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光殿原文
三推耕耤回,塗順臨崇殿。
松枝輕靄低,花色明霞絢。
儀天名久消,太液波猶見。
飛潛禽魚適,暄涼節候變。
鑑古惕有赫,自強勵無倦。
詩詞問答
問:承光殿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承光殿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霰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
2. 承光殿元時名儀天今仍明舊
參考注釋
三推
古代帝王親耕之禮。天子於每年正月親臨藉田,扶耒耜往還三度,以示勸農,稱三推。後歷代皆有親耕三推儀式,成為例行公事。《禮記·月令》:“﹝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 漢 張衡 《東京賦》:“躬三推於天田,修帝藉之千畝。”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詩:“一人慙百王,三推先億兆。” 宋 黃庭堅 《次韻曾子開舍人游藉田載荷花歸》:“三推勸根本,百穀收阜堅。”
耕耤
見“ 耕藉 ”。
輕靄
輕淡的雲霧。 唐 劉禕之 《酬鄭沁州》詩:“寒山斂輕靄,霽野澄初旭。” 宋 柳永 《斗百花》詞:“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 宋 張元乾 《望海潮·癸卯冬為建守趙季西賦碧雲樓》詞:“輕靄暮飛,青冥遠浄,珠星碧月光浮。”
花色
(1) 指布等的花紋、顏色
花色單調
(2) 種類
花色品種
明霞
燦爛的雲霞。 唐 盧照鄰 《駙馬都尉喬君集序》:“明霞曉挹,終登不死之庭;甘露秋團,儻踐無生之岸。”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她的兩隻眼睛可火亮火亮,就像早晨草原上燃起的一片明霞。”
儀天
(1).測候天體。《文選·陸機<演連珠>》之四七:“是以儀天步晷,而修短可量;臨淵揆水,則淺深難測。” 李周翰 註:“儀,法……夫天體雖遠,可以法推者,疎而易知。”《晉書·阮籍嵇康等傳論》:“若夫儀天布憲,百官從軌,經禮之外,棄而不存。”
(2).與天相比配。《梁書·昭明太子傳》:“﹝太子﹞儀天比峻,儷影騰光;奉祀延福,守器傳芳。”
(3). 宋 代所用曆法之一。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二:“本朝歷凡十變:在 建隆 則曰《應天》;在 太平興國 則曰《乾元》;在 鹹平 則曰《儀天》……在 紹興 曰《統元》。”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飛潛
指鳥和魚。 宋 沉括 《熙寧十年謝早出表》:“陛下德同天地,施及飛潛。” 明 劉基 《自都回至通州寄普達世理原理》詩之二:“飛潛各有適,分得無外徼。”
暄涼
(1).暖和與寒冷。 唐 韋應物 《端居感懷》詩:“暄涼同寡趣,朗晦俱無理。” 宋 范仲淹 《依韻答提刑張博覺新醞》:“暄涼體四時,日月周數旬。” 明 劉基 《秋夜聽冷協律彈琴分韻得夜字》:“斯須變暄涼,要妙奪造化。”
(2).猶寒暄。謂談天氣及飲食起居之類的應酬話。《南史·西南夷傳·天竺迦毗黎國》:“ 會稽 孔覬 嘗詣之,遇賓客填咽,暄涼而已。” 宋 楊萬里 《寄題曾子與競秀亭》詩:“暄涼書問二千里,塲屋聲名三十年。” 明 祝允明 《前聞記·戲語得婦》:“暄涼罷,復咎 蔣 曰:‘人孰無顛沛,途間不謹如此,豈周身之道耶?’”
節候
季令和氣候
現在正是寒冷的冬天節候
鑑古
指鑑定古代文物。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 姜白石 《絳帖平》……幸目次備詳總録,鑑古者資以攷證。”
自強
亦作“ 自彊 ”。自己努力圖強。《楚辭·九章·懷沙》:“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史記·留侯世家》:“上雖苦,為妻子自彊。” 唐 李鹹用 《送人》詩:“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宋史·董槐傳》:“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此亦賴夫勇猛無畏之人,獨立自彊,去離塵垢,排輿言而弗淪於俗囿者也。”
無倦
亦作“ 無勌 ”。不懈怠;不厭煩。《論語·顏淵》:“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荀子·堯問》:“忠信無勌,而天下自來。” 楊倞 註:“言精專不怠而天下自歸,不必致也。”《宋書·樂志二》:“樂有文,禮無倦。”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酷愛支更鈴柝,巡行達旦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