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石經山原文
將謂石經始靜琬,誰知更復有知苑。
又雲慧思付其徒,淆訛記載終難案。
吾意三乘十二部,汗牛充棟多無限。
先後寫成歷藏之,事有宜然理易顯。
雖然教在天地間,天地不變教不變。
奚愁教有毀滅時,石塞鐵鎔貯洞滿。
即今取之已弗易,教毀有誰取而衍。
一切執著佛所呵,諸人被呵應不免。
詩詞問答
問:寄題石經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寄題石經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五
2. 其徒即靜琬見帝京景物略而冥報記則稱沙門知苑寫於隋大業中鑿岩為石室磨壁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鎔鐵固之云云究未知孰是
參考注釋
石經
(1).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 漢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豐 摹古文《易》、《書》、《詩》、《左傳》於石,此為石經之始。 漢 代以後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見者,有:(1) 漢靈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隸書寫成的“熹平石經”,(2) 三國 魏 齊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隸三體刻石的“正始石經”,亦稱“三體石經”。(3) 唐文宗 開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書刻石的“唐開成石經”。(4) 後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書“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經”,因用篆、隸二體,又稱“二字石經”。(6) 宋 高宗 時御書刻石的“南宋石經”,亦稱“宋高宗御書石經”。(7) 清 乾隆 年間刻石的“清石經”。參閱 清 顧炎武 《石經考》、 清 萬斯同 《石經考》、近人 張國淦 《歷代石經考》。
(2).刻於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經。現存石碑刻經規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雲居寺 附近的石經。從 隋 代 大業 年間(公元七世紀初)刻起,到 明 代 萬曆 、 天啟 年間(公元十七世紀初)為止,大部分重要佛經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開元寺避暑懷魯望》詩:“石經森欲動,珠像儼將恰。”
知更
報更,值更。 唐 王建 《溫泉宮行》:“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里。” 元 宋無 《長門怨》詩:“知更阿監羅襪冰,瞑對星河玉階立。”
有知
有知覺;有知識。《禮記·三年問》:“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人之質所以異木質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韓愈 《復志賦》:“昔余之既有知兮,誠坎軻而艱難。”
淆訛
攪亂,弄錯。 清 吳喬 《答萬季埜詩問》十:“世間龍蛇混雜,誠是淆訛公案也。”
淆譌:混雜訛誤。 清 惲敬 《得姓述》:“夫氏族之學,自 秦 漢 之世,多所淆譌。”
記載
(1) 把事情記錄下來
其中有一條記載著一次對議長投了不信任票
(2) 記錄事情的文字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記·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漢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 顏師古 註:“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3).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
汗牛充棟
形容書籍存放很多。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書堆滿屋子,頂到棟樑
又有徒黨傳習,日不 暇給,又其書汗牛充棟。——宋· 陸九淵《與林叔虎書》
無限
沒有盡頭;沒有限量
前程無限
先後
(1) 先和後;早和晚
人來的不少,但總要分個先後
(2) 前後相繼;陸續地;接連地
她先後去了美國、英國和德國求學
宜然
應該這樣。 漢 張衡 《西京賦》:“小必有之,大亦宜然。” 唐 劉禹錫 《天論上》:“彼宜然而信然,理也。”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別集·德祐表詔》:“以小事大,勢亦宜然。” 金 王若虛 《王氏先塋之碑》:“德厚流光,理亦宜然。”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下》:“藉令如是,出入相準,盈虛不偏,俾兩縣經費得與天下郡邑事體相同,而歲無贏餘,吾且謂帝宅赤縣非所宜然。”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序》:“飲食男女,大欲存焉。人既有之,物亦宜然。”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不變
(1)
常用於詩或古文,可以意味不變的恆常性或穩定性
爾不變,余亦不變
(2)
使…不發生不合心意的改變
現在的稅額不變
(3)
使 不再改變
使一切未解決的問題…十年不變,在此期間將共同努力尋求永久的和平解決的辦法
毀滅
徹底破壞,消滅
無價的藝術寶庫被毀滅了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執著
即“執著”。佛教指專心注意人世間事物而不能超脫,後來泛指固執或拘泥
凡夫無明,二乘執著。——白居易《傳法堂碑》
諸人
(1).眾人。《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梁書·劉顯傳》:“ 任昉 嘗得一篇缺簡書,文字零落,歷示諸人,莫能識者。”《紅樓夢》第二九回:“過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 薛蟠 生日,家裡擺酒唱戲,來請 賈 府諸人。”
(2).別人。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崔玄微》:“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 元 楊暹 《西遊記》第十一出:“諸人怕你吃,恁爺不怕你吃。”
不免
免不了;難免
這段公路太窄,往來車輛有時不免擁塞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塞翁得馬奚喜
- 何堪坐思此
- 丈夫出處義在,不用計行留王惲《水調歌頭 次前韻》
- 東君仙芳菲,首夏即酣寢陳宓《南康愛蓮即事》
- 君家名父子,為晦翁嫡傳
- 年年立春後,即被啼鶯占
- 陶丘過范蠡,莫泛五湖船晃沖之《別息道二十二弟》
- 傳滿騰羽觴應瑒《公宴詩》
- 不見岩犀整一秋,厭厭對我訴清愁史彌寧《水犀重開》
- 此時陪永望,更得上燕台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錦樓玩月得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