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不見。無心□□□。
□□□□□□□。□□□□□□□。
□□□□□□□。□□□□□□□。
□□□□任浮沉。動心□□□□□。
□□□□□□□。□□□前□□得。
□□□□□□□。□□□□□□□。
□□希承授記音。幸願唯須棄狂藥。
無勞空方□□□。如如非有非不有。
動念即是為魔侵。行路難。
行路難。無心甚清高。
一切諸法如陽炎。何須學□□□□。
詩詞問答
問:《行路難·無心律·存十二首·其一·第五》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四
參考注釋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浮沉
在水中時而浮起,時而沉下,指隨波逐流,也比喻盛衰,升降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動心
指思想情感發生變化;意志動搖
承授
承繼傳授。 清 阮元 《<漢學師承記>序》:“讀此可知 漢 世儒林家法之承授,國朝學者經學之淵源。”
幸願
希望。 唐 皎然 《哭吳縣房聳明府》詩:“冥期儻可逢,生盡會無緣。幸願示因業,代君運精專。”
狂藥
(1).使人服後發瘋的藥。《魏書·京兆王子推傳》:“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識,唯以殺害為事。”
(2).酒的別稱。《晉書·裴楷傳》:“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 宋 范質 《戒子》詩:“戒爾勿嗜酒,狂藥非佳味。”《說岳全傳》第七三回:“飲三杯之狂藥,賦八句之鄙吟。”
無勞
(1).不要勞累;不用勞煩。《莊子·在宥》:“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儀禮·聘禮》“辯復命如聘” 漢 鄭玄 註:“自陳幣至於上介,以公賜告無勞。” 賈公彥 疏:“無勞者,勞主君出命,今君薨,不可代君出命,故知無勞也。”
(2).猶無須,不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正緯》:“故 河 不出圖, 夫子 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北史·賀若弼傳》:“ 叔寳 惶懼流汗,股慄再拜。 弼 謂曰:‘……無勞恐懼。’” 唐 杜甫 《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詩:“預傳籍籍新京尹,青史無勞數 趙 張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歐報對於中國革命之輿論》:“此其中利害, 中國 人宜自審度,無勞外人代計。”
(3).沒有勞績。《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空方
指畫面上留待題跋的空白處。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不韻·高太監》:“ 南京 守備太監 高隆 ,人有獻名畫者,上有空方。”
如如
(1).佛教語。謂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如,理的異名。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三:“諸法體同,故名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壇經·行由品》:“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
(2).佛教語。指永恆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讀禪經》詩:“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語。引申為永存,常在。 唐 賈島 《寄無得頭陀》詩:“落澗水聲來遠遠,當空月色自如如。”《西遊記》第九九回:“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4).恭順儒雅貌。 元 劉致 《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説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明 陳所聞 《雙調玉抱肚·懷李如真》曲:“如如風範,幸龍門當年得攀。” 清 惲敬 《答方九江》:“前過 九江 ,留數日,視署舍如山居,僚屬循循如如,文學掌故,甚善甚善。”
(5).絡繹不絕。《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清 郝懿行 義疏:“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詞詞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癢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兒里骨轆轆地雷鳴,眼懸懸地專盼著人來請。”
非不
非常;極其。《敦煌變文集·唐太宗入冥記變文》:“□□將書來苦囑,非不慇懃。” 蔣禮鴻 通釋:“‘非不殷勤’,就是非常殷勤,極其殷勤。”
動念
(1).猶動心。 明 李贄 《復鄧石陽書》:“屢承接引之勤,苟非木石,能不動念。”《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好物不動念,方成道學心。”
(2).猶思忖。《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 直生 與他言來語去,覺得更深了,心裡動念道:‘他是個鬼……趁心裡清時,打發他去罷。’”
即是
(1).如此。《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2).就是。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行路難
(1).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詩:“風塵荏苒音書絶,關塞蕭條行路難。”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詩:“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樂府雜曲歌辭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原為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難》三首都較著名。《晉書·袁山松傳》:“初, 羊曇 善唱樂,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絶’。” 陳去病 《少年行》之三:“勸君莫誦《行路難》,勸君莫復居 長安 。”
行路
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骨肉為行路。——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清高
指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自命清高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陽炎
耀眼的陽光。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十:“ 武昌城 遠遠地在陽炎中橫陳著,腳根是看不見的,白蒙蒙地好像是一座蜃氣樓。”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