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題筆諫詩原文
志士憂君切,還將筆效忠。
但於心取正,不向字求工。
理自胸襟得,情因翰墨通。
一言毛穎喻,千古史魚風。
托意揮毫上,成名補袞中。
誰知執藝事,功與諍臣同。
詩詞問答
問:省題筆諫詩的作者是誰?答:陳淵
問:省題筆諫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省題筆諫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東韻
參考注釋
志士
有遠大志向和高尚節操的人
愛國志士
效忠
亦作“効忠”。竭盡忠誠。 漢 王逸 《九思·守志》:“伊我後兮不聰,焉陳誠兮効忠。”《新唐書·陸贄傳》:“接不以禮則其徇義輕,撫不以情則其效忠薄。” 唐弢 《小卒過河》:“為了效忠主子,他只能橫衝直撞,一往向前。”
取正
用作典範。《後漢書·蔡邕傳》:“﹝ 蔡邕 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靈帝 許之。 邕 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書·多方》“惟爾 殷侯 尹民” 唐 孔穎達 疏:“諸侯為民之主,民所取正。”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五:“ 倭 、 辰 、 余 國或橫書,或左書,或結繩,或鍥木,唯 高麗 摹寫穎法取正 中華 。”
胸襟
指心情、志趣、抱負等
胸襟開闊
翰墨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一言
(1).一個字。《論語·衛靈公》:“ 子貢 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漢 班固 《 * 通·謚篇》:“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2).一句話;一番話。《書·立政》:“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懷》詩:“ 季布 無二諾, 侯嬴 重一言。”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孫炳華 《重賞之下》三:“ 林啟達 每天都要到車間轉轉,到工具機邊上看看,一言不發,看一會就走。”
(3).謂陳述一次。《穀梁傳·昭公四年》:“ 慶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語·屈節解》:“遽發所愛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單父 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
(4).眾口一詞。《韓非子·內儲說上》:“今 魯國 之羣臣以千百數,一言於 季氏 之私。”
毛穎
毛筆的別稱。因 唐 韓愈 作寓言《毛穎傳》以筆擬人,而得此稱。 宋 陳淵 《越州道中雜詩》之十二:“我行何所挾?萬里一毛穎。” 金 龐鑄 《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清 唐孫華 《筆床》詩:“毛穎禿時應避席,君苗燒後漸生埃。”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托意
借事物以寄託感情。 明 何景明 《織女賦》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 織女 之事,托意命辭,作為茲賦。”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章二:“ 劉 詩托意於花, 張 則寄情於月。”
揮毫
寫毛筆字或作畫
此君動輒揮毫於人前
揮毫題字
成名
因為某種成就而有了名聲
不足以成名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藝事
(1).技藝。《書·胤征》:“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 孔 傳:“百工各執其所治技藝以諫。”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材能》:“權奇之能,伎倆之材也,故在朝也則司空之任,為國則藝事之政。”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藝事由己之學,雖失時在命,而不可盡謂非己也。”
(2).文學藝術之事。 宋 王明清 《春娘傳》:“娼嫗教之樂色藝事,無不精絶。”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畫竹記》:“然當時仕之以顯官,矜重其翰墨而率使之消遣於藝事,不憂不戚,夫婦偕老。” 清 趙翼 《讀史》詩:“由來藝事妙,正以人品傳。”
諍臣
諫諍之臣。引申指能指正先輩缺失的後輩。《 * 通·諫諍》引《孝經》:“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唐 白居易 《采詩官》詩:“諍臣杜口為冗員,諫鼓高懸作虛器。” 王力 《中國語言學史》第三章:“ 段氏 就是這樣極其精審地進行研究工作的。他是 許氏 的功臣,又是 許氏 的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