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下第歸新安

作者:佘翔 朝代:明代

送友人下第歸新安原文

文章何事誤斯人,消盡黃金白髮新。

馬上不須頻下淚,新安秋水待垂綸。

詩詞問答

問:送友人下第歸新安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送友人下第歸新安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友人下第歸新安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真韻

參考注釋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消盡

(1).謂用盡無餘。《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2).完全消除,完全消失。 宋 蘇轍 《論吏額不便二事札子》:“如此施行,不過十年,自當消盡。”《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聽了這話,心裡便暗暗的著實敬服這位先生,早把那盛氣消盡。” 魯迅 《彷徨·祝福》:“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黃金

(1)

(2) 銅

黃金折。——《戰國策·齊策四》

太傅齎黃金。

(3) 金

天作黃金色。——《廣東軍務記》

(4) 金黃色

黃金絡馬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5) 見“金”

白髮

白頭髮

白髮誰家翁媼。——辛棄疾《清平樂》

馬上

(1) 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電影馬上要開映了

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在馬背上

馬上比武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垂綸

(1).垂釣。 三國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五:“流磻平皋,垂綸長川。”《南史·王彧傳》:“ 文帝 嘗與羣臣臨 天泉池 ,帝垂綸良久不獲。” 明 劉基 《題秋江獨釣圖》詩:“秋風江上垂綸客,知是 嚴陵 是 太公 ?” 蘇曼殊 《與劉半農書》:“不慧比來胸膈時時作痛,神經紛亂,只好垂綸湖畔。”

(2).傳說 呂尚 ( 姜太公 )未出仕時曾隱居 渭 濱垂釣,後常以“垂綸”指隱居或退隱。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遯》:“蓋祿厚者責重,爵尊者神勞。故 漆園 垂綸而不顧卿相之貴, 柏成 操耜而不屑諸侯之高。” 北周 庾信 《擬詠懷》詩之二:“赭衣居 傅巖 ,垂綸在 渭川 。” 唐 李頎 《送喬琳》詩:“汀洲芳杜色,勸爾暫垂綸。” 王闓運 《上征賦》:“任治亂之迭運兮,豈妨余之垂綸。”

(3).借指隱士。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詩:“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 江 漢 有垂綸。”

(4).指釣魚的用具。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五章:“余乃負杖出門,隨步所之,遇漁翁,相與閒話,迄翁收拾垂綸,余亦轉身歸去。”

詩詞推薦

送友人下第歸新安原文_送友人下第歸新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