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崖口原文
伊水崖口才五渡,伊遜崖口乃九回。
木蘭行圍率由入,壁立萬仞一線開。
一夫當關萬夫退,年年秋獮慣往來。
成功將士群扈蹕,金川險問倍此哉。
不翼而飛附而上,堅碉林立無弗摧。
既喜既懼既憐憫,身異爾勞心實陪。
詩詞問答
問:入崖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入崖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
2. 伊遜水自源頭至此凡九曲因得名伊遜蒙古語謂九也
參考注釋
伊水
伊河 。在 河南省 西部,源出 欒川縣 伏牛山 北麓,東北流,在 偃師縣 楊村 附近入 洛河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 蔓渠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伊水 出焉,而東流注入 洛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伊水》:“ 伊水 出 南陽 魯陽縣 西 蔓渠山 ……又東北至 洛陽縣 南,北入於 洛 。” 南朝 陳 徐陵 《新亭送別應令》詩:“風吹臨 伊水 ,時駕出河梁。” 唐 李白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詩:“流恨寄 伊水 ,盈盈焉可窮。”
崖口
山崖間的豁口;谷口。 唐 岑參 《題華嚴寺瓌公禪房》詩:“朝從老僧飯,昨日崖口宿。” 唐 杜甫 《奉漢中王手札》詩:“淹泊俱崖口,東西異石根。”
九回
亦作“ 九迴 ”。 1.多次翻轉或縈繞。多形容愁思起伏,鬱結不解。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迴,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廻。” 宋 歐陽修 《黃溪夜泊》詩:“ 楚 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
(2).迂迴曲折。《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隴頭流水歌辭》:“西上隴阪,羊腸九回。”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雜詩》之五:“脩阪接飛翼,百步仍九廻。”
(3).用以形容波浪翻騰起伏。 唐 楊巨源 《同薛侍御登黎陽縣樓眺黃河》詩:“九回紆白浪,一半在青天。”
木蘭
(1) 一種落葉喬木,葉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裡面白色,果實是彎曲的長圓形。花蕾供藥用
(2) 這種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筆”
行圍
(1).打獵的圍場。 唐 李白 《觀獵》詩:“江沙橫獵騎,山火繞行圍。”
(2).指打獵。《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九年》:“ 垂 ( 慕容垂 )行圍,因飲於 華林園 , 秦 人密出兵掩之,矢下如雨, 垂 幾不得出。”《清史稿·聖祖紀一》:“八月壬子,上幸 南苑 行圍。”京劇《串龍珠》第一場:“因此上郊外行圍散心腸。”
(3). 清 代獵場圍制的一種。滿語稱“阿達密”。《清史稿·禮志九》:“蓋圍制有二,馳入山林,圍而不合曰行圍,國語曰阿達密。合圍者,則於五鼓前,管圍大臣率從獵各士旅往視山川大小遠近,紆道出場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齊至看城,是為合圍,國語曰烏圖哩阿察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只以數百人分翼入山林,圍而不合,謂之行圍。”
率由
(1).遵循,沿用。《書·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萬邦既化,率由舊則。” 南朝 梁 沉約 《上建闕表》:“欣咨故實,率由令典。” 唐 元稹 《獻事表》:“紹復前累聖傳序,於今垂二百年矣。莫不率由斯道,致俗和平。” 馬浮 《泰和會語·論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不知《禮》《樂》本自粲然,不可須臾離,由於不肯率由,遂至無序不和。”
(2).謂遵循成規。《後漢書·梁統傳》:“ 文帝 寬惠柔克,遭世康平,唯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無革舊章。” 南朝 宋 傅亮 《奉迎大駕道路賦詩》:“重明照蓬艾,萬品同率由。”
(3).謂相率歸順。《文選·左思<魏都賦>》:“雲撤叛換,席捲虔劉,祲威八紘,荒阻率由。” 張載 註:“祲威八紘,荒阻率由者,謂北覊 單于 於 白屋 ,東懷 孫權 於 吳會 ,西攝 劉備 於 巴蜀 也。” 李周翰 註:“漸以威德布於八方,則荒阻之俗皆有相率來賓,莫不由大 魏 之德。”
(4).由來。《梁書·處士傳·何點》:“徵士 何點 ,居貞物表,縱心塵外,夷坦之風,率由自遠。”
(5).猶皆由。 唐 張九齡 《開元紀功德頌》序:“曠日持久,兵連禍挐,率由事邊,是無寧歲。”《宋史·吳越錢氏世家》:“古者宗工大臣特被隆眷,或劍履上殿,或書詔不名,率由豐功,待以殊禮。”《清史稿·世祖紀二》:“自古變不虛生,率由人事。”
壁立
(1) 像牆壁一樣陡立
岸土赤而壁立。——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2) 比喻家中空無所有
家徒壁立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一夫當關
見“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萬夫
萬人;萬民;眾人。《書·鹹有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晉 陸機 《擬古·東城一何高》詩:“一唱萬夫嘆,再唱梁塵飛。” 唐 杜甫 《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詩:“近辭痛飲徒,折節萬夫後。” 明 劉基 《郁離子·省敵》:“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秋獮
國君秋季狩獵之稱。《左傳·隱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司馬法·仁本》:“天下既平,天子大愷,春蒐秋獮,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春蒐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穀,秋獮冬狩,所害誠多。”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乾隆 二十三年,巡幸 木蘭 ,舉秋獮之禮。”
往來
(1) 去和來
往來種作。——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往來視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來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往來而不絕。——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2) 交往;過從
老死不相往來。——《史記·貨殖列傳》
誠欲往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3) 交往的人
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陋室銘》
成功
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國演義》
將士
將領和士兵的統稱
扈蹕
隨侍皇帝出行至某處。蹕,指帝王的車駕或行幸之處。 唐 韋嗣立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詩:“乘春祓禊逐風光,扈蹕陪鑾 渭 渚傍。”《舊五代史·世襲傳·李茂貞》:“ 朱玫 之亂, 唐僖宗 再幸 興元 , 文通 扈蹕 山南 ,論功第一。” 宋 陸游 《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清 龔自珍 《滿江紅·代家大人題蘇刑部<塞山奉使卷子>》詞:“我亦高秋三扈蹕,穹廬落日鞭絲驟。”
不翼而飛
(1)
形容運行或傳播迅速
原來是,“梁永生大鬧黃家鎮”的訊息,不翼而飛,早在這運河兩岸的各個村莊傳開了。——郭澄清《大刀記》
(2)
比喻東西突然消失
他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燒餅油條已經不翼而飛了。——老舍《四世同堂》
而上
(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唐 韓愈 《原道》:“由 周公 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 周公 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説長。”
(2).以上。表示時間在前的,猶以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二》:“ 三代 而上之為帝者視其德, 三代 而下之為帝者視其才。”
林立
象樹林一樣密集地豎立著,形容眾多。《明史·儒林傳序》:“大臣以文學登用者,林立朝右。” 清 薛福成 《考察近事謹陳管見疏》:“府縣城鎮之局廠林立。”如:這裡煙囪林立,日夜噴吐著黑煙,造成周圍環境的嚴重污染,必須治理。
憐憫
對肉體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憐憫壯丁
勞心
(1) 動腦筋
(2) 費心思,憂心
勞心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