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歸石門原文
曾學雲庵逸格禪,別來江柳幾春煙。
相逢水寺初嘗橘,忽憶風檐共擘蓮。
遙想到山寒食後,卻思分首上元前。
與誰振策西湖路,清曉一聲啼杜鵑。
詩詞問答
問:送僧歸石門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送僧歸石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僧歸石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雲庵
亦作“ 雲菴 ”。建造在高山頂上的房舍。 唐 陸龜蒙 《秋日遣懷十六韻寄道侶》:“藥鼎高低鑄,雲庵早晚苫。” 宋 蘇軾 《初自徑山歸述古召飲介亭以病先起》詩:“慣眠處士雲菴里,倦醉佳人錦瑟旁。” 王文誥 題註:“ 祖無擇 所作 介亭 ,在山之極巔排衙石處。” 元 李存 《題雲庵》詩:“夜宿雲菴中,白雲滿牀頭。”
逸格
超逸的格調。 唐 皎然 《詩式·明勢》:“奇勢雅發,古今逸格,皆造其極矣。” 南唐 李中 《懷王道者》詩:“閒思 王道者 ,逸格世離羣。”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徐禎卿》:“ 昌穀 才力不及 李 何 富健,而清詞逸格,矯矯出羣。”
別來
(1).離別以來。 南朝 宋 謝惠連 《代古詩》:“別來經年歲,歡心不同凌。” 唐 竇群 《贈劉大兄院長》詩:“路自 長沙 忽相見,共驚雙鬢別來殊。”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我們別來將近兩個月了。”
(2).另外。《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眼見得這座祖宅,還值萬數銀子,怎么又要捨作道院;別來募化黃金,興鑄仙像。”
春煙
泛指春天的雲煙嵐氣等。《魏書·常景傳》:“ 長卿 有艷才,直致不羣性,鬱若春煙舉,皎如秋月映。” 唐 張說 《和張監游終南》:“春煙生古石,時鳥戲幽松。” 元 趙孟頫 《桃源春曉圖》詩:“ 桃花源 里得春多,洞口春煙搖緑蘿。”
相逢
彼此遇見;會見
偶然相逢
水寺
臨水寺廟。 唐 皎然 《送履霜上人還金陵西山》詩:“ 湘 宮水寺清秋夜,月落風悲松柏多。” 唐 白居易 《晚興》詩:“立語花堤上,行吟水寺前。”
風檐
(1).指風中的屋檐。 唐 李商隱 《二月二日》詩:“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雨夜聲。”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曝日》:“ 趙勝 負喧風檐,候樵牧之歸。” 宋 文天祥 《正氣歌》:“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2).指科舉時代的考試場所。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擬題》:“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較之風簷結構難易迥殊。” 清 趙翼 《重赴鹿鳴宴》詩:“風簷弋獲原非易,多少文心耗短檠。”
想到
有一個想法; 產生一個想法
當他看見那座房子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他的老家
寒食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於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約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悼念。以後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周禮·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台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太平御覽》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後漢書·周舉傳》:“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晉 陸翽 《鄴中記》:“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書鈔》卷一四三引 晉 孫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鹹奉 介君 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後一月。”
(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煑豚肉並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薑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薑豉,故名焉。”《歲時廣記·寒食上·凍薑豉》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寒食以糯米合採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於其下者。”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分首
離別。 南朝 梁 沉約 《襄陽白銅鞮》詩:“分首 桃林 岸,送別 峴山 頭。”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詩:“鄉國去身猶萬里,驛亭分首已三年。”
上元
(1).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舊唐書·中宗紀》:“﹝ 景龍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水滸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遶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2).古代曆法名稱之一。《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 司馬貞 索隱:“上元是古歷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積分,上求數千萬歲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於子,謂之上元,以為曆始。”
(3).舊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
(4).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賦》:“ 上元 錦書傳寶字, 王母 瓊箱薦金約。”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宮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張居正 《壽嚴少師三十韻》:“握斗調元化,持衡佐上元。”
振策
揚鞭走馬。 晉 陸機 《赴洛道中作》詩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方欲振策 燕 趙 ,席捲 秦代 。” 明 劉基 《自衢州至蘭溪》詩:“振策率廣路,逍遙散煩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以足下遂當西邁,振策在塗,故不以時報。”
西湖
湖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區以西,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周長15公里,被孤山、白堤、蘇堤分隔為外西湖、里西湖、後西湖、小南湖和岳湖
清曉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清曉的微風,略帶涼意
杜鵑
(1) 杜鵑屬的一種鳥,體長約15厘米,體背尾部均黑色,體下面白色、雜有深色橫條紋,腳黃色,常把卵下到別的鶯鳥巢里
(2) 一種常綠或落葉灌木,葉子橢圓形,花多為紅色。供觀賞。也叫“杜鵑花”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送僧歸石門原文_送僧歸石門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