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岱溪山雪霽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唐岱溪山雪霽圖原文

薰風釀暑吹楹欄,黃沉綠浮堆冰盤。

揮扇那能卻炎氣,淋漓梅潤蒸齊紈。

忽展溪山雪霽圖,文筵六月三冬寒。

玉屏瓊樹數千里,中有村舍非人間。

凍峽掛珠流不得,漁磯彷佛富春灘。

唐岱筆法老尤勁,鼻祖摩詰追范寬。

試供病渴人清覽,何須熱惱愁長安。

詩詞問答

問:唐岱溪山雪霽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唐岱溪山雪霽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

參考注釋

薰風

(1).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獨酌》詩:“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明 李東陽 《天津八景》詩之四:“層軒南向坐薰風,極目平疇遠近同。” 陳毅 《紀念寧滬解放十周年》詩:“解放 寧 滬 吾道東,大軍整肅勝薰風。”

(2).相傳 舜 唱《南風歌》,有“南風之薰兮”句,見《孔子家語·辯樂》。後因以“薰風”指《南風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有虞 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詩於元後,‘爛雲’歌於列臣。” 宋 蘇軾 《東陽水樂亭》詩:“鏗然澗谷含宮徵,節奏未伐君獨喜。不須寫入薰風弦,縱有此聲無此耳。”

堆冰

由大小浮冰推擠在一起形成混雜體的海上冰塊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

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炎氣

暑氣。《後漢書·馬援傳》:“會暑甚,士卒多疫死, 援 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 南朝 陳後主 《七夕》詩:“殿深炎氣少,日落夜風清。” 唐 韓愈 《豐陵行》:“是時新秋七月初,金神按節炎氣除。”

火焰與火氣。炎,通“ 燄 ”。《楚辭·九章·悲迴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姜亮夫 校註:“炎、氣當為二物,故曰‘相仍’。炎,即今俗燄字。”

淋漓

(1) 液體濕濕地淌下,即流滴的樣子

淋漓不淨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梅潤

謂梅雨季節的潮濕空氣。 唐 皮日休 《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奇魯望》:“梅潤侵束杖,和氣生空獄。” 宋 林逋 《夏日即事》詩:“石枕涼生茵閣虛,已應梅潤入圖書。”

齊紈

(1). 齊 地出產的白細絹。後亦泛指名貴的絲織品。《列子·周穆王》:“衣 阿 錫,曳 齊 紈。” 張湛 註:“ 齊 ,名紈所出也。” 南朝 梁元帝 《謝東宮齎辟邪子錦白褊等啟》:“鮮潔 齊 紈,聲高 趙 縠。” 唐 張籍 《酬朱慶餘》詩:“ 齊 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劉大白 《秋扇》詩:“只為你嬌軀弱體,不幸滿身皎潔被 齊 紈。”

(2).借指團扇。 清 陳維崧 《桃源憶故人·秋日曬扇見故人王湛斯畫柳賦此志感》詞:“別來往事消沉,只有齊紈在手。”《紅樓夢》第二三回:“水亭處處齊紈動,簾捲朱樓罷晚妝。”參見“ 齊紈素 ”。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冬寒

冬季寒冷的天氣

竹梅耐冬寒

玉屏

(1).玉飾的屏風。 漢 鄒陽 《酒賦》:“君王憑玉幾,倚玉屏,舉手一勞,四座之士,皆若餔粱焉。”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姚 母﹞住花園中,極珠簾玉屏之麗。”

(2).指 杭州 的 玉屏山 。 宋 吳文英 《柳梢青》詞:“ 玉屏 風冷愁人,醉爛熳梅花翠雲。” 宋 翁元龍 《風流子·聞桂花懷西湖》詞:“天闊 玉屏 空,輕陰弄,淡墨畫秋容。”

瓊樹

(1).仙樹名。《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咀噍芝英兮嘰瓊華”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張揖 曰:“瓊樹生 崑崙 西流沙濱,大三百圍,高萬仞。”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七五:“瓊樹扶疏壓瑞煙,玉皇朝客滿花前。”

(2).形容白雪覆蓋的樹。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庭列瑤階,林挺瓊樹。” 唐 李商隱 《對雪》詩之二:“已隨 江令 夸瓊樹,又入 盧家 妬玉堂。”

(3).樹木的美稱。 唐 許稷 《賦得風動萬年枝》詩:“瓊樹春偏早,光飛處處宜。曉浮三殿日,暗度萬年枝。”

(4).喻品格高潔的人。語本《晉書·王戎傳》:“ 王衍 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伏枕思瓊樹,臨軒對玉繩。” 宋 蘇軾 《次韻趙令鑠》:“故人年少真瓊樹,落筆風生戰堵墻。” 清 唐孫華 《次和酬愷功院長見懷一百韻》:“瑤華煩遠寄,瓊樹最相思。”

(5).喻美女。 宋 周邦彥 《黃鸝繞碧樹·春情》詞:“縱有魏珠照乘,未買得流年住。爭如盛飲流霞,醉偎瓊樹。”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村舍

農家房舍。 唐 司空圖 《浙川》詩之一:“山田漸廣猿頻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宋 陸游 《步至今村》詩:“荒堤經雨多牛跡,村舍無人有椎聲。” 清 萬壽祺 《冬日晚登東山》詩:“十年豺虎人家少,幾處牛羊村舍低。”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園田村舍景,無與 江 南異。”

非人

(1) 不合適的人

所用非人

(2) 殘廢人

(3) 缺乏人性或個性的人

(4) 不人道的(非人待遇)

珠流

如珠之流轉自如。喻文詞流利。《晉書·陸機傳論》:“千條析理,則電坼霜開;一緒連文,則珠流璧合。” 清 鈕琇 《觚賸·熊廷弼》:“先生文章霞煥,才辯珠流,天下之士,莫不延頸企踵,願言覯止。”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漁磯

可供垂釣的水邊岩石。 唐 戴叔倫 《過故人陳羽山居》詩:“峯攢仙境丹霞上,水遶漁磯緑玉灣。” 清 曹寅 《胡靜夫先歸白門即席同用依字》詩:“ 吳 船快於馬,遲我坐漁磯。”

彷佛

同“仿佛”

富春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區。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青苹,更欲隨潮向 富春 。”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 揚子 ,潮聲滿 富春 。” 元 張憲 《投贈周元帥十韻》:“ 恩波 城外柳,長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年年垂釣鬢如銀,愛此江山勝 富春 ;歌舞叢中征戰裡,漁翁都是過來人。”參見“ 富春江 ”。

(2).古縣名。 秦 置, 漢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陽 。 晉 太元 中避 鄭太后 諱,改名 富陽 。 五代 吳越 時復名 富春 , 宋 太平興國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陽 。 三國 吳 曾為 安東郡 治所。 晉 陸機 《吳趨行》詩:“ 大皇 自 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宵濟 漁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郁達夫 《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別 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筆法

寫字、作畫、寫文章的技巧或特色

春秋筆法

鼻祖

始祖,比喻創始人

有周氏之 蟬嫣兮,或鼻祖於 汾隅。——《漢書·揚雄傳》

摩詰

(1). 維摩詰 (梵語vimalakīrti)的省稱。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維摩經》中說 維摩詰 是 毘耶離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釋迦牟尼 同時,善於應機化導。曾經以稱病為由,向 釋迦佛 遣來問訊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師利 等宣揚大乘深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 宋 蘇轍 《謝人惠千葉牡丹》詩:“天女要知 摩詰 病,銀瓶滿送 洛陽 春。” 宋 陸游 《病中作》詩:“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窮著書。”

(2).指 唐 王維 。 維 字 摩詰 。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按畫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為南宗創始。”

病渴

患消渴症。 唐 杜甫 《過南嶽入洞庭湖》詩:“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無。” 宋 陸游 《和張功父見寄》:“正復悲秋如 騎省 ,可令病渴似 文園 。”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二十:“余嘗有詩云:‘……分無玉甌囊古錦,病渴 文園 只瓢飲。’”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熱惱

亦作“ 熱腦 ”。1.謂焦灼苦惱。《法華經·信解品》:“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 明 高啟 《宿山寺》詩:“最喜此宵無熱惱,莫教月落又鐘鳴。”《花月痕》第十六回:“不想這會,卻又給 秋痕 弄出一團熱腦。”

(2).謂因熱旱而苦惱。 唐 白居易 《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既無白栴檀,何以除熱惱。”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詩詞推薦

唐岱溪山雪霽圖原文_唐岱溪山雪霽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