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歸日東

作者:釋妙聲 朝代:元代

送僧歸日東原文

碧海蓬萊外,扶桑日本東。

居然成絕域,久矣染華風。

王化能柔遠,遐琛亦會同。

佛書龍藏古,梵夾象胥通。

問道來飛錫,浮生若轉蓬。

中朝師法在,厚往聖恩隆。

歸羨翩翩鶴,吟瞻肅肅鴻。

片帆惟就日,萬里若游空。

洗碗鮫人室,焚香海若宮。

將迎煩國主,感嘆聚鄰翁。

告別行何遽,題詩愧未工。

懸知音信絕,徒望海霞紅。

詩詞問答

問:送僧歸日東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送僧歸日東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僧歸日東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釋妙聲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妙聲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東韻

參考注釋

碧海

碧藍色的海

蓬萊

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扶桑

(1) 亦名朱槿,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觀賞植物

(2) 神話中的樹木名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經·海外東經》。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箋疏:“扶當為榑。《說文》雲:“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後用來稱東方極遠處或太陽出來的地方

扶桑開朝暈,此高台端。——《文選·陸士衡·樂府·日出東南隅行》

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左思《吳都賦》

(4) 傳說中的東方海域的古國名,我國相沿以為日本的代稱

扶又若薺。—— 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魯迅《送增田君歸國》

赤縣扶桑一衣帶水。—— 郭沫若《沁園春》

日本

國名。亞洲東部的島國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這么重的擔子,他居然挑著走了二十里

絕域

極其遙遠的地方(多指國外)

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後漢書·班超傳》

華風

(1).指 漢 族或中原的風俗。《宋書·魯爽傳》:“﹝ 魯爽 ﹞幼染殊俗,無復華風。” 宋 蘇轍 《移岳州謝狀》:“臣見具舟前往,自爾稍近華風,遂脫瘴死。” 清 趙翼 《經臨途次雜紀以詩》之三:“華風濡染變狉獉,光氣將開色色新。”

(2).浮華的文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尋 宇文 初習華風,事由 蘇綽 。至於軍國詞令,皆準《尚書》。”

(3).猶光風。天日清明時的和風。 唐 李賀 《高軒過》詩:“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王化

天子的教化。《詩大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後漢書·張酺傳》:“吾為三公,既不能宣揚王化,令吏人從制,豈可不務節約乎?”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人倫之本,王化之先。爰舉令圖,允資內輔。” 清 吳興祚 《電白縣觀海》詩:“海若知王化,年年效百靈。” 魯迅 《偽自由書·王化》:“ 中國 的王化現在真是‘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的了。”

柔遠

安撫遠人或遠方邦國。《書·舜典》:“柔遠能邇。” 孔 傳:“柔,安;邇,近……言當安遠,乃能安近。”《漢書·段會宗傳》:“足下以柔遠之令德,復典都護之重職。” 顏師古 註:“柔遠,言能安遠人。” 唐 白居易 《新羅賀正使全良忠授官歸國制》:“朕以文明御時,以仁信柔遠。”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於卿篤始終之義,於朕盡柔遠之宜。” 清 李基和 《送隋羲文出塞》詩之二:“須知柔遠意,率土盡王臣。”

遐琛

遠方的珍寶。 明 妙聲 《送僧歸日東》詩:“王化能柔遠,遐琛亦會同。”

會同

會合共同

如會同。——《論語·先進》

宗廟會同。

佛書

佛典。 唐 嚴維 《贈別至弘上人》詩:“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無相無作’,雖出佛書,然 荊公 《字説》嘗引之,恐亦可用。” 明 張萱 《疑耀·佛書入中國》:“世但知佛書自 漢明帝 時始入中國,不知 秦 之先,中國已有其書。” 清 葉矯然 《龍性堂詩話初集》:“ 杜公 詩出入變化佛書,絶無痕跡。”

龍藏

亦作“ 龍臧 ”。《易·乾》:“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後因以“龍臧”指潛藏勿用。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軒轅 、 神農 、 赫胥 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聖主使然。”

亦作“ 龍臧 ”。龍宮的經藏。指佛家經典。佛經故事相傳 龍樹 入龍宮齎《華嚴經》。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足蹈慧門,學通龍藏。” 唐 沉佺期 《樂城白鶴寺》詩:“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 清 黃宗羲 《青詞》:“爰集勝侶,用翻龍藏,清梵悠長,儼慈音之在邇。”見“ 龍藏寺碑 ”。

梵夾

亦作“ 梵莢 ”。亦作“ 梵筴 ”。1.佛書。佛書以貝葉作書,貝葉重迭,用板木夾兩端,以繩穿結,故稱。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 王琦 匯解引 唐 杜寶 《大業雜記》:“新翻經本,從外國來,用貝多樹葉,形似枇杷葉而厚大,橫作行書,約經多少,綴其一邊如牒然,今呼為梵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三年》:“又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録梵夾。” 胡三省 註:“梵夾,貝葉經也;以板夾之,謂之梵夾。” 清 趙翼 《祥符寺》詩:“前朝留梵莢,籤軸至今縢。”自註:“寺有 宣德 中所頒全部藏經。”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宋時西域取經故事》:“北 天竺 僧 天息災 與 施護 ,各持梵筴來獻,此 宋 時取經故事也。”

(2).指用板夾兩端以繩穿結的書籍裝幀樣式。 宋 王鞏 《聞見近錄》:“國書嚴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來,用金花白羅紙,金花紅羅褾,黃金軸。 神宗 時,詔為黃金梵筴,以軸大難披閲也。”

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員。亦用以指翻譯人員。《周禮·秋官·象胥》:“掌 蠻 、 夷 、 閩 、 貉 、 戎 、 狄 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親之。”《舊唐書·玄宗紀論》:“ 象郡 、 炎州 之玩, 雞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結轍於象胥,駢羅於典屬。” 明 唐順之 《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槃舞呈鞮革,侏言譯象胥。” 清 徐果亭 《聖武功成詩》:“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象胥之官,掌傳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親,入賓之歲,則協禮以傳詞,此文之施於通譯者也。”

問道

(1).請教道理、道術。《晏子春秋·問上十一》:“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蓋聞帝之元儲,必入太學,承師問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釣,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問道不告,殺之。” 北周 庾信 《賀傳位於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當乘雲馭龍,問道 崆峒 。”

(2).猶問路。《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結束整齊,一直問道 徐 家來。”

(3).問,詢問。道,語助詞。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二折:“俺孩兒未經滿月,蚤問道我十數遭,今日個浪包婁到公庭混賴著。”

飛錫

(1).佛教語。謂僧人等執錫杖飛空。據《釋氏要覽》卷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 隱峰 游 五臺 ,出 淮西 ,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 應真 飛錫以躡虛。” 李周翰 註:“ 應真 ,得真道之人,執錫杖而行於虛空,故云飛也。”

(2).佛教語。指僧人遊方。 唐 冷朝陽 《同張深秀才游華嚴寺》詩:“有僧飛錫到,留客話松間。” 宋 王安石 《寄國清處謙》詩:“近有高僧飛錫去,更無餘事出山來。” 清 錢謙益 《與素華禪師書》:“彌天飛錫,仍歸舊隱。”

(3).佛教語。指遊方僧。 唐 張說 《襄州景空寺題融上人蘭若》詩:“何由侶飛錫,從此脫朝簪。”

浮生

語本《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虛浮不定,因稱人生為“浮生”。 南朝 宋 鮑照 《答客》詩:“浮生急馳電,物道險絃絲。” 唐 元稹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詩:“自言行樂朝朝是,豈料浮生漸漸忙。” 明 王錂 《春蕪記·宴賞》:“浮生回首如馳影,能消幾度閒愁悶。” 茅盾 《追求》三:“永別了!如夢的浮生,謎一樣的人生!”

轉蓬

隨風飄轉的蓬草。《後漢書·輿服志》:“上古聖人,見轉蓬始知為輪。”《文選·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李善 注引《說苑》:“ 魯哀公 曰:秋蓬惡其本根,美其枝葉,秋風一起,根本拔矣。” 唐 岑參 《送祁樂歸河東》詩:“鳥且不敢飛,子行如轉蓬。”《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打擊不算大,狼狽如轉蓬。”

中朝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裡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師法

(1) 在學問和技藝上效法

言禹功甚當,可師法。——《書·皋陶謨》注

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

值得師法的地方頗多

(2) 師傅傳授的學問和技術

不失師法

聖恩

(1).帝王的恩寵。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誠以天網不可重罹,聖恩難可再恃。”《後漢書·明帝紀》:“聖恩遺戒,顧重天下,以元元為首。” 唐 王昌齡 《駕幸河東》詩:“開 唐 天業盛,入 沛 聖恩濃。” 元 關漢卿 《謝天香》楔子:“今謝聖恩,加老夫 開封 府尹之職。”《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廣東紀事詩》:“防閒有策憑誰盡,調遣無才負聖恩。”

(2).用於神佛之類。《西遊記》第五八回:“那 觀音 在旁聽説,即合掌謝了聖恩,領 悟空 輒駕雲而去。”

翩翩

(1) 運動自如、鳥飛輕疾的樣子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唐·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翩翩舞姿

(2) 舉止灑脫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兩騎來是誰。——唐· 白居易《賣炭翁》

(3) 形容風采、文辭的美好

元瑜書記翩翩。—— 三國魏· 曹丕《與吳質書》

肅肅

(1).恭敬貌。《詩·大雅·思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 毛 傳:“肅肅,敬也。” 漢 揚雄 《河東賦》:“穆穆肅肅,蹲蹲如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頌》:“齋於祠宮,盛服儼恪,肅肅於動,慄慄於言,上帝在茲,敢有弗虔。”

(2).嚴正貌。《詩·小雅·黍苗》:“肅肅 謝 功, 召伯 營之。” 鄭玄 箋:“肅肅,嚴正之貌。” 漢 班固 《十八侯銘·御史大夫汾陰侯周昌》:“肅肅御史,以武以文,相 趙 距 呂 ,志安君身。” 唐 盧照鄰 《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 貞觀 之末,有 昭慶 * 師,魁岸堂堂,威儀肅肅。” 清 龔自珍 《題鷺津上人書冊》詩:“氣莊志定欬肅肅,筆沖墨粹神亭亭。”

(3).疾速貌。《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毛 傳:“肅肅,疾貌。” 漢 秦嘉 《留郡贈婦》詩之三:“肅肅僕夫征,鏘鏘揚和鈴。” 唐 杜甫 《喜晴》詩:“出廓眺西郊,肅肅春增華。” 趙朴初 《南京訪梅園新村》詩:“晨征肅肅訪 梅園 ,猶有梅花著意妍。”

(4).形容網目細密。《詩·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馬瑞辰 通釋:“肅肅,蓋縮縮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縮。’兔罝本結繩為之,言其結繩之狀,則為縮縮。” 聞一多 《古典新義·詩經新義五》:“肅當讀為縮,縮猶密也……《詩》‘肅肅’,即‘縮縮’、‘數數’,網目細密之貌也。”

(5).陰沉;蕭瑟;清冷。《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 晉 潘岳 《寡婦賦》:“墓門兮肅肅,脩隴兮峩峩。” 宋 范成大 《寒夜》詩:“肅肅月浸樹,滿庭穠李花。”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詩之二:“肅肅空明氣,時與諸天遇。”

(6).清幽;靜謐。 漢 張衡 《思玄賦》:“出 紫宮 之肅肅兮,集 大微 之閬閬。” 唐 沉佺期 《奉和聖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應制》:“肅肅蓮花界,熒熒貝葉宮。” 宋 蘇軾 《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夫人閣》之二:“肅肅槐庭午,沉沉玉漏稀。”

(7).象聲詞。鳥羽、蟲翅的振動聲。《詩·小雅·鴻雁》:“鴻鴈于飛,肅肅其羽。” 毛 傳:“肅肅,羽聲也。” 南朝 宋 謝惠連 《搗衣》詩:“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 唐 暢當 《自平陽館赴郡》詩:“溶溶山霧披,肅肅沙鷺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二》:“鳶肅肅展翼,似鶼鶼之鳥,比翼而飛。”

(8).象聲詞。風聲。《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漯水》:“南崖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微風。” 宋 蘇軾 《壽星院寒碧軒》詩:“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 清 孫枝蔚 《烏夜啼》詩:“北風肅肅雁不至,殘燈欲滅還復燃。”

(9).象聲詞。泛指其它聲音。 唐 杜甫 《春遠》詩:“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明 徐禎卿 《雜謠》:“狗觫觫,雞鳴飛上屋,風吹門前草肅肅。” 清 梁廷枏 《夷氛聞記》:“火箭巨彈,自下上者,肅肅過耳畔, 芳 談笑自若。”

片帆

孤舟;一隻船。 唐 李頎 《李兵曹壁畫山水各賦得桂水帆》:“片帆在 桂水 ,落日天涯時。” 宋 陸游 《秋思絕句》之五:“片帆忽逐秋風起,聊試人間萬里途。”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放歸》:“ 錢塘 雲水連。見片帆東渡,順流如箭。”《人民日報》1981.6.15:“若不退出 虎門 ,自有千百燒船妙法,燒爾片帆不返。”

就日

比喻對天子的崇仰或思慕。語出《史記·五帝本紀》:“ 帝堯 者, 放勛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司馬貞 索隱:“如日之照臨,人鹹依就之,若葵藿傾心以向日也。”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序》:“固仰 長安 而就日,赴帝鄉以望雲。” 唐 李德裕 《奉和聖制南郊禮畢詩》:“三臣皆就日,萬國望如雲。”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鮫人

(1).神話傳說中的人魚。 楊慎 《升庵詩話·子書傳記語似詩者》引《韓詩外傳》:“ 荊山 不貴玉,鮫人不貴珠。”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唐 杜甫 《雨》詩之四:“神女花鈿落,鮫人織杼悲。” 端木蕻良 《女神》:“海的女神帶著鮫人和蜃女,在綠色的雲片裡嬉戲。”

(2).捕魚者,漁夫。 唐 杜甫 《閿鄉姜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 仇兆鰲 註:“鮫人,捕魚者。”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七:“﹝龍涎,﹞鮫人採之,以為至寶。”

香海

(1).佛經指 須彌山 周圍的海。 唐 劉禹錫 《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清淨不染花中蓮,捧持世界百億千。湧出香海浩無邊,風輪負之晝夜旋。”

(2).借指佛門。 清 姚鼐 《惠照寺或言古木蘭院也見禹卿於此寫<維摩詰經>》詩:“出世了無香海界,置身休在碧紗籠。”

(3).指 香港 。 清 王韜 《送日本八戶宏光游金陵序》:“﹝ 八戶宏光 ﹞乘槎東還,始識余於 香海 。”

將迎

(1).送往迎來。《莊子·知北游》:“ 顏淵 問乎 仲尼 曰:‘ 回 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回 敢問其游。’ 仲尼 曰:‘……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負心二十載,於今廢將迎。” 清 吳偉業 《送舊總憲龔孝升出使廣東》詩:“獨有飄零老 伏生 ,不堪衰白困將迎。”

(2).迎接。 宋 范成大 《次韻許季韶水鄉席上》:“解慍風來如故舊,催詩雨作要將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劉夫人》:“婦已遣人將迎,遂與俱去。”

(3).逢迎;迎合。《宋書·徐爰傳》:“殿省舊人,多見罪黜,惟 爰 巧於將迎,始終無迕。” 明 歸有光 《王母孫孺人墓志銘》:“祖母性嚴厲,鮮當其意。先母能委曲將迎,常得其懽心。”

(4).將養;保養。《列子·湯問》:“不待殺戮而夭,不待將迎而壽。”

國主

(1).猶言國君。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2).小國之君的稱號。《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世宗 許之,始賜 景 書曰:‘皇帝恭問 江南國主 ’…… 景 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奉 周 正朔。”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 仁宗 時,冊命 趙元昊 為 夏 國主。”

感嘆

強烈 的語言

對於社會偏見的感嘆

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記念劉和珍君》

告別

(1) 離別;辭別

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那個令人愉快的市鎮

(2) 通知離別

告別家鄉父老

何遽

表示反問,可譯為“怎么”

何遽不為福。——《淮南子·人間訓》

何遽不為禍。

題詩

(1).就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等,抒發感受,題寫詩句。多寫於柱壁、書畫、器皿之上。 唐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崔顥》:“後游 武昌 ,登 黃鶴樓 ,感慨賦詩。及 李白 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二:“頃見一士題詩隣壁,甚佳。”

(2).指所題寫的詩句。 魯迅 《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題詩一幅。”

懸知

料想;預知。 北周 庾信 《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 周郎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玄門靈妙記》:“法之效驗,未敢懸知。” 宋 秦觀 《和東坡紅鞋帶》:“懸知百年事已定,卻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吳承恩 《移竹寺中得詩》之四:“懸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音信

信息;書信;訊息

他走後杳無音信

詩詞推薦

  • 見耕者

    乾隆清代〕秋麥綠方萌,春牟播趁晴。土膏真潤澤,農事始經營。不許嚴呵斥,任其紛謁迎。憑觀心喜處,知弗誤新耕。
  • 送李伯襄

    李雲龍明代〕讀君留別詩,離亭日有祖。人自送翰林,伯襄毋乃苦。君是玉堂賓,君身原有主。遞作卿與相,終不易吾故。權勢
  • 題和闐玉鏡台

    乾隆清代〕巧琢和闐玉,渾成開府台。採花初未識,納聘訝徒猜。明倚辟邪鏡,祥同照世杯。奇珍非所詡,惟是識招徠。
  • 懷天台進禪師

    錢惟演宋代〕默坐理情條,虛齋息眾囂。寰區指稊米,身世諭芭蕉。雨任階生蘚,風嫌樹有瓢。惟思白蓮社,他日許相招。
  • 木蘭花令

    劉志淵元代〕兩弦中,藏真造。陰陽返復,坎離顛倒。二氣驅馳入爐灶。烹煎按候,藥林不耗。異香馥郁風飄渺。金花吹綻,結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訴衷情

    張掄宋代〕閒中一戔瓮頭春。養氣又頤神。莫教大段沈醉,只好帶微醺。心自適,體還淳。樂吾真。此懷何似,兀兀陶陶,太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又次韻馮文度春晚二首

    陳棣宋代〕春到窮檐分外和,典衣日日飲無何。未陪蠟屐尋幽欒,已覺詩囊得句多。頗喜醉鄉無畔岸,從教平地有風波。脫巾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哭潘孟與·其二

    李之世明代〕絕世才華出世姿,即論風雅忝吾師。酒緣涉趣沾唇淺,文寫靈心落紙奇。蘭化香留終自遠,琴亡韻窅可誰知。冷腸
  • 獨游

    釋紹嵩宋代〕幽圃多清致,殊方此日歡。松風欹枕聽,春草隔溪看。紅入桃花嫩,青還玉宇寬。獨游吾有意,終日憑欄乾。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壽春郡王閣春帖子

    夏竦宋代〕緹室葭灰飛律管,鳳闈春色動年芳。仙源積慶誠無際,永戴宸慈襲美祥。
  • 賀新郎

    馮取洽宋代〕問訊花庵主。這一宗、拍板門槌,是誰親付。逢翰墨場聊作戲,那個是真實語。算惟有、青山堪住。玉立林幽真脫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次張德甫朔雪韻(德甫家在東湖上)

    彭汝礪宋代〕朔風吹雪落天涯,醉立飛樓四望賒。糞壤不知涵潤澤,蒿萊無復見纖瑕。半宵庭檻光爭曉,窮臘園林物自花。誰借
  • 八和

    劉克莊宋代〕早知抱璞煩三獻,底用操觚角一名。歸去驢堪馱子美,向來羊尚記初來。里居僅有簞瓢巷,壁立元無鼓鑄坑。說與
  • 次何都憲村居秋興八首·其五

    江源明代〕逢人問稼穡,觀歷感年華。酒熟邀鄰舍,詩成對菊花。渚蓮經雨褪,溪竹□風斜。綠野堂開後,高情詎未涯。
  • 題永樂雕黑漆太真上馬圖盒

    乾隆清代〕永樂雕工技絕孤,直教染漆不調朱。徒觀天寶倚欄立,卻是太真上馬圖。方喜溫泉行樂耳,那知北塞起兵乎。身親
  • 題龍潭石岩

    馬大同宋代〕攬轡觀風只課程,風雲要挹楚鄉清。晨旌幾礙觀山目,夜柝翻驚夢月情。觀者寧知部使者,平生元是老書生。滄浪
  • 承光殿即景有感

    乾隆清代〕春祈蕆禮右方壇,路便承光磐以桓。黻冕入齋因易服,棲遲據案遂傳餐。南瞻正切即聞捷,北駕非關欲問安。回憶
  • 和趙倅兼善觀徐園詩

    王洋宋代〕雨暗長亭去驛賒,褰帷那免歡年華。應緣問俗頒溫詔。卻得名園看好花。晴入郊圻初浩蕩,春隨杖屨得津涯。仙郎
  • 和人游嵩山十二題其十二中峰

    范仲淹宋代〕嵩高最高處,逸客偶登臨。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念此非常游,千載一披襟。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 頌證道歌證道歌

    釋印肅宋代〕二乘精進勿道心,南宗北祖亂紛紜。雖是善困招惡果,幾時解得見天真。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
送僧歸日東原文_送僧歸日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