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

作者:釋德洪 朝代:宋代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

寺已餘十僧,田不登百數。

何以常乏食,強半了租賦。

今年失布種,正坐無牛具。

六月始分秧,江流冒塍路。

水退秧陷泥,經月已無雨。

枯根拆龜兆,瘦葉壓勃土。

鄰家飯早占,我方質袍褲。

此生為口腹,夢幻相煎煮。

阿慈佐井臼,事眾耐辛苦。

今朝質且盡,父子屹相覷。

頹然輒坐睡,欠伸久不語。

只個甘露滅,可質請持去。

詩詞問答

問: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不登

(1).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饑寒。” 宋 蘇軾 《許州西湖》詩:“ 潁川 七不登,野氣長蒼莽。” 清 吳敏樹 《先考行狀》:“今歲頗不登,貸者艱償,不如放之。”

(2).不升。《左傳·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楊伯峻 註:“不登於器,猶言不用於製成軍國之重要器物。”

(4).不與,不贊成。《左傳·襄公元年》:“於是為 宋 討 魚石 ,故稱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預 註:“登,成也。不與其專邑叛君,故使 彭城 還繫 宋 。” 楊伯峻 註:“不登即不贊同。”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征。”

百數

猶言上百個。《呂氏春秋·精諭》:“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史記·蕭相國世家》:“今雖亡 曹參 等百數,何缺於 漢 ?” 晉 劉琨 《勸進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

用百來計算。《呂氏春秋·原亂》:“三君死,一君虜,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數。”《漢書·藝文志》:“至 元始 中,徵天下通國小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乏食

食用不足。《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 數侵奪 漢 甬道, 漢 軍乏食,遂圍 漢王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帝自 薊 東南馳,至 饒陽 ,官屬皆乏食。” 宋 蘇軾 《送鄭戶曹》詩:“公業有田常乏食,廣文好客竟無氈。”

強半

過半;大半:去者強半|浮生滿百今強半|民強半餓死。

租賦

租稅。《史記·五宗世家》:“令吏毋得收租賦。”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州送租賦詣京師,至 潁川 界為盜所奪。” 宋 蘇洵 《上皇帝書》:“今不為之計,使姦人猾吏養為盜賊,而後取租賦以啖驕兵。”《明史·太祖紀一》:“今有司除租賦,皆頓首謝。”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布種

撒籽栽種。《淮南子·原道訓》“ 神農 之播穀也,因苗以為教” 漢 高誘 註:“布種百穀,因苗之生而長育之,以為後世之常教也。”

播撒種子。《北史·蘇綽傳》:“布種既訖,嘉苗須理。” 清 章學誠 《與喬遷安明府論初學課業三簡》之一:“然此閒已聞霑足之後,若再不休,未免有礙布種。”

播種。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道民種茴香》:“遂下道院,取可以佈種者,得茴香一掬,命道民種於艮岳之趾。” 鄭觀應 《盛世危言·農功》:“﹝金城稻﹞色紅性硬,最為耐旱,四月佈種,七月即收。”

正坐

端坐;正身而坐。《莊子·庚桑楚》:“ 南榮趎 蹵然正坐曰:‘若 趎 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若並時進見,則不敢正坐離立,行則僂身自卑。” 宋 曾鞏 《寶月大師塔銘》:“其夕沐浴易衣,正坐而卒。”《再生緣》第六回:“只見 鄔必凱 與 神武真人 ,端身正坐,兩旁排列得刀鎗密密,劍戟森森。”

牛具

(1).耕牛和農具。《宋史·莊夏傳》:“時流民來歸, 夏 言:‘ 荊 、 襄 、兩 淮 多不耕之田,計口授地,貸以屋廬牛具。’”《元史·世祖紀十》:“以 別速帶 逃軍七百餘人付 安西王 屯田,給以牛具。”

(2). 金 賦稅單位,一耒加三頭牛為一具。《金史·食貨志二》:“牛頭稅,即牛具稅, 猛安 、 謀克 部 女直 戶所輸之稅也。其制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田畝有奇,歲輸粟大約不過一石……四年,詔內地諸路,每牛一具賦粟五斗,為定製。”《金史·食貨志二》:“八月,尚書省奏,推排定 猛安 、 謀克 戶口、田畝、牛具之數。”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分秧

將稻種播種於秧田中,待成苗後,分而插之,謂之分秧。 宋 蘇軾 《東坡》詩之四:“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 宋 陸游 《春夏雨暘調適頗有豐歲之望喜而有作》詩:“陂塘處處分秧遍,村落家家煮繭忙。”《痛史》第十五回:“你要先去耕起來,耨起來,播起種子來,等它成了秧,又要分秧起來。”

經月

指太陰曆月亮經歷一次朔望的標準時間;整月。《周髀算經》卷下:“術曰:置經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後漢書·獻帝紀》:“是歲, 長沙 有人死經月復活。”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徐登 ﹞惟喜飲醇酎,經月不一粒食,殊不知書。”《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蘇老泉 見 安石 衣服垢敝,經月不洗面,以為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枯根

乾枯的根。 宋 朱松 《度芙蓉嶺》詩:“枯根盤翠崖,老作蚯蚓蹙。” 明 劉基 《聖人出》詩:“晻曖寒谷熙春陽,枯根發茁暢幽藏。” 明 劉基 《喜雨寄夏允中》詩之二:“枯根發秀新莖長,小草那知造化功。”

龜兆

(1).占卜時龜甲受炙灼所呈現的坼裂之紋。《左傳·昭公五年》:“龜兆告吉,曰:‘克可知也。’”《尉繚子·武議》:“合龜兆,視吉凶,觀星辰風雲之變。” 元 柳貫 《贈王玄翰》詩:“徵言駭今見,信若龜兆占。”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陳司空書》:“所謂前事之不忘,後事之龜兆也。”

(2).引申指預兆。

(3).比喻物體的裂痕。 宋 陸游 《村舍》詩:“新墻拆龜兆,疏瓦斷魚鱗。” 清 趙翼 《苦熱》詩:“百川泉眼蝸涎枯,十里土脈龜兆坼。”

鄰家

鄰居;相鄰的住家

方質

方正質樸。 唐 韓愈 《張君墓志銘》:“君方質有氣,形貌魁碩,長於文詞。” 宋 歐陽修 《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墓志銘》:“公為人嚴明方質,尤以廉潔自守。”

此生

這輩子。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十年裡,我便課子讀書,成就出一個兒子來,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口腹

指飲食

口腹之慾

夢幻

夢中的幻境

相煎

煎熬;折磨。 唐 孟郊 《李少府廳吊李元賓遺字》詩:“一生能幾時,百慮來相煎。”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老嘆才漸少,閒苦病相煎。” 金 元好問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之三:“欝欝圍城度兩年,愁腸飢火日相煎。”

井臼

(1).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務。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南之妻》:“親操井臼,不擇妻而娶。” 唐 柳宗元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足其家,不以非道;進其身,不以苟得。時退則退,尊老無井臼之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伍秋月》:“骨耎足弱,不能為君任井臼耳。”

(2).水井和石臼。借指屋舍、庭院。 唐 盧綸 《尋賈尊師》詩:“井臼陰苔遍,方書古字多。” 宋 梅堯臣 《送張山甫秘校歸緱氏》詩:“蓬巷鬧鷄犬,藤花蔭井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顧宗祧而動念,君子所以有伉儷之求;瞻井臼而懷思,古人所以有魚水之愛也。”

耐辛苦

宋 代宮廷中語。遣人退出的婉詞。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曾子宣 丞相嘗排 蔡京 於 欽聖太后 簾前,太后不以為然。 曾公 論不已。太后曰:‘且耐辛苦。’蓋禁中語,欲遣之使退,則曰耐辛苦也。”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父子

父親和兒子,古時也指叔侄

相覷

對看;互相看見。 宋 毛滂 《惜分飛》詞:“此恨平分取,更無言語空相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蓮教》:“眾相覷,莫知所為。”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三八回:“人常說:‘人心隔肚皮,里外不相覷。’”

頹然

(1)

(2) 寂靜;寂然

(3) 衰老的樣子

頹然老矣

一個頹然的希望

欠伸

疲倦時打呵欠、伸懶腰

驚覺欠伸。——《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只個

見“ 只箇 ”。

甘露滅

佛教語。猶涅槃,寂滅。《維摩經·佛國品》:“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僧肇 註:“大覺之道,寂滅無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 宋 蘇軾 《次韻定慧長老守欽見寄》之四:“幽人白玉觀,大士甘露滅。” 宋 惠洪 《冷齋夜話·陳瑩中罪供不當稱甘露滅》:“世尊以大方便曉諸眾生,令知根本而妙意不可以言盡,故言甘露滅。滅者,寂滅;甘露,不死之藥。所謂寂滅之體而不死者也。”

質請

根據實際情況。請,通“ 情 ”。《荀子·正名》:“心合於道,説合於心,辭合於説,正名而期,質請而喻。”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質,本也。請,讀為情;情,實也。言本其實而曉喻之也。”

詩詞推薦

  • 玉華寺

    宋球宋代〕一逕入雲壑,遊人高下行。綠蘿垂紺幰,屏壁削層城。山氣蒸衣濕,松風灑面清。野僧遺萬事,飽聽石泉聽。
  • 上丞相壽

    戴栩宋代〕人統開璿歷,台符煥紫躔。數如環復始,天與壽無邊。麟閣精神異,龍輿寵數專。先朝稱舊弼,潞國最長年。遼幣
  • 柳絮

    白居易唐代〕三月儘是頭白日,與春老別更依依。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_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賞析_古詩文
  • 春望詞四首·其四

    薛濤唐代〕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 出錢塘門由段橋至聖因即境近體二律·其一

    乾隆清代〕勝游清蹕出錢塘,明聖標名果異常。細雨輕風媚湖景,紅桃綠柳報春光。且遲畫舫一帆正,徐跋煙堤五里強。即境
  • 自蒙園醉歸

    何鞏道明代〕暮城撾鼓忽闐闐,飛上歸鞍故失鞭。穿盡柳過官路口,吟成詩隔女牆邊。花開只合連宵賞,月好何曾兩夜圓。不信
  • 謝山泉

    陸龜蒙唐代〕決決春泉出洞霞,石壇封寄野人家。草堂盡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_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賞析_古詩文
  • 窣地錦襠

    沈璟明代〕春風得志是男兒。一領宮袍酒一卮。何須金榜掛名時。花燭非同兒女私。
  • 蘇武慢

    虞集元代〕皓月清霜,釣舟如葉,閒渡小溪澄碧。銀漢無聲,玉虹橫野,斗柄正垂天北。半幅烏紗,數根華發,一*野鳧飛舄
  • 挽文魁母齊魏國夫人三首

    鄧剡宋代〕兩公兄弟我,我亦母夫人。侍疾番禺藥,行封海道綸。孤窮空後死,俯仰欲誰親。不盡西州淚,陶阡杳去塵。
  • 頌古一○一首

    釋子淳宋代〕玄微及盡本翛然,若謂渠閒萬八千。月印澄江魚不見,釣人何必更拋筌。
  • 初到曲江六首

    朱翌宋代〕度嶺三百里,攜家五六人。卜居依古寺,愛日向初春。時有逃虛喜,端無去客嗔。團欒何所作,不寐守庚申。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_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賞析_古詩文
  • 郊台信筆

    程珌宋代〕江天俗雪未成雪,推出雲頭照霜月。此夕更長不可辜,何時百萬入彩盧。幾年長涎一車曲,輸他獵奴飫生肉。也須
  • 季修欲之仰山預作詩送之

    陳淵宋代〕飄零今日海東偏,見子賓士不自憐。洛社求師霜入屨,仰山尋隱草連天。白雲南望家雖近,璧水東來計已然。賴有
  • 司馬朴宋代〕積雪日出杲,雪飛梅已殘。朋游要及時,閣鄰有遐觀。乘此蕪穢平,快覽天宇寬。霽色混銀界,曠望連江乾。山如
  • 次韻蘇公蠟梅

    陳師道宋代〕化人巧作襄樣花,何年落子空王家。羽衣霓袖涴香蠟,從此人間識尤物。青瑣諸郎郤未知,天公下取仙翁詩。烏丸
  • 雜詠一百首趙高

    劉克莊宋代〕歸自沙丘後,因專定策功。國由中府令,帝在望夷宮。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_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賞析_古詩文
  • 秋晚

    李賢明代〕知己交遊仕路稀,短檠燈火閉雙扉。誰憐高節名長在,自許孤忠願不違。聲遠簾櫳蛩唧唧,涼生庭院雨霏霏。光陰
  • 徐仙

    白玉蟾宋代〕採樵有遇才三日,歸路還家已十年。自古得仙非苦節,此坑安得號黃蓮。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釋普度宋代〕司道染泥沙,佛祖生冤家。新半山為甚燒香禮拜,明珠絕纇,皓玉無瑕。
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原文_七月十三示阿慈闕闕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