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少卿罷官西歸

作者:李賢 朝代:明代

送薛少卿罷官西歸原文

自許孤忠結主知,居官寧肯計安危。

平反不愧張廷尉,直道何慚柳士師。

已羨一身中道立,定看千載大名垂。

心閒莫廢韋編業,伊洛高蹤尚可追。

詩詞問答

問:送薛少卿罷官西歸的作者是誰?答:李賢
問:送薛少卿罷官西歸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薛少卿罷官西歸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自許

自誇;自我評價。《晉書·殷浩傳》:“ 溫 既以雄豪自許,每輕 浩 , 浩 不之憚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誰為傾國媒,自許連城價。”《明史·馬林傳》:“ 林 雅好文學,能詩工書,交遊多名士,時譽籍甚,自許亦甚高。”

孤忠

(1).忠貞自持,不求人體察的節操。 宋 曾鞏 《韓魏公輓歌詞》:“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艱急見孤忠。”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忠良會邊》:“只恐孤忠有功難建,須期個地轉天旋,要使離人再得圓。” 清 宋儒醇 《南渡》詩:“獨有 史督輔 ,盡瘁繼以死。一片孤忠心,眾 * 肆毀。” 清 顧炎武 《井中心史歌》:“獨力難將 漢 鼎扶,孤忠欲向 湘 纍弔。”

(2).指忠貞自持的人。 清 蔣士銓 《冬青樹·自序》:“竊觀往代孤忠,當國步已移,尚間關忍死於萬無可為之時,志存恢復。”

居官

擔任官職;做官

居官幾載

寧肯

寧可

寧肯自己辛苦點,也不要麻煩別人

安危

平安和危險

奮勇搶救溺水兒童,不顧自己的安危

平反

把判錯的案件或做錯的政治結論改正過來

不愧

無愧於;名副其實

不愧為藝術大師

廷尉

官名。 秦 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 漢 初因之,秩中二千石。 景帝 時改稱大理, 武帝 時復稱廷尉。 東漢 以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又稱廷尉卿。 北齊 至 明 清 皆稱大理寺卿。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續文獻通考·職官十三》、《歷代職官表》卷二“大理寺”。

直道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開築,北起 九原 (今 內蒙古 包頭市 西北),南至 雲陽 (今 陝西 淳化 西北),是聯結 關中 平原與 河套 地區的主要通道。《史記·蒙恬列傳論》:“吾適北邊,自 直道 歸,行觀 蒙恬 所為 秦 築 長城 亭障,塹山堙谷,通 直道 ,固輕百姓力矣。”《新民晚報》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來是一條專供軍隊大規模進攻的寬闊大道……全長一千四百里。由於是‘直道’,因此遇山開山,遇溝填溝,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張衡傳》:“帝上 太行 ,開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書·太祖紀》:“車駕將北還,發卒萬人治直道。”

(3).猶正道。指確當的道理、準則。《禮記·雜記》:“其餘則直道而行之是也。”《韓非子·三守》:“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唐 呂岩 《促拍滿路花》詞:“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難。”《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嘆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終不可行!’”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柳士師

春秋 柳下惠 的別稱。 唐 劉禹錫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詩:“重臨事異 黃丞相 ,三黜名慙 柳士師 。”參見“ 柳下惠 ”。

一身

(1) 全身,渾身

一身正氣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個人

孑然一身

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後漢書·列女傳》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於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大名

(1) 某人的正式名字

(2) 對方名字的敬稱

(3) 顯赫的名氣

韋編

(1).古代用竹簡書寫,用皮繩編綴稱“韋編”。《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絶。”後以“韋編”借指《易》。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 唐 許渾 《元處士自洛歸宛陵山居》詩:“ 紫霄峯 下絶韋編,舊隱 相如 結韈前。”自註:“ 元君 舊隱 廬山 學《易》。”

(2).泛指古籍。 唐 周弘亮 《除夜書情》詩:“還傷知候客,花景對韋編。”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慈訓》:“今汝螢火曾親,蠹書堪讀,可將玉管,從事韋編。”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始點漆於韋編,繼操刀於簡版。”參見“ 韋編三絶 ”。

伊洛

(1).亦作“ 伊雒 ”。 伊水 與 洛水 。兩水匯流,多連稱。亦指 伊 洛 流域。《國語·周語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韋昭 註:“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嶺 。 禹 都 陽城 , 伊 洛 所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 伊 洛 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唐 杜甫 《北征》詩:“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澠池》詩:“我昔初官便 伊 洛 ,當時意氣尤驕矜。” 清 葉襄 《禹陵》詩:“泉源留儉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學。參見“ 伊洛之學 ”。

高蹤

亦作“ 高蹤 ”。1.發生在遙遠的過去的事跡。《漢書·揚雄傳上》:“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 晉 陸雲 《盛德頌》:“紹 軒轅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蹤。”

(2).高尚的行跡。《文選·傅鹹<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 張銑 註:“豈不慕高軌,但蹤跡邈遠難可追攀也。” 唐 包佶 《雙山過信公所居》詩:“傳心不傳法,誰可繼高蹤。” 明 李東陽 《徐州洪蘇墨亭》詩:“由來一代不幾見,沉我異世懷高蹤。”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便做道伴、孤燈,偕隻影,閉長門,捱永夜,也甘受淒其。況有這明師足倚,高蹤可追,少不得蓮臺獅象,共坐同騎。”

(3).指高的造詣。《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 平子 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

(4).指隱退。《漢書·蓋寬饒傳》:“君不惟 蘧氏 之高蹤,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軀,臨不測之險,竊為君痛之。” 顏師古 註:“ 蘧伯玉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唐 盧照鄰 《初夏日幽莊》詩:“聞有高縱客,耿介坐幽莊。”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賢之禮數,在先朝為九老人授道之師承,繼 巢 由 之高蹤,辭 夔 龍 之盛舉。”

見“ 高蹤 ”。

尚可

合格的,能通過檢查的

詩詞推薦

送薛少卿罷官西歸原文_送薛少卿罷官西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