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胡休復庶常八章·其一原文
嗟予鮮兄弟,踽踽嘆孤蹤。
自獲金石交,道義塞心胸。
南山同豹隱,各各擅雕龍。
何圖相棄捐,中道不能從。
詩詞問答
問:挽胡休復庶常八章·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沈守正
問:挽胡休復庶常八章·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沈守正的名句有哪些?答:沈守正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冬韻
參考注釋
兄弟
(1)
(2) 專指弟弟
(3) 男子自稱
踽踽
(1).獨行貌。《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 毛 傳:“踽踽,無所親也。” 宋 司馬光 《復古詩首句雲獨步復靜坐輒繼二章》之一:“踽踽出東軒,徐徐步小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蛇人》:“方意 小青 不返,俄而踽踽獨來,竟入笥臥。”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九:“常常可以看見一人,有時背著手,有時叉著腰,獨行踽踽,來去躑躅。”
(2).引申為落落寡合的樣子。 宋 黃庭堅 《放言》之一:“踽踽眾所忌,悠悠誰與歸。” 宋 王令 《寄王介甫》詩:“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3).小步慢行貌。《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 趙王 ﹞揖 信陵君 就西階, 信陵君 謙讓不敢當客,踽踽然細步循東階而上。” 殷夫 《給某君》詩:“漫著暮氣凝煙的黃昏中,我們同踽踽於崎嶇的街頭。”
孤蹤
亦作“ 孤蹤 ”。1.孤單。 明 楊慎 《存歿絕句·安公石》:“一疾緣醫誤,孤蹤住世慵。”《續資治通鑑·宋孝宗隆興元年》:“今臣以孤蹤,動輙掣肘,將安用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見他孤蹤,時常煨了茶送在他房裡,陪著説話到一二更天。”
(2).孤獨的蹤跡;前人遺蹟。 明 王世貞 《鳴鳳記·林遇夏舟》:“黃沙邊地,孤蹤久淹滯,霜徑秋容老。” 明 屠隆 《綵毫記·汾陽報恩》:“寂寞遙天戰玉龍,板扉人不到,掩寒松。路迷樵徑斷孤蹤,修竹里,一縷炊煙濃。”
見“ 孤蹤 ”。
金石交
見“ 金石之交 ”。
道義
道德和正義
道義上的支持
心胸
猶“心中”,“內心”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豹隱
漢 劉向 《列女傳·陶答子妻》:“妾聞 南山 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後因以“豹隱”比喻潔身自好,隱居不仕。 唐 駱賓王 《秋日送侯四得彈字》詩:“我留安豹隱,君去學鵬摶。”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賢者豹隱墟落,固當和光同塵,雖舍者爭席奚病,而況於盃酒之間哉!” 清 馮桂芬 《<五湖漁莊圖>序》:“夫 富春江 上, 子陵 之羊裘長著; 西塞山 前, 志和 之鷺艇不歸,大都豹隱之流,多與鱸鄉為伍。”
各各
(1).各自。《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唐 元稹 《出門行》:“兄弟同出門,同行不同志。悽悽分歧路,各各營所為。” 胡懷琛 《送亞子歸梨里》詩:“十日匆匆成聚散,兩人各各有悲歡。”
(2).個個,每一個。《後漢書·趙熹傳》:“帝延集內戚讌會,歡甚,諸夫人各各前言:‘ 趙熹 篤義多恩,往遭赤眉出 長安 ,皆為 熹 所濟活。’帝甚嘉之。”《隋書·儒林傳·房暉遠》:“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紅樓夢》第十九回:“且説 榮 寧 二府中因連日用盡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
(3).每一種。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歐洲文學史》和《域外小說集》都有多餘之本,現在各各奉贈一冊。”
(4).布散貌。 唐 元稹 《松樹》詩:“株株遙各各,葉葉相重重。”《迭雅》卷七:“各各,布散也。”
(5).象聲詞。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天色昏黑,不知砍著甚么東西,只是各各的響。”
雕龍
(1).雕鏤龍紋。比喻善於修飾文辭或刻意雕琢文字。語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 之術迂大而閎辯, 奭 也文具難施; 淳于髡 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 齊 人頌曰:‘談天 衍 ,雕龍 奭 ,炙轂過 髡 。’” 裴駰 集解引 劉向 《別錄》:“ 騶奭 脩 衍 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賦有凌雲之稱,辯有雕龍之聲。” 宋 陸游 《舟行過梅市》詩:“老來無復雕龍思,遇興新詩取次成。” 明 楊珽 《龍膏記·傳情》:“你才擅雕龍,文成倚馬。”
(2).指經過精雕細琢,文辭優美。 唐 黃滔 《漢宮人誦<洞簫賦>賦》:“如鷰人人,卻以詞鋒而勵吻;雕龍字字,爰於禁署而飛聲。”
(3).指龍形花紋。 唐 李白 《怨歌行》:“鷫鷞換美酒,舞衣罷雕龍。” 王琦 註:“ 蕭士贇 曰:‘雕龍,謂舞衣上雕畫龍文也。’” 唐 鮑溶 《贈李黯將軍》詩:“ 細柳 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巖雲入角雕龍爽,寒日搖旗畫獸豪。”
彫龍:雕鏤龍文。喻文辭博大恢弘,不同凡響。《北史·李緯傳》:“ 梁 謝藺 來聘, 緯 勞之。 藺 問 安平 諸 崔 , 緯 曰:‘ 子玉 以還,彫龍絶矣。’”《北史·薛辯薛寘薛憕傳論》:“ 寘 憕 並學稱該博,文擅彫龍,或揮翰鳳池,或者書麟閣,鹹居祿位,各逞琳琅。”參見“ 雕龍 ”。
何圖
哪裡想到。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然 陵 不死,有所為也……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已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一》:“況當強種鱗鱗,蔓我四周……非左操刃右握算,吾不知將何以生活也,而何圖風水宅相之説,猶深刻人心,力杜富源,自就阿鼻。”
棄捐
(1).拋棄;廢置。《戰國策·秦策五》:“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淮南子·覽冥訓》:“棄捐 五帝 之恩刑,推厥 三王 之法籍。” 唐 胡適 《行路難》詩之一:“黃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所謂聖明之主者,亦非遠於人情者也,果能敝屣其黃屋,而棄捐所有以利漢人邪?”
(2).特指士人不遇於時或婦女被丈夫遺棄。 漢 劉向 《<戰國策>序》:“當此之時……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 孟子 、 孫卿 儒術之士,棄捐於世;而游説權謀之徒,見貴於俗。” 唐 張籍 《離婦》詩:“十載來夫家,閨門無瑕疵……念君終棄捐,誰能強在茲。” 唐 吳筠 《覽古》詩之七:“ 魯侯 祈政術, 尼父 從棄捐。 漢 主思英才, 賈生 被排遷。” 宋 陳師道 《賀許州梁資政書》:“某向以不虞之名,誤被非常之舉,間緣罪戾,自取棄捐。” 明 何景明 《東門賦》:“念我與君,少小結髮,何言中路,棄捐決別。”《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再得脫離,又遭棄捐。” 清 吳偉業 《贈陸生》詩:“京華浪跡非長計,賣藥求名總遊戲。習俗誰容我棄捐,才名苦受人招致。”
(3).人死的婉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唐 李翱 《右僕射楊公墓誌》:“公生六年,太保棄捐;未及成童, 虢國 又終。” 明 宋濂 《故封承事郎給事中王府君墓版文》:“予生髮未燥,先公棄捐,一念及茲,肝膽為之拆裂。” 清 趙翼 《哭劉瀛坡總戎》詩:“如此相知忍棄捐,身騎箕尾竟登仙。”
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後漢書·列女傳》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於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