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原文

開元缽匪帝青石,皮日休言何所聞。

或者桑田經變海,因為藉布令疑黂。

玉之勝石誰弗曉,幻以為真了莫分。

七佛明明各為偈,由來一字不曾雲。

詩詞問答

問: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六

2. 寺名

參考注釋

開元

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開元天寶之際。——宋· 蘇軾《教戰守》

帝青

(1).佛家所稱的青色寶珠。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三:“帝青,梵言‘因陀羅尼羅目多’,是帝釋寳,亦作青色,以其最勝,故稱帝釋青……目多,此雲珠,以此寳為珠也。”

(2).指青天,碧空。 宋 王安石 《古意》詩:“帝青九萬里,空洞無一物。” 宋 劉克莊 《滿江紅》詞:“九萬里,纖雲收盡,帝青空闊。” 明 唐寅 《與朱彥明諸子同游保俶寺》詩:“登高新酒傾酇白,弔古空山涌帝青。”

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或者

(1) 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決定學醫或者學法律

(2) 連線詞、詞組或分句,表示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小李或者小張

桑田

(1).種植桑樹與農作物的田地。《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説於桑田。”

(2).也專指植桑之田。 唐 韋應物 《聽鶯曲》詩:“伯勞飛過聲跼促,戴勝下時桑田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過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 肇慶 去巡閲,他便説出來要順便踏勘桑田。這個風聲傳了出去,嚇得那些承辦蠶桑的鄉紳,屎屁直流!”

(3).指桑田滄海的相互變化。 明 楊珽 《龍膏記·遊仙》:“看人間幾變桑田,忙提覺柱下仙官,早喚醒繡戶嬋娟,休戀著舞鏡飛鸞。” 清 吳偉業 《海戶曲》:“遂使 相如 夸陸海,肯教 王母 笑桑田。”參見“ 桑田滄海 ”。

(4).古地名。 虢 地。《左傳·僖公二年》:“ 虢公 敗 戎 於 桑田 。” 楊伯峻 註:“ 桑田 即今 河南省 靈寶縣 之 稠桑驛 。”

經變

即變相。指據佛經故事所作的繪畫、雕刻或說唱文學,用以宣傳教義。《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及 大同 中,出舊塔舍利,敕市寺側數百家宅地以廣寺域,造諸堂殿並瑞像周回閣等,窮於輪奐焉。其圖諸經變,並 吳 人 張繇 運手。 繇 丹青之工,一時冠絶。”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楊庭光》:“ 楊庭光 與 吳 ( 吳道子 )同時,佛像、經變、雜畫、山水極妙,頗有似 吳生 處,但下筆稍細耳。”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盧稜伽》:“ 盧稜伽 , 吳 ( 吳道子 )弟子也。畫跡似吳,但才力有限,頗能細畫,咫尺間山水寥廓,物像精備,經變、佛事是其所長。” 趙朴初 《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詩:“四壁所刻多經變,千姿萬狀尤非凡。”

因為

連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為工作需要,他很樂意去了

布令

頒布政令;發布命令。《國語·周語上》:“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墨子·尚同下》:“發憲布令其家。”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正月之吉》:“ 周 禮布令觀象,皆於正月朔日及每月朔日。行事有一定之月日,故百官易於奉行,庶民易於取法。” 郭沫若 《暴虎辭》:“ 漢 主一世雄,布令揮長弓;命女投狐兔,命士投麋熊。”

為真

官員由暫時代理轉為實授。《漢書·韓延壽傳》:“入守左馮翊,滿歲稱職為真。”《漢書·王尊傳》:“遷光祿大夫,守京兆尹,後為真,凡三歲。”

七佛

佛教語。謂 釋迦牟尼 及其先出世的六佛。即過去劫中三佛 毗婆屍 、 屍棄 、 毗舍浮 和現在劫中四佛 拘留孫 、 拘那含 、 迦葉 和 釋迦牟尼 。諸經中名號微異,系轉譯之訛。見《七佛經》、《法苑珠林》卷八。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飛閣,比之 景明 。”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七佛如來,十方並現。” 清 陳大章 《王文成紀功碑》詩:“ 開先寺 前《七佛碣》,旁有大字鐫崔嵬。”

明明

(1) 顯然如此,確實

這話明明是她說的,還用爭?

(2) 清楚,顯然

工業落後的問題,明明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一字

(1).一個字。 漢 王充 《論衡·須頌》:“夫一字之謚,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

(2).謂同一個字。《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記》:“ 惠士奇 云:《上林賦》‘江河為阹’注云:‘遮禽獸為阹。’‘阹’即‘去’,實一字。”

(3).指一種字型。 漢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七部經書,系 蔡邕 以隸書書寫。後因取別於 魏 正始 之三體石經,稱“一字石經”,或“鴻都石經”、“今字石經”。見《隋書·經籍志一》。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餘錄·一字三字石經》:“ 蔡中郎 所書,祇有隸體。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隸三體。 漢 刻本無一字之名, 魏 晉 而下,稱 漢 刻為一字,取別於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個別名。 明 黃宗羲 《宋元學案·紫薇學案》:“﹝ 紫薇 門人﹞ 林之奇 ,字 少穎 ,一字 拙齋 。”

(5).指簡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陳師道 《送李奉議亳州判官》詩之三:“因聲問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贄 《感事二絕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 黃州 。”

(6).謂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詩:“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唐 吳融 《新雁》詩:“數聲飄去和秋色,一字橫來背晚暉。”

(7).京劇髯口之一種。 蘇少卿 《平劇手冊·髯口》:“一字,滿口之須而短只寸許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魯智深 等用;紅一字, 典韋 等用。”

(8).中藥量名。《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撮口》:“撮風散:亦腳蜈蚣(炙)半條……麝香一字,上為末,每服一字,竹瀝調下。”

不曾

(1)

沒有,從來就沒有

一生不曾見過這種人

(2)

亦作“未曾”

詩詞推薦

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原文_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