼,皎皎丹心欲語誰?”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美目娟娟,涵著一泓秋水;芳顏皎皎,帶著幾度清風。” 郭沫若 《滿江紅·贊南京路上好八連》詞:“不染纖塵, 南京路 八連皎皎。盡教你,染缸多大,糖衣多巧。”

(2).明亮貌。《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粧。” 明 許潮 《南樓月》曲:“皎皎銀蟾如晝,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聞一多 《晴朝》詩:“皎皎的白日啊!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六:“單牀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馳。訃皎皎而猶疑,淚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羽》:“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行雲

流動的雲;亦用以比喻女子頭髮

日光

(1) 太陽光,既無散射又無反射的太陽定向射線

(2) 白天的光亮,與夜晚的黑暗相反。太陽光加天空的光,與月光和人造光相反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花氣

花的香氣。 唐 賈至 《對酒麴》之一:“曲水浮花氣,流風散舞衣。” 宋 王安石 《見遠亭》詩:“圃畦花氣合,田徑燒痕斑。” 清 唐孫華 《同年王拙園太史招陪同里諸公飲大定庵花下》詩:“四面屋圍花氣聚,一庭陰合酒樽涼。”

渾如

非常像;酷似

百和香

由各種香料和成的香。《太平御覽》卷八一六引《漢武帝內傳》:“燔百和香,燃九微燈,以待 西王母 。” 南朝 梁 吳均 《行路難》詩之四:“博山爐中百和香,鬱金蘇合及都梁。” 唐 權德輿 《古樂府》:“緑窗珠箔繡鴛鴦,侍婢先焚百和香。”亦省作“ 百和 ”。 宋 蘇軾 《次韻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燼,未信人言弱勝強。” 金 元好問 《魏城馬南瑞以異香見貽且索詩為賦》之一:“梅心蘭甲類元同,氣壓 荀 家百和功。” 清 錢謙益 《和燒香曲》:“玉山岢峩珠樹泣, 漢 宮百和迎仙急。”

黃鶯

亦作“黃鸎”。黃鸝。 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黃鳥于飛》:“黃鳥,黃鸝留也,或謂之黃栗留, 幽州 人謂之黃鸎。” 唐 王維 《左掖梨花》詩:“黃鶯弄不足,銜入 未央宮 。” 宋 邵雍 《春盡後園閒步》詩:“緑樹成陰日,黃鸎對語時。” 王亞凡 《短歌·紡車歌》:“不是秋夜茅舍的幽怨,而像黎明時的黃鶯。”

過水

(1).越過江河。 唐 杜甫 《即事》詩:“黃鶯過水翻迴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宋 翁卷 《初晴道中》詩:“依山知有寺,過水恨無船。”

(2).褻語。指男女交合。 明 馮夢龍 《萬事足·巧計進妾》:“只聽得語低低,聲細細,帳兒搖,牀兒響,一會顛狂,借車過水,美不可量。”

(3).讓水通過。 何士光 《種包穀的老人》:“太陽西斜,離落山還有好長一陣,還能從坡下那一塊過水丘里,舀起來好幾挑水。”

回去

返回原處去;回家

千萬別回去,否則有危險

燕子

家燕和雨燕的通稱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飛閣

亦作“ 飛閤 ”。1.架空建築的閣道。《三輔黃圖·漢宮》:“帝於 未央宮 營造日廣,以城中為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 建章宮 ,構輦道以上下。”

(2).高閣。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詩:“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瑤光寺》:“ 高祖 在城內作 光極殿 ,因名 金墉城 門為 光極門 ,又作重樓飛閣,遍城上下,從地望之,有如雲也。” 唐 趙彥昭 《人日侍宴大明宮應制》詩:“平樓半入 南山 霧,飛閤旁臨東墅村。”

捲簾

捲起或掀起帘子。《樂府詩集·雜曲歌辭·西洲曲》:“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緑。” 五代 張泌 《江城子》詞:“睡起捲簾無一事,勻面了,沒心情。”《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那時許多星官神將早排列在階下。只聽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班。’”

圖畫

(1)

(2) 繪畫

(3) 用線條、色彩描繪出來的形象(如油畫、素描或版畫)

(4) 比喻壯麗的江山

(5) 生動的描寫或形象的描繪

(6) 謀劃

虛無

(1) 荒誕無稽

(2) 天空

高標連汗漫,向望接虛無。——柳宗元《省試觀慶雲圖》詩

瀟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 江 淵, 澧 沅 之風,交 瀟湘 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 洞庭 張樂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隨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記》:“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韻》:“ 鳳池 分付夔龍去,萬頃 瀟湘 屬 湛然 。” 明 徐禎卿 《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 雲正深。”

(2). 湘江 與 瀟水 的並稱。多借指今 湖南 地區。 唐 杜甫 《去蜀》詩:“五載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 瀟湘 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歸輔五雲丹陛,回首 楚 樓千里,遺愛滿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詩:“長風度關塞,九月下 瀟 湘 。”

詩文賞析

這詩是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非屬名篇,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成首聯、頷聯和頸聯都作平起式。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於本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所謂“孤平”現象,也屬拗句。大凡細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律在,當也不害吟唱。但後世學詩者如作模仿,卻或許會遭到譏彈乃至斥責。這就是所謂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約定俗成,無理可講。

舊時注釋家都稱讚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現略談我的粗淺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自重慶奉節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三峽之崢嶸”。但歷代關於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問句。通常習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在三峽中,巫峽數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暮春,春將過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繫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雲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雲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第二句,大致無錯。但對於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前面說過,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現在我不妨提出一個看法,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合上也會表現出“拗”。由此我認為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杜甫寫皎白的行雲輕疾而過,並不是寫陰雲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我認為第二聯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第二聯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採用前人寫雨後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這裡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後花氣更濃。關於“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云:“博山爐中百和香,鬱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讀仄聲。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詁文獻根據。

第三聯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我想還是浦氏更有見地。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貼切嗎?很貼切,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裡寫燕子身濕。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築巢,那就流於一般了。或問:細雨濛濛,燕子銜泥是常見的,隆隆雷雨中還有燕子飛翔嗎?是的,詩人這裡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像。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詩人必然會憑藉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即飛。”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時共舞。”(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燕結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上一句“飛閣捲簾圖畫裡”是總結即景風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捲簾”當是實寫。但結句盪開得很遠,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它使我們想起了陰鏗的《度青草湖》詩,其中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繫到上游,出現“江連巫峽長”的句子。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看來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度青草湖》詩的啟發。“虛無”,如仇兆鰲所說,“空曠貌”。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麼,缺少浩茫廣闊。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藉資於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盪開作結,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杜詩讀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盪開作結更顯得情景交融。

標籤:七言律詩

詩詞推薦

即事原文_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