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承旨還金華原文
金華之山,巍乎莫測。
乃在牛女之墟,天池之北。
自昔初平牧羊處,至今靈氣鍾名德。
聖人立極開太平,賢佐乃有宋先生。
先生讀書逾萬卷,雄才獨擅文章名。
至尊臨軒時顧問,皇子傳經當繡楹。
漢室舊聞疏太傅,明庭今見桓五更。
先生行年幾七十,新春詔許還鄉邑。
誥詞御製煥奎文,子孫簪筆當朝立。
先生種德非常倫,聖明天子優老臣。
從茲一往三千春,高風長與初平鄰。
詩詞問答
問:送宋承旨還金華的作者是誰?答:答祿與權
問:送宋承旨還金華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答祿與權的名句有哪些?答:答祿與權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明詩紀事 甲簽·卷四
參考注釋
金華
浙江省縣級市及專區政府所在地。位於浙江省中部,面積222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84萬,市區人口11萬。經濟以農業為主,出產以金華火腿聞名
乃在
猶乃才。僅僅。在,通“ 才 ”。《漢書·賈誼傳》:“ 長沙 迺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牛女
(1).牽牛、織女兩星或“ 牛郎織女 ”的省稱。 晉 潘岳 《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 唐 元稹 《新秋》詩:“殷勤寄牛女,河漢正相望。” 宋 黃庭堅 《鵲橋仙》詞:“年年牛女恨風波,拚此事、人間天上。” 明 唐寅 《江南四季歌》:“梧桐忽報秋風起,鵲橋牛女渡銀河。” 周實 《金縷曲·七夕傷逝》詞:“嘗盡人天離別恨,我亦銀河牛女。”參見“ 牽牛織女 ”、“ 牛郎織女 ”。
(2).謂牛女分野。指 廣東 、 福建 及 浙江 部分地區。 明 張煌言 《和定西侯張侯服留題金山原韻》之六:“霸就 鴟夷 原去 越 ,兵聯牛女正當 閩 。”參閱 清 查繼佐 《罪惟錄·地理志》。
天池
(1).海。《莊子·逍遙遊》:“ 南冥 者,天池也。” 成玄英 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 唐 韓愈 《應科目時與人書》:“天池之濱,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
(2).天上 仙界 之池。 唐 韓愈 《漫作》詩之一:“ 玄圃 珠為樹,天池玉作砂。” 明 李東陽 《與李中舍應正同飲時暘邸》詩:“又如驟天馬,霧鬣天池通。”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之四:“神物在天池,煙雲與吞吐。”
(3).指山頂之池。 唐 杜甫 《天池》詩:“天池馬不到,嵐壁鳥纔通。” 宋 范仲淹 《天池》詩:“岳頂見天池,神異安可度。”
(4).星名。《晉書·天文志上》:“九坎間十星,曰天池。”
(5).穴位名。即承漿。參見“ 承漿 ”。
自昔
往昔;從前。《詩·小雅·楚茨》:“自昔何為?我蓺黍稷。”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自昔哲王,先天而順。”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談玄;橫雕龍於翠尾,飛縞鳳於瓊筵。” 宋 范成大 《臘月村田樂府·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昔, 吳 儂正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
初平
傳說中的仙人。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四十:“共愛 初平 住九霞,焚香不出閉 金華 。” 郁達夫 《秋日偕曾蔭千游金華承黃志雄導遊北山諸勝並示新輯<雙龍記勝>讀後題詩》之二:“游罷洞天三十六,歸來辛苦記 初平 。”
牧羊
看羊,放羊
牧羊曲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靈氣
(1).指人對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管子·內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
(2).聰慧或秀美的氣質。 晉 傅玄 《鴻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蘭,草根絶,隋化揚。靈氣一何憂(優)美,萬里馳芬芳。”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條亮眇脆,靈氣何由同?” 劉學鍇 等集解:“靈異之氣。” 明 吳承恩 《畫松》詩:“風雲暗淡藏靈氣,月露莊嚴有異姿。”《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實在天地間的靈氣,獨鍾在這些女子身上了。” 魯迅 《<偽自由書>後記》:“惜‘化名’為‘頑石’,靈氣之不鍾於鼻子若我輩者,竟莫辨其為‘新進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氣質。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六:“ 燕昭 無靈氣, 漢武 非仙才。”
(4).指仙靈之氣。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陸吾》:“門明是對,司帝之門,吐納靈氣,□熊魂魂。”《雲笈七籤》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遊憩其上,奇氛靈氣,彌覆其頂。” 巴金 《長生塔》:“在這裡面,皇帝不僅可以避免一切人間的詛咒,還可以接觸天空的神聖的靈氣。”
(5).猶王氣。 明 梁有譽 《姑蘇懷古》詩:“金虎跡荒靈氣滅,水犀軍散霸圖空。” 明 湯顯祖 《黃金台》詩:“ 昭王 靈氣久疎蕪,今日登臺弔 望諸 。”
(6).指美好的名聲。 宋 王安石 《祭歐陽文忠公文》:“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 箕山 之側與 潁水 之湄。”
名德
(1).名望與德行。《後漢書·黃琬傳》:“ 卓 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煩。”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四:“抑《春秋》之義,責備於賢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蓋可以責備矣。”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敘》:“或藉階經術,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無偶,則必世主之非聖。”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舊唐書·昭宗紀》:“ 關東 藩鎮,請除用朝廷名德為節度觀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雜抄·經》:“先生但問 吳中 舊事與 吳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講學。”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祐黨籍碑融縣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諸名德乎?”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立極
(1).樹立最高準則。 唐 杜甫 《有事於南郊賦》:“所以報本反始,所以慶長立極。” 明 唐順之 《廷試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極。”
(2).登帝位;秉國政。 宋 文天祥 《逐鹿》詩:“ 軒轅 此立極,玉帛朝諸侯。”《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上帝傳下玉旨云:‘朕立極以來,未會卿等,今立此會,名曰三界通明會。’” 清 李振裕 《祠闕里雅》詩:“於皇時 清 ,繼天立極。”
太平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賢佐
賢明的輔臣。《管子·宙合》:“夫繩扶撥以為正,準壞險以為平,鉤入枉而出直,此言聖君賢佐之制舉也。” 漢 劉向 《說苑·尊賢》:“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佐者士歸之。” 唐 杜甫 《上韋左相二十韻》:“霖雨思賢佐,丹青憶舊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楊升庵詩》:“蓋 桂洲 居相位時,亦復貪婪倨傲,原非賢佐,不過為 分宜 所陷,死非其罪,人多憫之。”
有宋
(1).國名。即 宋國 。有,詞頭。《莊子·在宥》:“ 雲將 不得問。又三年,東遊,過 有宋 之野而適遭 鴻蒙 。”
(2).朝代名。有,詞頭。指 南朝 宋 。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有宋 函夏,帝圖弘遠。” 南朝 宋 顏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吳郡 張邵 恭承帝命,建旟舊 楚 。”
(3).朝代名。有,詞頭。指 趙匡胤 所建之 宋 。 明 韓洽 《題李龍眠諸夷職貢圖》詩:“ 龍眠居士 生 有宋 ,未必諸蕃真入貢。”
先生
(1)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醫生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雄才
亦作“ 雄材 ”。1.出眾的才能。《後漢書·鄭太孔融等傳論》:“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埶彊,則皇器自移矣。” 唐 竇庠 《酬韓愈侍郎登岳陽樓見贈》詩:“雅論冰生水,雄材刃發硎。”《三國演義》第五回:“ 溫侯 呂布 世無比,雄才四海夸英偉。” 陳毅 《吟 * 形勢》:“ * 形勢見遠略,動員羣眾賴雄才。”
(2).指才能出眾的人。 唐 杜甫 《冬到金華山觀》詩:“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
獨擅
獨自據有;獨攬
獨擅此技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至尊
(1).最尊貴,最崇高。《荀子·正論》:“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於天下。” 漢 班固 《 * 通·號》:“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以號令臣下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君父至尊,在三罔極。”
(2).至高無上的地位。多指君、後之位。 漢 賈誼 《過秦論上》:“及至 始皇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 周 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漢書·路溫舒傳》:“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統。”《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有司奏立 長秋宮 ,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 馬貴人 德冠後宮。’遂登至尊。”
(3).用為皇帝的代稱。《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今遣使者承至尊之命,送蠻夷之賈。” 唐 杜甫 《石筍行》:“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一》:“近年財空虛,大吏告民窮,而至尊憂帑匱。”
臨軒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後漢書·黨錮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王維 《少年行》之四:“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 明光宮 。”《清史稿·禮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將儀三:一曰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皇帝臨軒頒給。”
(2).在窗前。軒,窗檻。 唐 元稹 《鶯鶯傳》:“ 張生 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
顧問
有某方面的專門知識、備以諮詢的人員
法律顧問
皇子
皇上的子嗣
傳經
(1) 舊指傳授儒家經典
(2) 傳授經驗
漢室
即漢朝
漢室之隆。—— 諸葛亮《出師表》
夏興漢室。
漢室傾頹。——《三國志·諸葛亮傳》
漢室可興。
舊聞
指過去發生的事情,特指掌故、逸聞、瑣事等
太傅
官名。三公之一,職很高
遣太傅齎黃金。——《戰國策·齊策四》
明庭
(1).古代帝王祭祀神靈之地。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鈞天曲》:“已慶明庭樂,誰想南風彈。”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徵調曲三》:“眾仙就朝於瑤水,羣帝受享於明庭。”參見“ 明廷 ”。
(2).聖明的朝廷。 唐 杜牧 《雪中書懷》詩:“明庭開廣敞,才儁受羈維。” 宋 文天祥 《正氣歌》:“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清 李漁 《玉搔頭·得實》:“娘行休灑傷時淚,真共假,向明庭質對。”
五更
(1) 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行年
(1).經歷的年歲,指當時年齡。《荀子·君道》:“以為好麗邪?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齒墮矣。” 唐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與兄行年校一歲,賢者是兄愚者弟。” 清 鈕琇 《觚賸·巡檢附魂》:“戲語之曰:‘貴司行年幾何?’則拱而對曰:‘卑職犬馬齒五十七矣。’”
(2).指將到的年齡。《南齊書·武帝紀》:“詔曰:‘始終大期,賢聖不免,吾行年六十,亦復何恨……’是日上崩,年五十四。” 清 李調元 《剿說》卷二:“《水經注》:‘ 呂望 行年五十,賣食 棘津 。’行,將也……行年,猶雲年將,倒文也。”
(3).流年。舊時星命家所謂某人當年所行的運, 唐 張籍 《贈任道人》詩:“欲得定知身上事,憑君為筭小行年。” 金 元好問 《贈蕭漢傑》詩序:“問其日事,則曰:‘止以 唐生 、 季主 之業游時貴間耳。’因與論余之行年,而有契於余心者。”
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節過後的一二十天
還鄉
返回鄉里。《南史·劉之遴傳》:“ 武帝 謂曰:‘卿母年德並高,故令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老弟,你這年紀正好給朝廷出力,為什麼倒要告退還鄉。” 聞一多 《紅燭·太陽吟》詩:“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遊子底一出還鄉夢。”
反轉方向。鄉,通“ 向 ”、“ 嚮 ”。《莊子·漁父》:“顧見 孔子 ,還鄉而立。”
誥詞
君王所頒文告。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嘉祐 四年貶 呂溱 ,其誥詞 劉敞 行之, 溱 當貶而褒; 嘉祐 五年, 劉沆 贈僕射侍中,其誥詞 張瓌 行之, 沆 當褒而貶。”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周將軍》:“ 元 劉壎 《隱居通議》云:‘庚子五月,因觀江漲至 五通廟 ,忽憶兒時見將軍誥詞一軸,乃 宋 封 周將軍 為 宣□侯 者也。’”
御製
帝王所作。亦指帝王所作之詩文書畫樂曲。《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莊宗 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至今 汾 晉 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製者皆是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經籍藝文·御製》:“《家語》:‘ 舜 作《南風》之詩’,此則御製之始也。” 明 陸深 《春雨堂隨筆》卷一:“ 宣廟 喜繪事,御製天縱。”《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有前日那箇 九江 客人給我的那御製詩蓋碗兒。”
奎文
猶御書。 宋 王阮 《同張安國游萬杉寺》詩:“ 昭陵 龍去奎文在,萬歲靈山守百神。”詩題註:“寺有 昭陵 御書。”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簪筆
(1).謂插筆於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漢書·趙充國傳》:“﹝ 張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漢書·昌邑王劉賀傳》:“﹝ 劉賀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顏師古 註:“簪筆,插筆於首也。”《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從駕幸晉陽》詩:“方觀翠華反,簪筆上雲亭。”
(2).指仕宦。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改官詩》:“簪筆雍容志已虛,不如歸去舊蓬廬。”參見“ 簪白筆 ”。
當朝
(1) 當前的朝代
(2) 指在位的皇帝或秉政的宰相
(3) 主持朝廷政務
種德
猶布德。施恩德於人。《書·大禹謨》:“ 皋陶 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 孔 傳:“邁,行;種,布。”《南史·宋紀上·武帝》:“雖 文命 之東漸西被, 咎繇 之邁於種德,何以尚茲。” 唐 王貞白 《金陵懷古》詩:“恃險不種德,興亡嘆數窮。” 元 獨樂園主 《詠史》:“ 蒼姬 種德極深厚,歷載八百何綿綿。”
常倫
(1).倫常。《史記·宋微子世家》:“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2).常序;常類。 晉 左思 《魏都賦》:“繆默語之常倫,牽膠言而踰侈。”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嵇中散》:“遠想出宏域,高步超常倫。” 明 宋濂 《新注楞伽經後序》:“唯 柏庭 法師 善月 依 天台 教旨,著為通義,夐然絶出常倫。” 程善之 《贈陳子松藤》詩:“良宵剪燭各爾汝,已見遭際殊常倫。”
(3).一定的規律。 唐 孟雲卿 《傷時》詩之一:“大方載羣物,生死有常倫。”
聖明
英明聖哲,無所不曉。舊時稱頌皇帝的一種諛辭
這真是“曲終奏雅”,令人如釋重負,覺得 * 畢竟聖明,好人也終於得救。——魯迅《病後雜談》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優老
(1).德行高尚的長者。 宋 范仲淹 《皇儲資聖頌》:“夫與股肱優老,羽翼令人,講帝皇之風,參天人之理。”
(2).優待老人。 宋 陸游 《拜敕口號》:“恭惟優老政,千古照青編。”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但行優老之政為宜。若朝官父母年七十者與誥勅,百姓年八十與冠帶,是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
從茲
猶從此。 唐 杜甫 《為農》詩:“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四遊記·猴王得仙賜姓》:“自從 盤古 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清 孫枝蔚 《張孝子詩》:“乞棺殮主長哀號,從茲孝烈聞 通城 。”
一往
(1).一去。亦為“死亡”的婉辭。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之五:“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元 方回 《武林書事》詩之四:“公田坐謫 魏 京兆 ,一往不招江上魂。”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文德》:“心虛難恃,氣浮易弛,主敬者,隨時檢攝於心氣之間,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2).猶一向。 晉 曹毗 《對儒》:“是以迷粗者循一往之智,狷介者守一方之矯,豈知火林之蔚炎柯,冰津之擢陽草!”《新唐書·狄仁傑傳》:“ 山東 之人重氣,一往死不為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憂危竑議後記》:“﹝ 趙士楨 ﹞興味闌珊,絶無平昔造鳥銃、議車陣、議屯田一往豪氣。” 黃節 《陳先生集記》:“顧茲一往相從意,益嘆於今後死難。”
(3).一時。 宋 蘇軾 《沉香山子賦》:“幸置此於幾席,養幽芳於帨帉,無一往之發烈,有無窮之氤氳。”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下:“經生家析《鹿鳴》、《嘉魚》為群,《柏舟》、《小弁》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詩。”
(4).一行,指奔走一次。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二折:“ 知章 學士,此一往何來?”
(5).一概;一律。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又學説者,非一往不可感人。”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高風
(1).強勁的風。 漢 劉向 《九嘆·遠遊》:“遡高風以低佪兮,覽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贈崔侍郎》詩:“高風摧秀木,虛彈落驚禽。” 清 吳偉業 《清風使節圖》詩:“豫章夾日吟高風,歲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強風。 唐 杜甫 《向夕》詩:“深山催短景,喬木易高風。”
(3).指秋風。《太平御覽》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風(秋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斜日當軒蓋,高風卷旆旌。” 師尹 註:“高風,八月風也。” 明 劉基 《淡黃柳·台城秋夜》詞:“高風淅淅,翻動林梢敗葉。”
(4).高尚的風操。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序》:“覩先生之縣邑,想先生之高風。”《北史·王羆王思政等傳論》:“運窮事蹙,城陷身囚,壯志高風,亦足奮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孫鍾元先生時居薊門九十二歲》詩:“ 邵 許 高風遠尚存,傳經一代又 蘇 門。”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5).高雅的藝術風格。 宋 梅堯臣 《次韻答王景彝聞余月下與內飲》:“呼我作卿方舉酒,更煩佳句賞高風。”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十二:“ 東坡 謂書至於 顏 柳 而 鍾 王 之法益微,詩至於 李 杜 而 魏 晉 以來高風絶塵亦少衰矣。”
(6).美善的風教、政績。 唐 韋應物 《始至郡》詩:“昔賢播高風,得守媿無施。” 宋 蘇軾 《杭州與莫提刑啟》:“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簡上,肅高風於列郡,浹厚德於齊民。” 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憶昔 文翁 以《詩》《書》治 蜀 ,而 揚 馬 之瑋製以興; 何武 用儒術進賢,而 龔 唐 之高風克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