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

作者:朱浙 朝代:明代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

昔年我過大安驛,初聞生名未相識。

杖策迢迢千里來,弟兄兩映連城璧。

長兄才氣豪且雄,一掃數篇才一息。

季弟文思浩莫當,拈題書楮盈數尺。

少年文彩蔚葳蕤,顧我摧頹真不及。

楩楠梧檟稱美材,狹邪平敚俟繩直。

頏顏師席聊復然,摘發瑕疵痛裁抑。

等閒點化易為功,一家言語成組織。

武夷山水多才賢,前哲立言繼六籍。

本根深沃枝幹蕃,滋溉栽培富學術。

吾徒正學宜勉旃,文字區區固餘力。

詩詞問答

問: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作者是誰?答:朱浙
問: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朱浙的名句有哪些?答:朱浙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參考注釋

昔年

前幾年;從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大安

身體康復

相識

(1) 互相認識

素不相識

(2) 指彼此認識的人

杖策

亦作“ 杖筴 ”。1.拄杖。《莊子·讓王》:“﹝ 大王亶父 ﹞因杖筴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 岐山 之下。” 成玄英 疏:“因拄杖而去。” 唐 杜甫 《別常徵君》詩:“兒扶猶杖策,臥病一秋強。” 明 夏完淳 《秋懷》詩之二:“駕舟凌洪波,杖策窮崇山。” 清 王韜 《淞濱瑣話·李延庚》:“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遊,信足所至。”

(2).執馬鞭。謂策馬而行。《後漢書·鄧禹傳》:“及聞 光武 安集 河 北,即杖策北渡,進及於 鄴 。” 唐 魏徵 《述懷》詩:“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明 李夢陽 《徐子將適湖湘》詩:“英雄杖策集軍門, 金華 數子真絶倫。” 清 吳偉業 《又詠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

(3).謂追隨;順從。《魏書·張袞傳》:“昔 樂毅 杖策於 燕昭 , 公達 委身於 魏武 ,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 清 陳夢雷 《絕交書》:“逆賊分曹授官……顧乃翻然勃然,忘廉恥之防,循貪冒之見,輕身杖策,其心殆不可問。”

迢迢

(1) 形容遙遠。也作“迢遞”

千里迢迢

(2) 漫長;長久

夜迢迢

恨迢迢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弟兄

(1) 弟弟和哥哥

親弟兄

(2) 也用作朋友之間的稱呼

連城璧

價值連城之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 時,得 楚 和氏 璧。 秦昭王 聞之,使人遺 趙王 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後用以指極珍貴的東西。 晉 張載 《擬四愁詩》之二:“佳人遺我雲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 金 元好問 《論詩絕句》之十:“ 少陵 自有連城璧,爭奈 微之 識珷玞。”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一:“先生在日,當世已稱得片紙如得連城璧,今日豈易多得。”亦作“ 連城玉 ”、“ 連城璞 ”。 北周 庾信 《擬詠懷》之十五:“欲競連城玉,翻徵縮酒茅。” 元 無名氏 《九世同居》第一折:“你為人要比連城玉,濟時須作擎天柱。” 柳亞子 《次韻答左海少年》:“盲心疇識連城璞,長夜空懷照乘珠。”

長兄

(1).兄弟中排行最大者。《鶡冠子·世賢》:“﹝ 魏文王 ﹞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 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 扁鵲 最為下。’”古樂府《木蘭詩》:“阿爺無大兒, 木蘭 無長兄。” 唐 魏徵 《為李密檄滎陽守郇王慶文》:“ 微子 , 紂 之長兄。”

(2).猶兄台。男子相互間的尊稱。《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趙先生 問道:‘此位長兄尊姓?’ 景芷江 道:‘這位是 樂清 匡先生 。’”

才氣

才華、才情

這個業務上很有才氣的女專家

掃數

全部;盡數

掃數歸還欠款

一息

(1).一呼一吸。比喻極短的時間。 漢 王褒 《聖主得賢臣頌》:“追奔電,逐遺風,周流八極,萬里一息。” 晉 陸雲 《歲暮賦》:“百年迅於分噓兮,千歲疾於一息。” 宋 陳亮 《勉強行道大有功》:“蓋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此入彼,間不容髮,是不可一息而但已也。”《老殘遊記》第十回:“一息工夫,只聽迴廊上格登格登,有許多腳步兒響,頃刻已經到了面前。” 方光燾 《瘧疾》:“過了一息,她面上露著微笑,跑回房來。”

(2).暫停;稍歇。《穀梁傳·昭公四年》:“ 慶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 南朝 梁 沉約 《麗人賦》:“中步檐而一息,順長廊而迴歸。”

(3).一口氣息。《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打起火來看時,卻是十五六歲一個小廝,生得眉清目秀,渾身綁縛,微微止有一息。” 清 錢謙益 《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何士晉繼母吳氏加贈淑人制》:“出遺孤於刀俎之中,再世而一息。” 巴金 《衷心感謝他》:“他的確是帶著年輕人的熱情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到最後一息,戰鬥到最後一息的。”

(4).一個子嗣。《晉書·良吏傳·鄧攸傳》:“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絶。”《新唐書·張嘉貞傳》:“ 張嘉貞 晚一息 寶符 ,獨未官。”

(5).猶一絲。 聞一多 《晴朝》詩:“再沒有一息聲音--和平布滿了大自然。”

季弟

最小的弟弟。《左傳·文公十一年》:“ 衛 人獲其季弟 簡如 。” 唐 元稹 《陽城驛》詩:“妹夫死他縣,遺骨無人收。公令季弟往,公與仲弟留。”《新唐書·李勣傳》:“季弟 感 ,年十五,有奇操。”

文思

(1) 指寫作的思路

(2) 指帝王的功業和道德

題書

寫信。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別》詩:“諸將歸應盡,題書報旅人。”

盈數

指十、百、萬等整數。《左傳·莊公十六年》:“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杜預 註:“數滿於十。” 孔穎達 疏:“《閔元年傳》曰:‘萬,盈數也。’數至十則小盈,至萬則大盈。” 晉 陸機 《百年歌》之十:“百歲時,盈數已登肌肉單。”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文彩

(1).艷麗而錯雜的色彩。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蜀 人織錦初成,必濯於江水,然後文綵煥發。”

(2).華美的紡織品或衣服。《史記·貨殖列傳》:“ 齊 帶山河,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新唐書·文藝傳中·王維》:“兄弟皆篤志奉佛,食不葷,衣不文綵。”參見“ 文采 ”。

見“ 文采 ”。

葳蕤

(1) 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上葳蕤而防露兮。——《楚辭·七諫·初放》

羽蓋葳蕤。——張衡《東京賦》

葳蕤自生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委頓;委靡不振

摧頹

(1).摧折,衰敗。 漢 焦贛 《易林·蠱之否》:“中復摧頽,常恐衰微。” 唐 元稹 《花栽》詩之一:“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頽。” 宋 蘇軾 《南鄉子·席上勸李公擇酒》詞:“秋色漸摧頽,滿院黃英映酒盃。”

(2).困頓,失意。 三國 魏 曹植 《浮萍篇》:“何意今摧頽,曠若商與參。” 宋 范成大 《李粹伯侍御輓詞》之一:“磊落功名意,摧頽夢幻身。”《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潦倒摧頽,波瀾又興多少。”

(3).毀廢。 宋 蘇軾 《龜山》詩:“ 元嘉 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頽今在不?” 清 方文 《送侯赤社北歸》詩:“顧念平生巢,摧頽委荒丘。”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楩楠

亦作“ 楩枏 ”。亦作“ 楩柟 ”。1.黃楩木與楠木。皆大木。《淮南子·齊俗訓》:“伐楩枏豫章而剖棃之,或為棺槨,或為柱樑。” 宋 陳翥 《桐譜·器用》:“古今匠民,為小大之器,度而用之,其可貴者,則必雲烏椑、白楊……楩楠、松柏、椅棐之類。”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楩楠挺且直,松柏參成行。”

(2).大材,棟樑之材。 唐 陸龜蒙 《京口與友生話別》詩:“宗溟雖甽澮,成廈必楩柟。”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二:“功名苟不諧,廊廟等閭閻,況乃掄椽杙,其誰辨楩柟。” 明 徐渭 《吳宣府新膺總督》詩:“邸報初翻數葉藤,棟樑今喜楩柟勝。”

梧檟

亦作“ 梧榎 ”。 1.榎,同“ 檟 ”。梧桐與山楸。兩者皆良木,故以並稱,比喻良材。《孟子·告子上》:“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 孫奭 疏:“梧,桐也;檟,山楸也;樲棘,小酸棗也。梧檟可以為琴瑟材,是良木;小酸棗,無用之才也,是賤木也。”《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舉梧檟,據句枉。”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知天說》:“梧檟培矣,而荊棘亦滋也;參蓍產矣,而烏附亦植也。”

(2).喻人才。 宋 曾鞏 《送程公辟使江西》詩:“雲裘數曲秀蘭蕙,鳳蓋相摩擢梧榎。”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柳》:“及其南柯夢後,衰草荒榛,寒煙暮雨,同一邱耳,孰分與梧檟之樲棘乎!”

美材

(1).優良的木材。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或以嘉名取寵,或以美材見珍。”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詩序:“美材取於既成,碩果食於方熟。”

(2).不凡的資質。《韓非子·奸劫弒臣》:“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將得勢擅事主斷,而各為其私急。”《韓詩外傳》卷六:“美材也而不聞君子之道、隱小物以害大物者,災必及身矣。”

狹邪

指小街曲巷,娼妓居住的地方

狹邪小說

繩直

猶準繩。謂其筆直。《易·說卦》:“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 晉 潘岳 《藉田賦》:“遐阡繩直,邇陌如矢。” 宋 陳師道 《和黃充實春盡游南山》:“回溪轉鉤曲,門逕入繩直。”

摘發

調撥。《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又令統制官 姚公輔 、 趙銓 守 原州 ,聽候中軍統制 吳挺 節制,不得自為摘發。”

(1).揭示、闡明。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誦《易經》,習《詩》、《論語》、《春秋》,略記大義,聽言觀論,摘發其要。”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聰明英特之士,雖摘發新理,懷抱新見,而束於教令,胥緘口結舌而不敢言。”

(2).揭發。《北齊書·馮翊王潤傳》:“及長,廣慎方雅,習於吏職,至摘發隱偽,姦吏無所匿其情。” 宋 曾鞏 《開封府獄空轉官制》:“摘發姦欺,動而必中;彈治豪右,勇於敢為。” 明 沉榜 《宛署雜記·人物》:“ 嚴 俗健訟,公摘發如神,民莫敢欺,訟因以簡。” 魯迅 《南腔北調集·<一個人的受難>序》:“在 瑞士 時,常投畫稿於日報上,摘發社會的隱病。”

瑕疵

(1)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點,後泛指一切缺點

指前人之瑕疵。——唐· 韓愈《進學解》

(2) 指摘毛病

裁抑

(1).制止;遏止。《後漢書·黨錮傳序》:“是以聖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東周列國志》第五回:“主公若欲傳位於 吁 ,便當立為世子。如其不然,當稍裁抑之,庶無驕奢淫佚之禍。”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二篇第四章:“在教職員固歸咎於學生不良,欲裁抑之,而不知教職員之自身,已早以其不良之習氣影響學生而潛化之矣。”

(2).制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舉人勒停會試》:“今年署禮部事,侍郎 李廷機 上疏,謂舉人在籍恣肆,作奸犯科,無法懲創,請將最不肖者,勒停會試,以示裁抑。上允之。”

(3).削減,抑損。 宋 蘇轍 《乞裁損待高麗事件札子》:“臣欲乞凡館待送遺並量加裁抑。”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二節:“ 武帝 為了提高皇帝的威權,有意裁抑丞相的職權。”

點化

道教傳說中說神仙能使用法術使物變化。後借指僧道用言語啟發人,使其悟道泛指啟發開導

一家言

猶言一家之言。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融 等已逝,唯 乾 著論,成一家言。”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後十年,其子 安衡 泣捧遺草來謁,咨余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 明 方孝孺 《贈郭士淵序》:“他若 董仲舒 、 賈誼 、 司馬遷 、 揚雄 皆用之成一家言。”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 墨子 生於 宋 ; 宋 ,南北要衝也,故其學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

組織

(1)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加以編制;安排事物使有系統或構成整體

組織一個集會並建立一個教堂

(2) 按一定宗旨和系統建立起來的集體

黨團組織

(3) 通常由一類或幾類特殊的細胞與其胞間質(胞間質是結構物質之一)一起組成的聚集體,動植物體即由這些聚集體構造而成

結締組織

(4) 紡織品經緯紗線的結構

斜紋組織

(5) 紡織

樹桑麻,習組織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多才

具有多種多樣技術、學問

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前哲

亦作“ 前喆 ”。前代的賢哲。《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力。”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游虎丘寺》詩:“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 ,粵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立言

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亦指著書立說

六籍

(1).即六經。《文選·班固<東都賦>》:“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言焉。” 李善 註:“六籍,六經也。”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十:“如何絶世下,六籍無一親。” 明 張煌言 《陳文生未焚草序》:“ 祖龍 一炬,六籍煙飛,然博士掌故,猶未焚也。” 清 龔自珍 《送夏進士序》:“大哉斯言!是其炳六籍,訓萬祀矣。”

(2).佛教著作《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伽經》、《圓覺經》、《楞嚴經》,號稱禪家六籍。

本根

(1).草木的根乾。《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綱 《論用兵》:“以多勝敵者,必將以殄滅為期,而不再舉,其機在多。譬猶拔大木之本根,非眾其力則不可。” 清 邵曾訓 《蠶婦吟》:“種桑亦愛枝葉多,空抱本根奈爾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莊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馬光 《贈邵興宗》詩:“君子固無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東陽 《祁陽縣學重修記》:“其弊也,則修節目而棄本根。”

(3).根基,基礎。《晉書·劉頌傳》:“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乾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久食其賜,信乃彌堅,漸而奉為圭臬,視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陸游 《山南行》:“會看金鼓從天下,卻用 關中 作本根。”《宣和遺事》後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統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齊書·杜弼傳》:“竊惟《道》《德》二經,闡明幽極,旨冥動寂……實眾流之江海,乃羣藝之本根。”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原其本根,皆是國家百姓,進退皆死,誠可閔傷。” 宋 陳亮 《普明寺長生谷記》:“及至後世,於民之中又有為釋老之徒者,壞形惡服,不耕不蠶,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識其所謂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漢 王充 《論衡·正說》:“説《論語》者,但知以剝解之問,以纖維之難,不知存問本根篇數章目。”

(7).根由,根源。《漢書·張耳陳餘傳》:“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狀。” 宋 范仲淹 《潤州謝上表》:“議治亂之本根,求治亂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論》:“法律本浮棲之物,無可索其本根,類如是矣。”

(8).喻指帝室。《漢書·諸侯王表序》:“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將謂主上薄於本根,非親親盛節。”

(9).喻指家鄉,故土。 明 劉基 《題解於伯機杜工部詩後》詩:“我今亦飄泊,不得歸本根。”

枝幹

(1).樹枝和樹幹。 唐 白居易 《廬山桂》詩:“枝幹日長大,根荄日牢堅。” 楊朔 《西江月--井岡山寫懷之二》:“那檞樹依舊無恙地挺立在山頂上,枝幹顯得有點蒼老,生機卻是旺盛得很。”

(2).喻大宗與旁支。《新唐書·吳兢傳》:“皇家枝幹,夷芟略盡。”參見“ 枝幹相持 ”。

(3).謂枝附於乾。喻關係密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詩序則同義,傳説則異體,總其歸塗,實相枝幹。”

(4).支幹。天干地支。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律歷·十乾》:“甲乙謂之乾,子醜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參見“ 枝 ”。

栽培

(1) 種植並培育

栽培果木

(2) 培養、造就

栽培英才

(3) 舊時官場中比喻賞識、提拔

學術

有系統的專門學問

吾徒

(1).我的門徒。《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2).猶我輩。 漢 班固 《答賓戲》:“ 孔 終篇於西狩,聲盈塞於天淵,真吾徒之師表也。” 五代 伍喬 《龍潭張道者》詩:“他年功就期飛去,應笑吾徒多苦吟。” 明 高啟 《送虛白上人序》:“ 虛白 之賢,不唯過吾徒,又能過其徒矣。”

正學

謂合乎正道的學說。 西漢 武帝 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史記·儒林列傳》:“ 公孫子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異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學,排斥異端。” 明 宋濂 《凝道記下》:“ 秦 漢 以來,正學失傳。” 宋 初 孫復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學》《中庸》,排佛、道為正學。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泰山學案》:“ 宋 興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孫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師道明正學,繼而 濂 洛 興矣。”

勉旃

努力。多於勸勉時用之。旃,語助,之焉的合音字。《漢書·楊惲傳》:“方當盛 漢 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困學違從眾,明公各勉旃。” 宋 歐陽修 《送謝中舍》詩之二:“人生白首吾今爾,仕路青雲子勉旃。” 李大釗 《在<國民雜誌>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諸君本此進行,將來對於世界造福不淺,勉旃。”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區區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區區之薛。——《戰國策·齊策四》

區區之地。——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何乃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區區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區區之數

區區五毛錢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2) 猶方寸。形容人的心

區區之心

(3) 舊時謙辭,我

區區嚮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4) (語氣不莊重)

此人非他,就是區區

(5) 誠摯

感君區區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標籤:武夷山

詩詞推薦

  • 至南安和知事陳雲壑祠龍母韻

    陳謨元代〕貝闕珠宮仙樂舉,盈盈初日碧波間。眉如王母三千歲,鬢綰湘娥十二鬟。榕葉春濃僧院寂,木蘭風細釣絲閒。渚蘋
  • 覽鏡書懷

    李白唐代〕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自笑鏡中人,白髮如霜草。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奉呈何叔信魏昭甫三首

    趙蕃宋代〕春風大屬野櫻朱,樹樹相望綺不如。卻憶山家籬塹畔,十分春日付誰渠。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潢河

    趙彥珖宋代〕潢河繞出郡城樓,樓枕潢南城上頭。天闊星連翼軫分,地長川帶漢江流。
  • 湖南巡撫姜晟奏早稻收成九分有餘詩以志慰

    乾隆清代〕湖北八分餘已報,湖南連界正廑望。欣茲上稔饒中稔,何幸炎疆接朔疆。兩足誠占天下足,屢穰仍冀疊年穰。深知
  • 魯山山行

    梅堯臣宋代〕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喜雪獻裴尚書

    韓愈唐代〕宿雲寒不捲,春雪墮如簁。騁巧先投隙,潛光半入池。喜深將策試,驚密仰檐窺。自下何曾污,增高未覺危。比心
  • 戲贈嘉興朱宰同年

    王禹偁宋代〕縣前蘇小舊荒墳,應作行雲入夢頻。猶勝白公尉盩厔,庭花剛喚作夫人。
  • 衛源廟

    衛恆元代〕上國風帆快轉輸,石林香靄護神居。龍吟別浦泉聲細,鳥拂空潭樹影虛。蹴鞠誰家春競賞,琅玕千畝翠堪書。繡衣
  • 簡斯遠兼懷成父

    趙蕃宋代〕聞道籃輿出行田,歸來藥裹手親煎。旱而不雨熱尤劇,節且立秋涼未便。我亦南山成臥疾,弟猶北闕未乃船。江南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劉文潛來

    晁公溯宋代〕虛亭而雨潤,高林來風聲。之子適過我,氣與秋爭清。胸次冰壺寒,舌端河漢傾。仰摩玉宇蒼,真是金天晶。使我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送翁誠之尉慈谿

    陳傅良宋代〕徐劉文采後,鄒魯典刑間。為母求三釜,令人見一班。時平無事立,地僻得官閒。好索梅花笑,題詩海上山。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未廻車

    徐照宋代〕山川匪遙遠,行人未廻車。欲語昨宵夢,忽接今朝書。啼烏在屋上,綠草生庭除。仰看日月光,照知子衿裾。
  • 李仲賓墨竹四首

    方回宋代〕心空節勁翠筠濃,冷笑凡花誨冶容。可是人間秋水碧,東方七宿應蒼龍。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鷓鴣天

    晏幾道宋代〕小令尊前風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雲天共楚宮遙。夢魂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渡百里湖

    查慎行清代〕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 雪後登靈果寺閣

    王禹偁宋代〕雪引詩情不敢慵,來登高閣犯晨鐘。山僧莫怪多時望,玉立南山萬萬峰。
  • 與兒輩小集

    陸游宋代〕老子秋來樂事稠,吳粳新搗酒新篘。矮黃不待園官送,小白每煩溪女留。頓飽可憐頻夢與,半酣自喜有兒酬。不如
  • □□□(聞鵑啼)

    王質宋代〕眼將穿,腸欲裂。聲聲似向春風說。春色飄零,自是人間客。不成淚,都成血。朝朝暮暮何曾歇。叫徹斜陽,又見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 滿江紅

    元好問金代〕枕上吳山,隱隱見、宮眉修碧。人好在、斷渾似,畫圖相識。羅襪塵香來有信,玉簫聲遠尋無跡。恨不將、春色醉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
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原文_送丘元鎮元秀二生還武夷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