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側理紙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側理紙原文

海苔為紙傳拾遺,徒聞厥名未見之。

何來映座光配藜,不脛而走翳予思。

囫圇無縫若天衣,縱橫細緯織網絲。

即側理耶猶然疑,張筆李墨試淬妃。

羲獻父子書始宜,不然材可茂先追。

何有我哉宛撫茲,萬番毋乃侈記私。

兩幅已足珍瑰奇,藏一書一聊紀辭。

清風穆如對古時,澄心金粟父視兒。

寄情枕葄宜隃糜,博覽缺詠又何其。

宣毫綈幾為摛詞,仿佛尚卿首肯斯。

詩詞問答

問:詠側理紙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側理紙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五

參考注釋

海苔

(1).海中的苔類植物。《文選·左思<吳都賦>》:“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劉逵 註:“海苔,生海水中。正青,狀如亂髮,乾之亦鹽藏,有汁,名曰濡苔。”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乾苔》:“此海苔也,彼人乾之為脯…… 張華 《博物志》云:‘石髮生海中者,長尺餘,大小如韭葉,以肉雜蒸食極美。’ 張勃 《吳録》云:‘江蘺生海水中,正青似亂髮,乃海苔之類也。’”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至於那些下民,他們有的是榆葉和海苔。”

(2).古紙名。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帝﹞即於御前賜青鐵硯,此鐵是 於闐國 所出……側理紙萬番,此 南越 所獻。後人言‘陟里’,與‘側理’相亂,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側,因以為名。” 唐 楊巨源 《酬崔駙馬惠箋百張兼貽四韻》:“捧持價重凌雲葉,封裹香深笑海苔。”

拾遺

(1) 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

塗(途)不拾遺。——《史記·孔子世家》

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2) 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拾遺補闕

配藜

分散貌。《文選·揚雄<甘泉賦>》:“樵蒸昆上,配藜四施。” 李善 註:“ 張晏 曰:‘配藜,披離也。’言燔燎之盛,故樵蒸之光同上,而披離四布也。”

不脛而走

沒有小腿卻能跑。形容訊息等傳播迅速

囫圇

(1).完整;整個兒。 元 張可久 《沉醉東風·氣毬》曲:“元氣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西遊記》第二四回:“﹝ 八戒 ﹞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 孫梨 《村歌》下篇九:“一輩子了,你們誰見過我穿一件囫圇衣裳?”

(2).含糊;糊塗。《朱子語類》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 老 莊 所謂恍惚者。”囫圇,一本作“ 鶻淪 ”。 元 湯式 《一枝花·自省》曲:“想思夢不覺,囫圇謎難猜。”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無縫

(1).指衣服沒有針線縫合的痕跡。《飛燕外傳》:“帝御流波文縠無縫衫。” 晉 楊方 《合歡詩》之一:“衣共雙絲絹,寢共無縫裯。”《太平廣記》卷六八引 唐 牛嶠 《靈怪錄》:“﹝ 郭翰 ﹞徐視其衣,並無縫。”

(2).指事物沒有空隙或縫隙。 宋 秦觀 《秋夜病起懷端叔》詩:“天光脃如洗,月色清無縫。”《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用手推那破門,卻是閉得緊緊的無縫,不知中間是何神像。”

天衣

(1).佛教謂諸天人所著之衣。《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 南朝 陳 徐陵 《天台山徐則法師碑》:“夫海水揚塵,幾千年而可見;天衣拂石,幾萬年而應平。”

(2).泛指仙神所著之衣。 唐 司空圖 《雲台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蘚駁而天衣半褫。”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 阿丹浩挖 被天魔 阿扎賊 來引誘,吃了 阿拉 所禁的果子,當時他們二人底天衣都化沒了。”

(3).帝王所著之衣。《南齊書·輿服志》:“袞衣 漢 世出 陳留 襄邑 所織。 宋 末用繡及織成, 建武 中, 明帝 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唐 杜甫 《傷春》詩之三:“煙塵昏御道,耆舊把天衣。” 明 唐順之 《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天衣沾蚪蟒,國馬出駒駼。”

(4).喻指天空中飄浮的雲。 元 張可久 《人月圓·會稽懷古》曲:“荷花十里,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詩:“長風吹海色,飄颻送天衣。”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側理

見“ 側理紙 ”。

然疑

謂半信半疑,猶豫不決。《楚辭·九歌·山鬼》:“君思我兮然疑作。” 洪興祖 補註:“然,不疑也;疑,未然也。君雖思我,而為讒者所惑,是非交作,莫知所決也。”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正然疑間,忽見十餘步外,片石半沒土中,亟掊土視之。” 鄭澤 《雜詩答鈍庵》:“終傷然疑作,翩來阻行潦。”

墨試

猶筆試。《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書學,先口試,通,乃墨試《説文》、《字林》二十條,通十八為第。”

淬妃

傳說中的硯神名。 清 李調元 《卍齋瑣錄》卷六:“筆神曰 佩阿 ,又曰 昌化 ,研神曰 淬妃 ,墨神曰 回氐 ……除夕呼其名而祭之,鼠不敢囓,蠹蟲不生。”

羲獻

晉 代書法家 王羲之 、 王獻之 父子二人的並稱。 唐 張懷瓘 《書斷》:“妙極於筆者 羲 獻 ,精窮於實者 籀斯 。” 唐 李都 《戲答朝士》詩:“應笑 鍾 張 虛用力,卻教 羲 獻 枉勞魂。”

父子

父親和兒子,古時也指叔侄

不然

(1)

不是這樣,並非如此

其實不然

(2)

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否定對方的話

不然,事情沒有那樣簡單

(3)

否則,錶轉折,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或情況

我得早點去,不然就趕不上大車了

(4)

否則

要去就別遲到,不然,就甭去了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毋乃

(1).莫非;豈非。《禮記·檀弓下》:“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漢書·董仲舒傳》:“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 清 袁枚 《新齊諧·百四十村》:“ 周叟 頗喜飲,今不來賣薪,又不來稱祝,毋乃病乎?”

(2).猶無奈。 宋 趙時庚 《金漳蘭譜·品蘭高下》:“雖有不韙之謂,毋乃地邇而氣殊,葉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懷》詩:“君子守故轍,毋乃見者嗤。”

珍瑰

亦作“ 珍瓌 ”。珍寶。《文選·陸機<辨亡論上>》:“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 呂延濟 註:“珍瑰、奇玩,皆寶物也。” 晉 郭璞 《<山海經>序》:“乃取其嘉木艷草,奇鳥恠獸,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燭銀之寶,歸而殖養之於中國。” 宋 梅堯臣 《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詩:“但存圖書及此紙,輦大都府非珍瓌。”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穆如

和美貌。 漢 揚雄 《法言·淵騫》:“觀其行者穆如也。”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明辟蒞物,良宰匠世,設官分職,宇宙穆如也。” 宋 蘇軾 《快哉此風賦》:“穆如其來,既偃小人之德;颯然而至,豈獨大王之雄。”參見“ 穆如清風 ”。

古時

過去了的時代,系指古代

澄心

(1).使心情清靜。《文子·上義》:“ 老子 曰:‘凡學者能明於天人之分,通於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於虛無,可謂達矣。’” 唐 呂岩 《水龍吟》詞:“萬事澄心定意,聚真陽、都歸一處。”《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 晁梁 澄心定慮了一會,將那寺中房廊、屋舍、園圃、庭堂合他住過的禪房榻炕,都能想記無差。”

(2).靜心。 晉 陸機 《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 唐 王魯復 逸句:“清泉繞屋澄心遠,曙月銜山出定遲。”

金粟

(1).錢和糧谷。《商君書·去強》:“國好生金於竟(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於竟(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悵念 襄 楚 二城,版築之用,金粟與城齊矣。”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金粟之藏,按簿則有其名,關市之榷,摭實盡無其物。”

(2).“ 金粟如來 ”的省稱。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 金粟 來儀, 文殊 戾止。” 前蜀 貫休 《和韋相公見示閒臥》:“堂懸 金粟 像,門枕御溝泉。” 宋 張元乾 《西江月·和蘇庭藻》詞:“且作大真遊戲,未甘 金粟 龍鍾。”

(3).桂花的別名。因其色黃如金,花小如粟,故稱。 宋 范成大 《中秋後兩日自上沙回聞千岩觀下岩桂盛開復檥石湖留賞一日賦兩絕》之一:“金粟枝頭一夜開,故應全得小詩催。” 明 徐霖 《繡襦記·聞信增悲》:“看繁英金粟亂開,美人玉纖輕折采。”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談》卷一:“不多金粟散天香,應共荷花斗靚妝。”

(4).黃色花蕊。 宋 梅堯臣 《梅花》詩:“墜萼誰將呵在鬢,蕊殘金粟上眉蟲。”

(5).比喻燈花、燭花。 唐 韓愈 《詠燈花同侯十一》:“黃里排金粟,釵頭綴玉蟲。” 明 劉基 《正月十五夜燈花大開作》詩:“夜寒衾冷漏聲遲,臥看瓊枝綻金粟。” 清 許光治 《閱金經·燭花》曲:“絳蠟銀荷擁,翠盤金粟叢。”

(6).首飾名。 唐 楊炯 《老人星賦》:“晃如金粟,燦若銀燭。” 唐 溫庭筠 《歸國遙》詞:“鈿筐交勝金粟。” 華鍾彥 註:“鈿筐、金粟,皆頭飾也。”

(7).山名。在 陝西省 蒲城縣 東北。 唐玄宗 泰陵 在此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釐革》:“ 玄宗 嘗謁 橋陵 ,至 金粟山 ,覩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三·蒲城縣》:“ 金粟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唐玄宗 葬此,曰 泰陵 。”

(8).後世泛指帝王陵墓。 明 李東陽 《中元謁陵遇雨》詩之十:“ 鼎湖 龍作雨, 金粟 鳥呼風。”

寄情

寄託情懷

枕葄

猶枕藉。引申謂沉迷。 清 王韜 《<幽夢影>序》:“惟知枕葄簡編,沉酣典籍。”

隃糜

見“ 隃麋 ”。

博覽

廣泛閱覽

博覽群書

何其

多么(多帶有不以為然的口氣)

何其壯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何其衰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何其糊塗

宣毫

指 宣城 所產的毛筆。 唐 王建 《宮詞》之七:“ 延英 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牀。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 薛書記 ﹞醒來乃作《十離》詩獻府主:‘越管宣毫始稱情,紅牋紙上撒花瓊。都緣用久鋒頭盡,不得 羲之 手裡擎。’”《剪燈餘話·賈雲華還魂記》:“﹝ 娉娉 ﹞徐入生室,取宣毫,寫絶句一首於生練裙上,投筆而去。”

綈幾

鋪上綈錦的几案。古為天子專用。《西京雜記》卷一:“ 漢 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 清 錢謙益 《除夕再迭前韻和季穆寄黃二子羽之作兼示子羽》之二:“冰侵綈幾書籤冷,衣覆香篝侍女驕。” 清 曹寅 《廳前紅梅初開折一枝寄子猷索詩》:“軍持涉江水,綈幾達晨衙。”

摛詞

見“ 摛辭 ”。

仿佛

好像;似乎

猶仿佛其若夢從者。——《漢書·揚雄傳》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陳涉之稱 項燕。——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讀著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進了童話世界

尚卿

紙神。《嫏嬛記》卷上引 宋 無名氏《致虛雜俎》:“筆神曰佩阿,研神曰淬妃,墨神曰回氐,紙神曰尚卿,筆神又曰昌化。”

首肯

點頭許可

待首肯而後應之。——《聊齋志異》

未獲首肯

詩詞推薦

詠側理紙原文_詠側理紙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