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郊久不雨,草木無餘青。
薄雲弄秋暉,山色時晦冥。
超然五詞客,文采披華星。
聯翩過吾廬,車蓋紛滿庭。
相攜訪靈鷲,細路通岩扃。
攀翻幽桂叢,衣襟襲芳馨。
絕境異人世,吾詩豈能名。
諸豪追鄴下,妙語逾瓊英。
願言一揮寫,樂事良難並。
高空墮海日,歸驂尚能停。
詩詞問答
問:《陪司馬才仲節推諸君游天竺(得青字)》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道潛的名句有哪些?答:釋道潛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2. 得青字
參考注釋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諫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軾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秋暉
(1).秋日的陽光。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誄》:「躊躇冬愛,怊悵秋暉。」 唐 劉禹錫 《觀雲篇》:「蔥蘢含晚景,潔白凝秋暉。」 宋 王安石 《城東寺菊》詩:「黃花漠漠弄秋暉,無數蜜蜂花上飛。」
(2).喻年長,老成。《文選·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否泰苟殊,窮達有違,及子春華,後爾秋暉。」 李善 註:「秋暉,喻老成也。」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 宋 歐陽修 《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葉聖陶 《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晦冥
昏暗;陰沉。《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雷電晦冥, 太公 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唐 李白 《梁甫吟》:「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鬼神》:「暴風急雨忽至,雷電隨之,漸覺晦冥。」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階級意識》:「 乾元 二年三月,兩軍戰於 安陽河 北,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冥,咫尺不辨。」
超然
(1) 超脫世俗
歷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態度
(2) 悵惘的樣子
超然不對
五詞
見「 五辭 」。
文采
(1) 錯雜艷麗的色彩
(2) 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
華星
明星。《文選·曹丕<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 李善 註:「《法言》曰:『明星皓皓,華藻之力也。』」 唐 李商隱 《無題》詩之三:「歸去橫塘晚,華星送寶鞍。」 明 唐寅 《短歌行》:「躑躑躅躅,仰見華星。」
聯翩
鳥飛翔時的一種姿態。比喻斷續而迅疾
一夜春風,細雨聯翩
吾廬
我的屋舍。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一:「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唐 白居易 《吾廬》詩:「吾廬不獨貯妻兒,自覺年來侵身衰。」 元 張可久 《人月圓·三衢道中有懷會稽》曲:「不如歸去, 香爐峰 下,吾愛吾廬。」
車蓋
古代車上遮雨蔽日的篷子,形圓如傘,下有柄
日初出大如車蓋。——《列子·湯問》
相攜
亦作「相擕」。互相攙扶;相伴。《東觀漢記·鄧禹傳》:「 禹 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以迎,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 宋 蘇軾 《甘露寺》詩:「但有相攜人,何必素所歡。」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採蕋的游蜂,兩兩相攜;弄巧的黃鸝,雙雙作對。」《儒林外史》第八回:「當下會了帳,兩人相攜著下了船坐下。」
見「 相攜 」。
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國 王舍城 之東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鷲,故名。或雲山形像鷲頭而得名。 如來 曾在此講《法華》等經,故佛教以為聖地。又簡稱 靈山 或 鷲峰 。《古詩類苑》卷一○二引 晉 廬山 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靈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欽鹿野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自註:「 靈鷲山 ,説《般若法華》處。」 唐 劉禹錫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詩:「常説 摩圍 似 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 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靈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飛來峰 。傳說由 印度 飛來。 宋 蘇軾 《祭柳子玉文》:「頃在 錢塘 ,惠然我覯,相從半歲,日飲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靈鷲 。」 金 元好問 《雲峽》詩:「飛墮不嫌 靈鷲 小,奇探已覺 太湖 空。」 清 厲鶚 《西林過滿月精舍》詩:「秋蟾圓幾夕, 靈鷲 約同登。」
(3).山名。在 廣東 曲江 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靈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晉 義熙 中沙門釋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遠跡,蓋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靈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饒 東南。一名 靈山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東南,亦稱 菩薩頂 。峰有 真容院 ,黃教喇嘛 札薩克 居此。 清 陳夢雷 《擬游五台山不果》詩:「勢控 太行 蟠巨鎮,派分 靈鷲 落曇花。」
細路
狹小的路徑。 唐 杜甫 《山寺》詩:「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明 文徵明 《題畫》詩:「盤盤細路入雲長,兩涯對起懸飛梁。」
岩扃
山洞的門。借指隱居之處。 唐 杜甫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瑞芝產廟柱,好鳥鳴巖扃。」 宋 楊萬里 《入峽歌》:「雲去雲來遮巖扃,忽然褰雲露山腳。」 明 高啟 《蕭鍊師鸞窠絕頂丹房》詩:「昔有學道侶,井臼遺巖扃。」 鄭澤 《雜詩答鈍庵》之五:「 象罔 得真詮,巖扃守元素。」
攀翻
攀援;攀折。《文選·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詩》:「 洞庭 空波瀾,桂枝徒攀翻。」 張銑 註:「翻,援也。」 唐 李白 《金陵白下亭留別》詩:「驛亭三柳樹,正當 白下 門……別後若見之,為餘一攀翻。」 宋 王安石 《送方劭秘校》詩:「 南浦 柔條拂面垂,攀翻聊寄我西悲。」
桂叢
(1).桂樹林。多指隱居之地。 明 林雲鳳 《題申維久蕉隱》詩:「招隱曾聞有桂叢,君今何事隱蕉中。」
(2).指月宮。 唐 李商隱 《和友人戲贈》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 馮浩 註:「桂叢,指月殿。」 清 洪昇 《長生殿·重圓》:「聽何處奏鈞天,想近著桂叢邊。」
衣襟
衣服當胸前的部分
芳馨
(1).猶芳香。也借指香草。《楚辭·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張老》:「有頃進饌,精美芳馨,不可名狀。」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三八:「今日閒愁為 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
(2).喻美好的名聲。 清 張大受 《慕廬先生還朝》詩:「出處古來雲變化,芳馨誰播史書中。」
(3).指祭品。言其氣味芳香。 宋 朱熹 《臥龍庵武侯祠》詩:「寒藻薦芳馨,飛泉奉明酌。」《宋史·樂志九》:「時思致享,肅薦芳馨。」
絕境
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
來此絕境。——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人世
整個人類社會;人類世界
降生人世
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豈能
怎能;哪能
我豈能反對?
妙語
(1) 指意味深長或說得很俏皮的話
(2) 快速、簡練而漂亮、詼諧的說法
用一些妙語使他們的評論生動
(3) 詞美意深而富於情趣的言語
妙語驚人
瓊英
(1).似玉的美石。《詩·齊風·著》:「尚之以瓊英乎而。」 毛 傳:「瓊英,美石似玉者。」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楯類騰蛇,槢似瓊英。」 唐 李商隱 《一片》詩:「一片瓊英價動天,連城十二昔虛傳。」 清 譚嗣同 《菊花石瑤華硯銘》:「投我以瓊英,以丹以黃,以莫不平。」
(2).喻美麗的花。 唐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詩:「糞壤擢珠樹,莓苔插瓊英。」 宋 周邦彥 《水龍吟·梨花》詞:「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 元 無名氏 《一枝花·惜春》曲:「春陰低畫閣,梅瓣瓊英落。」 明 袁華 《花游曲》:「木蘭載春石湖裡,手弄瓊英掬秋水。」
(3).喻雪花。 唐 裴夷直 《和周侍御洛城雪》:「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虞令公早慧》:「﹝ 虞令公 ﹞賦《雪花詩》云:『瓊英與玉蕊,片片落階墀。』」
(4).比喻美女。 清 李漁 《慎鸞交·棄舊》:「不向 巫山 頂上行,那知人世有瓊英。」
(5).比喻美妙的詩文。 唐 孟郊 《同從叔簡酬盧殷少府》詩:「羞將片石文,鬭此雙瓊英。」 宋 蘇軾 《南歌子·送行甫赴餘姚》詞:「且將新句琢瓊英。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 明 海瑞 《晚霽謁張水南翰讀歸復簡此》詩:「臨風漫省瑤華遺,欲報瓊英愧不如。」
願言
思念殷切貌。《詩·衛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鄭玄 箋:「願,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晉 謝混 《游西池詩》:「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 宋 華岳 《早春即事》詩:「願言相約花前醉,莫放春容過海棠。」 清 顧炎武 《江上》詩:「願言隨飛龍,一上 單于臺 。」
樂事
得意事;使人高興或滿意的事
享受傾聽他談話的樂事
空墮
佛教語。謂偏執「空」義,不能融通。 清 龔自珍 《以天台宗修淨土偈》:「執念、執生,為假墮;執無念、無生,為空墮。」
海日
海上的太陽。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張素 《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曉, 齊 煙九點蒼。」
歸驂
猶歸車。謂驅車返歸。 北周 庾信 《李陵蘇武別贊》:「歸驂欲動,別馬將前。」 唐 王勃 《臨江》詩之一:「歸驂將別櫂,俱是倦遊人。」 唐 韓愈 《送靈師》詩:「以此復留滯,歸驂幾時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