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懷

作者:李雲龍 朝代:明代

書懷原文

三江鼓棹前,五嶽杖藜邊。

何苦投塵網,頻年負勝緣。

忘機惟鹿豕,適意是林泉。

不見浮丘伯,乘鸞向紫煙。

詩詞問答

問:書懷的作者是誰?答:李雲龍
問:書懷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書懷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李雲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雲龍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三江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 漢 以後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 韋昭 注以 吳江 、 錢塘江 、 浦陽江 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 郭璞 說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為三江。《書·禹貢》 陸德明 釋文引《吳地記》以 松江 、 婁江 、 東江 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 顏師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為三江。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 天台 隔三江,風浪無晨暮。” 元 方回 《聽航船歌》詩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龔自珍 《胡戶部集同人祀漢鄭司農作祀議一篇質戶部戶部屬檃括其指為韻語以諧之》:“《尚書》有今文,隻義餽貧送,四辨餽《堯典》,三江餽《禹貢》。”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楊慎 《嘉州劉介川進士母壽詩》:“三江化作長春酒,戱綵恆斟 愛日亭 。”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內水 沱江 也。”

(3).指 廣東 境內的 西江 、 北江 、 東江 。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二:“手挽三江盡北流,寇氛難洗 越 人羞。”

(4).指 鴨綠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三:“ 鴨緑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稱三江,其源在 長白山 頂。”

鼓棹

亦作“ 鼓櫂 ”。划槳。《晉書·陶稱傳》:“鼓棹渡江二十餘里。” 隋煬帝 《遺陳尚書江總檄》:“山川共有,我據上游,鼓櫂之能, 吳 楚 不異。” 王闓運 《衡陽彭公行狀》:“頭隊皆小船,無篷桅,鼓櫂直下。”《解放日報》1942.7.4:“而抗戰巨舟之能經歷風浪鼓棹前進者,亦有賴於國內團結。”

五嶽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何苦

(1) 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帶“呢”

你何苦為這點雞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試一試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後加“呢”

生孩子的氣,何苦呢?

塵網

人世。把人世看作束縛人的羅網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頻年

連續幾年

頻年災旱

勝緣

佛教語。善緣。 南朝 梁武帝 《游鍾山大愛敬寺》詩:“駕言追善友,迴輿尋勝緣。” 唐 王維 《為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時若不加兵而賊破,不擾物以人和,緇侶勝緣,蒼生厚幸。” 宋 秦觀 《法雲寺長老然香會疏文》:“肆求善友,同結勝緣。”《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兩個都到 遐叔 處賀喜,見此勝緣,各各布施。”

忘機

指沒有巧詐的心思,與世無爭

陶然忘機

鹿豕

(1).鹿和豬。比喻山野無知之物。《孟子·盡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清 方文 《訪沉昆銅村居》詩:“天寒且作魚龍臥,地僻應同鹿豕羣。”

(2).比喻愚蠢的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惜此女蠢若鹿豕,惟知飽食酣眠。” 巴金 《雪》第六章:“他們一個個都是蠢如鹿豕的東西。”

(3).比喻好群聚的人們。《孔叢子·儒服》:“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 清 鈕琇 《觚賸·酒兵》:“人生鹿豕豈長聚,客散天涯我歸 浙 。”

適意

(1) 舒適

房子寬敞明亮,住得很適意

(2) 適合心意

他為這種適意的幻想所包圍,覺得其中的樂趣在招引他。——《堂吉訶德》

林泉

(1).山林與泉石。《梁書·處士傳·庾詵》:“經史百家無不該綜,緯候書射,棊筭機巧,並一時之絶。而性記夷簡,特愛林泉。”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此箇閤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許渾》:“ 渾 樂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

(2).指隱居之地。 唐 駱賓王 《上兗州張司馬啟》:“雖則放曠林泉,頗得閒居之趣。”《舊唐書·隱逸傳·崔覲》:“為儒不樂仕進,以耕稼為業……夫婦林泉相對,以嘯詠自娛。”《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後,縱然終老林泉,便算榮逾台閣。”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浮丘伯

即 浮丘公 。 明 高啟 《孤鶴篇》:“翩翩 浮丘伯 ,朝從 東海 來。相呼與之歸,謂是仙驥才。”或謂 漢 儒 浮丘伯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安期生浮邱伯》:“世以 安期生 浮邱伯 皆為列仙之徒。《漢書·儒林傳》: 申公 與 楚元王 交,俱事 齊 人 浮邱伯 受詩……則 浮邱伯 實儒者也。”按, 清 人避 孔子 諱,改“丘”為“邱”。參見“ 浮丘公 ”。

乘鸞

(1).傳說 春秋 時 秦 有 蕭史 善 * ,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學簫作鳳鳴聲,後鳳凰飛止其家, 穆公 為作鳳台。一日,夫婦俱乘鳳凰升天而去。見 漢 劉向 《列仙傳》。鸞鳳統類,後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庾信 《後魏驃騎將軍荊州刺史賀拔夫人元氏墓志銘》:“既異乘鸞,翻然永去;雖非舞鶴,即掩泉門。” 唐 李群玉 《玉真觀》詩:“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葉冠。”《西遊記》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鶴赴 瀛洲 。”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小星》:“還問取雨香雲艷,燕語鶯啼,好遂吹簫願,喜嬴臺乘鸞風便。” 清 李漁 《慎鸞交·卻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烏紗後,不到乘鸞也死不休。”

(3).猶言仙逝。死的婉詞。 宋 曾鞏 《鄖口》詩:“風光滿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獨騰騫。”

紫煙

見“ 紫煙 ”。

亦作“ 紫煙 ”。1.紫色瑞雲。 晉 郭璞 《遊仙詩》之三:“ 赤松 臨上游,駕鴻乘紫煙。”《梁書·皇后傳·高祖丁貴嬪》:“貴嬪生於 樊城 ,有神光之異,紫煙滿室,故以‘光’為名。” 宋 范仲淹 《上漢謠》:“冉冉去紅塵,飄飄凌紫煙。”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樾巢近體》:“書成招手呼青鳥,歌罷翻身上紫煙。”

(2).山谷中的紫色煙霧。 南朝 梁武帝 《游鍾山大愛敬寺》詩:“長途弘翠微,香樓間紫煙。”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水》詩之二:“日照 香爐 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宋 劉弇 《宿長山寺》詩:“破暝紫煙生,寫谷清樾好。”

詩詞推薦

書懷原文_書懷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