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洲山

作者:曾衍 朝代:宋代

沃洲山原文

我來作簿山水縣,家家屏障詩題遍。

有客請賦沃洲山,卻慚未聞沃洲面。

沃洲好在賢人心,誰其主者支道林。

禪床有月藤花落,丹灶無人桂樹深。

曾夢群峰接天姥,煙霞微茫不可數。

幾時結托芙蓉巢,而與青蓮居士伍。

石橋溪寒冰可敲,磨劍當斬溪潭蛟。

文章不入金馬格,難解年來山鬼嘲。

雲自去來山自老,鶴書無向蓬萊島。

作詩寄與山中人,明日相從抱琴早。

詩詞問答

問:沃洲山的作者是誰?答:曾衍
問:沃洲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曾衍的名句有哪些?答:曾衍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山水

(1) 山上流下來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風景

山水相連

(3) 指山水畫

潑墨山水

吳道玄…因寫 蜀道山水,始創山水之體,自為一家。——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家家

每戶

屏障

(1).亦作“ 屏鄣 ”。屏風。《晉書·阮籍傳》:“ 籍 乘驢到郡,壞府舍屏鄣,使內外相望,法令清簡。” 唐 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一折:“小姐,佳人才子為甚都上屏障,非同容易也呵!” 明 劉基 《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諸峯鹹外列如屏障,故寺高不露。”參見“ 屏風 ”。

(2).泛指遮蔽、阻擋之物。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野寺連屏障,左右相裴回。”《明史·王復傳》:“險隘俱在內地,而境外乃無屏障,止憑墩堡以守。” 艾青 《在浪尖上》詩:“他是一架大山--敵人難於逾越的屏障。”

保護,遮蔽。 明 朱有燉 《風月牡丹仙》第三折:“從今俺皆尊讓牡丹仙,願情在他四圍屏障奉侍他也。” 楊朔 《洗兵馬》卷上一:“山頭上長滿赤松、杉松、落葉松,莽莽蒼蒼的,是屏障 南韓 的一道險要門戶。”

詩題

(1).詩的題目。 唐 陸龜蒙 《懷楊台文楊鼎文二秀才》詩:“釣具每隨輕舸去,詩題閒上小樓分。” 宋 徐鉉 《和錢秘監與邊諫議南宮同直贈答》:“筵上詩題共筆牀,罇前酒興話 高陽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上思有以難之,值乙未會試,欽命詩題為‘燈右觀書’四字。”

(2).詩的題材。 宋 楊萬里 《寒食雨中同舍人約游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觀》之九:“城裡喔詩枉斷髭,山中物物是詩題。”《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景大先生 么?這樣好天氣,他先生正好到 六橋 探春光,尋花問柳,做 西湖 上的詩。絶好的詩題,他怎肯在店裡坐著?”

沃洲

亦作“ 沃州 ”。山名。在 浙江省 新昌縣 東。上有 放鶴亭 、 養馬坡 ,相傳為 晉 支遁 放鶴養馬處。 唐 皇甫冉 《題昭上人房》詩:“ 沃州 傳教後,百衲老空林。”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禪院記》:“東南山水, 越 為首, 剡 為面, 沃洲 、 天姥 為眉目。” 清 金農 《<冬心先生集>自序》:“江( 錢塘 )之外又山無窮,若 沃洲 、 天姥 、 雲門 、 洛思 諸峯嶺。”

好在

幸好

好在他傷勢不重

賢人

德才兼備的人

自古賢人。——《史記·魏公子列傳》

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西遊記》

主者

(1) 主人

主者故不受。——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2) 又

幸主者出。

(3) 又

主者又不即出見。

禪床

坐禪之床。 唐 賈島 《送天台僧》詩:“寒蔬修浄食,夜浪動禪牀。” 宋 張元乾 《喜遷鶯令》詞:“懸知洗盞徑開嘗,誰醉伴禪床。”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上:“老僧者坐禪牀上,曰:‘汝三人能勝吾童子,亦高手也。’”《紅樓夢》第八七回:“﹝ 妙玉 ﹞點上香拜了菩薩,命道婆自去歇著,自己的禪床靠背俱已整齊,屏息垂簾,跏趺坐下,斷除妄想,趨向真如。”

丹灶

煉丹用的爐灶。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守丹灶而不顧,鍊金鼎而方堅。”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 王甫 ﹞忽遇一道人,引至一處,過松下,有廢丹灶。” 清 趙翼 《沖祐宮》詩:“丹灶錙銖火,茶經粟粒芽。” 郁達夫 《題畫》詩之三:“爛爛猶餘丹灶氣,晚風吹作滿林霞。”

無人

(1).沒有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 士會 ﹞乃行。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吾謀未及用,勿謂 秦 無人。”

(2).沒有人;沒人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良思書》:“足下去後,甚相思想。《叔田》有無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風人之作,豈虛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詞:“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參閱《詩·鄭風·叔于田》。

天姥

山名。在 浙江省 嵊縣 與 新昌縣 之間。《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八·越州》:“ 天姥山 在縣南八十里……《後吳録》云:‘ 剡縣 有 天姥山 ,傳雲登者聞天姥歌謡之響。’”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詩:“暝投 剡中 宿,明登 天姥 岑。”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詩:“ 越 人語 天姥 ,雲霞明滅或可覩。”

煙霞

煙霧和雲霞,也指“山水勝景”

微茫

迷漫而模糊

煙濤微茫信難求。——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月色微茫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幾時

什麼時候,哪一天

你幾時來

結托

見“ 結託 ”。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青蓮居士

唐 代詩人 李白 的別號。 唐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序:“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 中孚 禪子及 青蓮居士 李白 也。” 清 王琦 《李太白年譜》:“驚 姜 之夕,長庚入夢,故名 白 ,以 太白 字之。若 青蓮居士 、 酒仙翁 ,又其所自號者。”亦省稱“ 青蓮 ”。 宋 陸游 《感興》詩:“ 離堆 太史公 青蓮 老先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譬諸詩家, 鼎 其 青蓮 ,而 翬 則 少陵 。” 郁達夫 《自述詩》之一:“刪盡 定公 哀艷句,儂詩粉本出 青蓮 。”

石橋

(1).石造的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河東岸有石橋,橋本當河,河移,故廁岸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凌石橋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鵑 《賞菊椰子林》:“溪上架著一條弓形的石橋,橋欄上齊整地排列著好多盆黃色和淺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勝 石樑 。梁連線二山,形似橋,故稱。 唐 宋之問 《靈隱寺》詩:“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橋 。” 宋 梅堯臣 《送微上人歸省天台》詩:“釋子懷慈母,吾儒未易輕。不尋琪樹去,肯向 石橋 行。” 宋 梅堯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詩:“常觀月從東方出,想照 石橋 旁畔人。”

寒冰

亦作“ 寒氷 ”。寒冷的冰。《詩·大雅·生民》:“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晉 陸機 《從軍行》:“夏條集鮮藻,寒冰結衝波。” 元 王士熙 《玉環引送伯庸北上》詩:“推雪漉寒氷,凝此英瓊瑤。” 清 錢謙益 《石田翁畫奚川八景圖歌》:“ 有竹莊 中好賓主,寒冰栗玉清眉須。”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金馬

(1).金制的馬匹。《漢書·張騫傳》:“天子既好 宛 馬,聞之甘心,使壯士 車令 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 宛王 貳師城 善馬……﹝ 宛王 ﹞遂不肯予 漢 使。 漢 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

(2).指 金馬門 。《文選·揚雄<解嘲>》:“ 公孫 創業於 金馬 ,驃騎發跡於 祁連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孫弘 對策於 金馬門 。” 宋 葉適 《題費肅校書遺事》詩:“郤辭 金馬 直,歸臥 錫山 峯。” 清 黃宗羲 《與陳介眉庶常書》:“若復使之待詔 金馬 , 魏野 所謂斷送老頭皮也。”

(3).指 漢 代國家藏書之所。 漢 班固 《兩都賦》序:“內設 金馬 石渠 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漢 有 金馬 、 石渠 , 後漢 有 蘭臺 、 東觀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詩案》:“自家 章惇 ……鼠鑽倖穴,因而位列銅螭;孤假權門,自此威行金馬。” 康有為 《和臨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夢金馬,感愴泣銅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鉉 《柳枝》詞:“ 金馬 詞臣賦小詩,梨園弟子唱新詞。” 明 何景明 《春雪諸翰林見過》詩之二:“置酒邀金馬,開軒對玉珂。” 清 龔自珍 《洞仙歌》:“又七載低顏軟塵紅,向 金馬 詞場,訊他榮悴。”參見“ 金馬玉堂 ”。

(6).我國 福建省 沿海 金門 、 馬祖 兩島的並稱。

難解

不易分開;不易搞清楚

難解的秘密

山鬼

(1).山神。《史記·秦始皇本紀》:“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北齊 樊遜 《天保五年舉秀才對策》:“山鬼效靈,海神率職。” 明 高啟 《陪臨川公游天池》詩:“客來豈先知,定有山鬼報。”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第九人為山鬼,女像,面色藍,手執桂枝。”

(2).山精。傳說中的一種獨腳怪物。 南朝 宋 鄭緝之 《永嘉郡記》:“ 安固縣 有山鬼,形體如人而一腳,裁長一尺許,好噉鹽,伐木人鹽輒偷將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澗中取食蟹。”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 清 洪亮吉 《山齋訪冒鳴茹壽衢兩秀才》詩:“書聲出戶蟲不鳴,山鬼一足深宵行。人頭魚身慣窺戶,見慣不怪心能平。”

(3).泛指山中鬼魅。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詩:“臥病識山鬼,為農知地形。”《雲笈七籤》卷七九:“山鬼哭於藂林,孤魂號於絶域。” 元 薩都剌 《過居庸關》詩:“草根白骨棄不收,冷雨陰風泣山鬼。”

去來

(1).往來,往返。《商君書·墾令》:“商勞則去來賫送之禮,無通於百縣,則農民不飢,行不飾。”《魏書·禮志四》:“各令騎將六人去來挑戰,步兵更進退以相拒擊。”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所以皷舞群倫,曰官曰差遣曰職而已,又遷徙去來,常無虛日。”

(2).謂離去而又歸來。《史記·孝文本紀》:“與王 興居 去來,亦赦之。” 裴駰 集解引 張晏 曰:“雖始與 興居 反,今降,赦之。” 清 汪懋麟 《送高會東少司寇》詩:“鄉里卻看鬚鬢舊,行藏轉覺去來新。”

(3).離去。來,語氣助詞。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詩:“去來今何道,卑賤生所鍾。” 唐 孟郊 《古意》詩:“盪子守邊戍,佳人莫相從,去來年月多,苦愁改形容。”

(4).猶言左右,表示概數。

(5).佛教語。指過去、未來。 宋 范成大 《二偈呈似壽老》詩:“法法剎那無住,云何見在去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引上》:“﹝釋氏之﹞苦空矣,即未能頓悟,而足以亡亂於去來。”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但有去來無現在,無窮生滅看香菸。”

自老

(1).猶告老。謂以己年老而辭官。 宋 曾鞏 《送周屯田序》:“上之聽其休,為不敢勤以事,下之自老,為無為而尊榮也。”

(2).自然衰老。 唐 拾得 《無題》詩之二:“山水不移人自老,見卻多少後生人。” 宋 韓元吉 《六州歌頭》詞:“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 宋 辛棄疾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岩石浪》詞:“冉冉年華吾自老。”

鶴書

(1).書體名。也叫鶴頭書。古時用於招賢納士的詔書。亦借指徵聘的詔書。《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赴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李善 注引 蕭子良 《古今篆隸文體》:“鶴頭書與偃波書,俱詔板所用,在 漢 則謂之尺一簡,髣髴鵠頭,故有其稱。” 唐 楊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南宮養老,坐聞鳩仗之榮;東嶽遊魂,俄見鶴書之召。” 清 金農 《懷人絕句》之七:“流浪定悲朱邸改,幽潛已遜鶴書徵。”

(2).書名。指《相鶴經》。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師孟 嘗從求《相鶴經》,得之甚喜,作詩親攜往謝,末云:‘收得一般瀟灑物,龜形人送《鶴書》來。’”

無向

亦作“ 無響 ”。沒有聲音,沒有感應。道家所稱寂靜虛無的境界。《莊子·在宥》:“處乎無嚮,行乎無方。”一本作“無響”。 成玄英 疏:“無感之時,心如枯木,寂無影響也。” 晉 張華 《女史箴》:“忽謂幽昧,靈監無象;勿謂玄漠,神聽無響。”

蓬萊

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寄與

(1).傳送給。 南朝 宋 陸凱 《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 隴頭 人, 江 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唐 賈島 《送韓湘》詩:“欲憑將一札,寄與 沃洲 人。”

(2).猶致送,贈送。 郭沫若 《把精神武裝起來》:“ 中國 人能夠養成到這種的程度,我相信, 日本 的 * 軍閥一定不夠我們消滅,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著我們的第二次的寄與的。” 田漢 《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序》:“在他赴 青島 之前將發表他那傾注著半生蘊蓄的大著《表演術》,這對於我們這些愛好戲劇藝術的學徒們是非常寶貴的寄與。”

中人

(1) 在兩方之間調解、做見證或介紹買賣的人

(2) 一般人;中等人

中人之家

(3) 宦官

中人監織造者。——《明史》

(4) 普通人

才能不及中人。——漢· 賈誼《過秦論》

明日

明天

明日復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明日徐公來。——《戰國策·齊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詩詞推薦

沃洲山原文_沃洲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