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全之山人哭鄭叔曉僉憲之作

作者:佘翔 朝代:明代

原文

伊人倏雲亡,涕淚沾胸臆。

不復賦登高,伊誰頌酒德。

霓旌邈何之,雲車焉可即。

夙昔心所歡,黃生更悽惻。

中夜起徬徨,有求如弗得。

瘴海回悲風,楓林青且黑。

三復悼亡詞,古道生顏色。

詩詞問答

問:《和黃全之山人哭鄭叔曉僉憲之作》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職韻

2. 鄭東白字叔曉號少棠弼子嘉靖丁丑進士廣東按察司

參考注釋

伊人

那個人;這個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個人”,有時也指意中人

怎明白咫尺伊人,轉以睽隔不得相親。——《畫圖緣》

秋水伊人

雲亡

(1).逃亡。《詩·大雅·瞻卬》:“人之雲亡,心之憂矣。” 鄭玄 箋:“疾王為惡之甚,賢者奔亡,則人心無不憂。”

(2).死亡。《文選·王儉<褚淵碑文>》:“ 子產 雲亡, 宣尼 泣其遺愛。” 李善 注引《左傳》:“ 子產 卒, 仲尼 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大俠遁免》:“ 光 ( 曾光 )獄之成,在庚辰之春,而 楚 之密索,直至 江陵 雲亡始罷。”

涕淚

(1).鼻涕和眼淚。亦專指眼淚。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中心孔悼,涕淚漣洏。”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絶,目猶爛然。” 宋 司馬光 《送張兵部知遂州》詩:“聞道 西州 遺畫像,使我涕淚空霑衣。”《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他就接連不斷地打了無數的噴嚏,鬧得涕淚交流。”

(2).涕淚俱下;哭泣。《三國志·魏志·趙王乾傳》“ 黃初 二年,進爵,徙封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為阿翁。 帝 謂 良 曰:‘我汝兄耳!’ 文帝 又愍其如是,每為涕淚。” 唐 杜甫 《 * 送韋二少府匡贊》詩:“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紉針》:“妻攜女歸告兩弟。兩弟任其涕淚,並無一詞肯為設處。”

胸臆

內心深處的想法

直抒胸臆

登高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 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伊誰

誰,何人。《詩·小雅·何人斯》:“伊誰雲從?維暴之雲。”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三折:“你道是 楊和尚 破天陣吃了些虧,卻不道救 銅臺 是靠著伊誰。” 清 黃景仁 《中秋夜雨》詩:“伊誰 天柱 追嬉遨,有客 鍾陵 去飄忽。”

頌酒

指 晉 劉伶 所作的《酒德頌》。《文選·顏延之<五君詠·劉參軍>》:“《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 李善 註:“《頌酒》,即《酒德頌》也。” 呂向 註:“嘗作《酒德頌》,雖曰短章,情自此見,謂 伶 好飲,為居亂代,欲晦其才, 延年 自解,將同比美。”

霓旌

(1).相傳仙人以雲霞為旗幟。《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舉霓旌之墆翳兮,建黃纁之總旄。” 王逸 註:“揚赤霓以為旌。” 前蜀 韋莊 《喜遷鶯》詞:“香滿衣,雲滿路,鸞鳳繞身飛舞。霓旌絳節一羣羣,引見 玉華君 。” 宋 錢易 《南部新書》癸:“ 高駢 在 淮南 ,有贄歌者,末章云:五色真龍上漢時,願把霓旌引煙策。” 明 夏完淳 《觀濤》詩:“海女霓旌乍有無,雷鼓填填 屏翳 怒。”

(2).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為古代帝王儀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唐 杜甫 《哀江頭》詩:“憶昔霓旌下 南苑 ,苑中萬物生顏色。” 明 陸采 《懷香記·假公薦舉》:“閶闔欲開,霓旌飄颻乎翠樹;冕旒方坐,仙仗森簇于丹墀。”

雲車

(1).《史記·孝武本紀》:“ 文成 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以雲彩為裝飾花紋的車子。亦泛指華貴之車。 唐 顧況 《上元夜憶長安》詩:“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 明 王錂 《春蕪記·獻賦》:“ 金門 啟,五色雲車,躋躋趨金紫。” 魯迅 《集外集拾遺·<贈蓬子>詩》:“驀地飛仙降碧空,雲車雙輛挈靈童。”

(2).傳說中仙人的車乘。仙人以云為車。故稱。《淮南子·原道訓》:“昔者 馮夷 、 大丙 之御也,乘雲車入雲蜺,游微霧。”《文選·曹植<洛神賦>》:“載雲車之容裔。” 劉良 註:“神以云為車。” 唐 李白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詩:“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 宋 晁補之 《尾犯·廬山》詞:“海上雲車回軔。 少姑 傳, 金母 信。”

(3).古代作戰時用以窺察敵情的樓車。《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旗幟蔽野。” 李賢 註:“雲車即樓車,稱雲,言其高也。”

(4).立式絞車,是一種用人力絞轉的起重器具。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漕舫》:“風息開舟,則以雲車絞纜提錨使上。”

夙昔

(1).前夜。《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李善 注引《廣雅》:“昔,夜也。” 南朝 齊 謝朓 《在郡臥病呈沉尚書》詩:“良辰竟何許,夙昔夢佳期。”按,夙,一本作“ 宿 ”。

(2).泛指昔時,往日。 漢 桓寬 《鹽鐵論·箴石》:“故言可述,行可則。此有司夙昔所願覩也。” 唐 權德輿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馬跡山見寄》詩:“遠郊有靈峯,夙昔棲真仙。”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八:“離居日久,病身不能動,求如夙昔相聚講習之樂,寧可得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然數百年來,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幾,大都萍水偶逢,煙雲倏散,夙昔笑言,亦多不記憶。”

(3).朝夕。《後漢書·張衡傳》:“共夙昔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也。”按,《文選》引作“夙夜”。

所歡

(1).親密的朋友,知己。 漢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三:“涕泣灑衣裳,能不懷所歡。”

(2).情人。《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華山畿二三》:“夜相思,風吹窗簾動,言是所歡來。” 清 龔自珍 《金釧銘》:“腕生蘭,捲袖紈,款所歡,煗與寒。”

中夜

半夜。《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孔 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行》:“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唐 杜牧 《投知己書》:“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 茅盾 《將赴重慶贈陳此生感懷》詩:“中夜起徘徊,寒螿何淒切!”

徬徨

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並同。”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寢,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寧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拚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瘴海

(1).指南方海域。 唐 翁綬 《行路難》詩:“雙輪晚上銅梁雪,一葉春浮瘴海波。” 明 楊慎 《宿金沙江》詩:“豈意飄零瘴海頭, 嘉陵 回首轉悠悠。” 清 張際亮 《遷延》詩:“舟山鬼泣君知否,無數樓船瘴海間。”

(2).指南方有瘴氣之地。《舊唐書·蕭遘徐彥若等傳論》:“逐 徐 薛 於瘴海,置 綮朴 於巖廊。” 唐 盧綸 《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詩:“瘴海寄雙魚,中宵達我居;兩行燈淚下,一紙 嶺 南書。”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墮南州瘴海間。”

悲風

使人倍覺淒涼的風聲

高樹多悲風。——魏· 曹植《野田黃雀行》

楓林

楓樹林。楓葉至秋而變紅,甚美。詩文中常以楓來表現秋色。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赤葉楓林百舌鳴,黃花野岸天雞舞。” 元 周文質 《叨叨令·四景》曲:“夏乘舟,柳岸蓮塘上醉。秋登高,菊徑楓林下醉。” 郁達夫 《杭江小曆紀程·金華北山》:“到 華溪橋 ,就已經入了山口,右手一峰,於竹葉楓林之內,時露著白牆黑瓦。”

三復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覆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 *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參見“ 三復白圭 ”。

悼亡

追念死者。晉潘岳妻死,作“悼亡詩”三首,後人固稱悼念妻亡為“悼亡”

古道

(1) 傳統的正道。今通稱不趨附流俗,守正不阿為古道

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郵里逐雞難,亦無黨也。——漢· 桓寬《鹽鐵論·殊路》

(2) 古樸

古道熱腸

忠厚古道

(3) 古舊的路徑

踏上石子鋪的古道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唐· 李白《憶秦娥》

顏色

(1) 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2)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指顏料或染料

(4)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 白居易《長恨歌》

詩詞推薦

和黃全之山人哭鄭叔曉僉憲之作原文_和黃全之山人哭鄭叔曉僉憲之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