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仲經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春仲經筵原文

春風東壁啟文軒,書蘊經微細討源。

自是鴻儒曾有詁,孔懷赤子未能言。

鹹恆實具乾坤體,速久惟應天地尊。

闡繹詎雲循典故,欽哉絜矩箇中存。

詩詞問答

問:春仲經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春仲經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春仲經筵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八

2. 是日講大學如保赤子三句易經鹹速也二句

參考注釋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東壁

(1).室東側的牆壁下。《儀禮·士喪禮》:“君反之,復初位,眾主人辟於東壁,南面。”《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2).指東壁上。 唐 李白 《寄上吳王》詩之二:“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牀。”

(3).指東隔壁的房屋。 明 李贄 《南詢錄敘》:“ 趙老 以內翰而為諸生談聖學於東壁,上人以諸生而為諸生講舉業於西序。彼此一間耳,朝夕聲相聞。”

(4).東邊。《水滸傳》第七六回:“東壁一隊人馬,儘是青旗、青甲青袍、青纓青馬。”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門之東,故稱。《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 晉 張華 《雜詩》:“東壁正昏中,固陰寒節升。”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正誤·東壁東井南箕北斗》:“二十八宿以四方為名者,唯井、壁、箕、斗四星而已……離宮在南則壁在室東,故稱東壁。”

(6).《晉書·天文志上》:“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祕府也。”因以稱皇宮藏書之所。 唐 張說 《恩制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得林字》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明 高明 《琵琶記·孝婦題真》:“休夸東壁圖書府,賽過西垣翰墨林。”

文軒

(1).華美的車子。《墨子·公輸》:“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轝,而欲竊之。”《後漢書·張衡傳》:“士或解裋褐而襲黼黻,或委臿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

(2).用彩畫雕飾欄桿和門窗的走廊。《文選·曹植<七啟>》:“爾乃御文軒,臨 洞庭 。” 李善 註:“文,畫飾也;軒,殿檻也。” 唐 王勃 《九成宮頌》:“ 阿房 秦 構,文軒五里。” 唐 吳少微 《怨歌行》:“綺窗蟲網氛塵色,文軒鶯對桃李顏。” 明 何景明 《十七夜月》詩之二:“仰見城西樓,迴光照文軒。”

微細

(1) 比喻地位低下

起微細,定海內

(2) 極細小

微細血管

討源

亦作“ 討原 ”。探本溯源。 晉 陸機 《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宋 呂陶 《說學送句輔元赴普慈》詩:“沿波而討源,自可見極致;學者不務此,紛紛競非是。” 清 沉德潛 《汪大紳<五子說>序》:“既已討原 老 莊 以下諸子,而諸子中於 荀況 、 揚雄 、 王通 、 陳亮 、 王守仁 五子尤見之親切,嘗作論以推闡之。”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鴻儒

博學的人。鴻,大。儒,讀書有學問的人

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唐· 劉禹錫《陋室銘》

孔懷

兄弟的代稱

兄弟孔懷。——《詩·小雅·常棣》

赤子

(1) 剛生的嬰兒

(2) 人民

能言

(1).長於辯論;有獨到的見解。《鬼谷子·中經》:“能言者儔善博惠。”《世說新語·文學》“ 晏 聞 弼 名” 劉孝標 注引《王弼別傳》:“ 弼 字 輔嗣 , 山陽 高平 人,少而察惠,十餘歲便好 莊 老 ,通辯能言,為 傅嘏 所知。” 宋 葉適 《制科》:“用科舉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其偶然得之者,幸也。自 明道 景祐 以來,能言之士有是論矣。” 明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故 曹 劉 阮 陸 ,下及 李 杜 ,異曲同工,各擅其時,並稱能言,何也?”

(2).議論而有見解者。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能言莫不襃 堯 ,而 堯 政不必皆得也;舉世莫不貶 桀 ,而 桀 事不必盡失也。” 北魏 《高湛墓誌》:“皇上動哀,能言灑淚。”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應天

(1).順應天命。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 湯 受命而正,應天變 夏 作 殷 號。” 唐 杜甫 《謁先主廟》詩:“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隣。” 明 劉基 《煌煌京洛行》:“應天順民心,戡暴安痍傷。”

(2).猶震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於是那姓 朱 的,便請他吃花酒,逛 大明湖 ,盤桓了好幾天,老把兄叫得應天響。”

闡繹

(1).發展延續。 漢 班固 《典引》:“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莫不開元於 太昊 皇初之首。”

(2).闡述演繹。 清 許旭 《閩中記略》:“法至詳密,余驚嘆不已,闡繹十日夜,而朱黃鉤貫始就。制府覽竟,大喜。”《清史稿·禮志一》:“ 聖祖 歲御經筵,纂成《日講禮記解義》,敷陳雖出羣工,闡繹悉遵聖訓。”

(3).寬舒從容。《新唐書·文藝傳序》:“若君子則不然,自能以功業行實光明於時,亦不一於立言而垂不腐,有如不得試,固且闡繹優遊,異不及排,怨不及誹,而不忘納君於善,故可貴也。”

典故

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引用典故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箇中

此中;其中

箇中訊息

詩詞推薦

春仲經筵原文_春仲經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