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環上人琴原文
幽弦窈眇方秋蠅,和音條鬯俄春鶯。
斷冰哀玉俱入耳,聽盡清商聽清徵。
浮雲斂盡江月明,不意莫耳聞此聲。
夷中知白骨已朽,後來如師亦希有。
但憂曲古世罕聽,那不少徇時人情。
寧甘弦斷掛壁角,纏聲鹿鳴渠不學。
詩詞問答
問:聽環上人琴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聽環上人琴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名句大全
注釋
1. 明抄本作年
參考注釋
窈眇
見“ 窈妙 ”。
和音
(1).平和之音;和諧之音。《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晉朝饗樂章》:“渥恩頒春祿,《鹹》《護》聽和音。”《舊唐書·音樂志三》:“筵輝麗璧,樂暢和音。” 清 張炳璿 《擬庭中有奇樹》詩:“比翼刷文翰,間關鳴和音。”
(2).音樂術語。同時發響的若干個音。
條鬯
暢達。《漢書·律曆志上》:“指顧取象,然後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 顏師古 註:“條,達也。鬯,與‘暢’同。” 宋 王安石 《兵部員外郎馬君墓志銘》:“及出仕,所至號為辦治。論議條鬯,人反覆之而不能窮。” 清 段玉裁 《<潛研堂文集>序》:“其書味深,故條鬯而無好盡之失,法古而無摹仿之痕,辨論而無嘂囂攘袂之習。” 茅盾 《對於文壇的一種風氣的看法》:“事實上它們大部分倒是頗為條鬯,而且淋漓盡致的。”
哀玉
(1).指如玉聲淒清的音響。 唐 杜甫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 大邑 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 錦城 傳。” 宋 朱松 《菖蒲》詩:“流泉撞哀玉,清冽生菖蒲。” 清 魏源 《劍閣》詩之一:“綫溜瀉石髓,哀玉鳴不息。”
(2).比喻詩文的清妙。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師嚴公同清遠道士游虎丘寺》詩:“逸人綴青藻,前哲留篇翰。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繡段。”
入耳
悅耳;中聽
不堪入耳
清商
(1).商聲,古代五音之一。古謂其調淒清悲涼,故稱。《韓非子·十過》:“公曰:‘清商固最悲乎?’ 師曠 曰:‘不如清徵。’”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夫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 唐 杜甫 《秋笛》詩:“清商欲盡奏,奏苦血霑衣。”
(2).謂秋風。 晉 潘岳 《悼亡詩》:“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元 范梈 《奉同元學士賦贈鄧提舉之官江浙》詩:“況值杪秋令,清商動涼幕。” 龔爾位 《己酉九日麓山待鈍庵不至書寄用淵明九日閒居韻》:“清商發林際,颯颯動秋聲。”
清徵
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韓非子·十過》:“ 師曠 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聞乎?’”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二》:“且以琴言之,雖皆清實,其間有聲重者,有聲輕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謂之清徵,或謂之清角。” 明 夏完淳 《九哀·臨清流》:“期美人兮 江 乾,奏清徵兮玉闌。”
省察;審察。《後漢書·黃瓊傳》:“階下不加清徵,審別真偽,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糅,所謂抵金玉於砂礫,碎珪璧於泥塗。” 王先謙 集解:“官本考證曰:‘諸本同,徵,當作徵。’ 惠棟 曰:《古文易》曰:‘君子以徵忿窒慾。’ 鄭玄 云:‘徵,清也。’《左傳·襄二十七年》云:‘以徵過也。’ 杜預 曰:‘徵,審也。’”徵,一本作“ 澂 ”。參見“ 清澄 ”。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江月
(1).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 梁 何遜 《宿南洲浦》詩:“違鄉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唐 張說 《贈趙侍御》詩:“夜樓江月入,朝幌山雲捲。” 明 周致堯 《西津夜泊》詩:“臥聽海 * 地轉,起看江月向人低。” 清 馬士成 《虞美人·月下聞雁》詞:“碧空江月明如晝,北雁征霜候。”
(2).江中的月影。 唐 杜甫 《漫成》詩:“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宋 趙汝愚 《同林擇之姚宏甫游鼓山》詩:“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清 許廷鑅 《湘帆圖》詩:“醉來長嘯 湘 雲飛,一笑停帆弄江月。”
不意
沒有想到
敵出不意。——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耳聞
耳朵所聽到的;親耳聞聽
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聞
中知
見“ 中智 ”。
白骨
(1).屍骨;枯骨。《國語·吳語》:“君王之於 越 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故 扁鵲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國也。” 唐 杜甫 《兵車行》:“君不見 青海 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四:“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弔英賢!”《文匯報》1983.8.14:“蒼松掩不住白骨,紅岩染透了鮮血。”
(2).泛指死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刀筆舞聞,曲相開脫,遂使兇殘漏網,白骨沉寃。”
(3).白色果核或樹幹。 晉 顧微 《廣州記》:“益智葉如襄荷,莖如竹箭,子從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內白骨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為粽子,味辛。”《爾雅翼·釋木一》:“梧者,植物之多陰最可玩者,青皮而白骨,似青桐而多子。”
後來
屬於隨後的時間或時期的;繼…之後出現的
後來的情況好多了
後來的行動
希有
同“稀有”
不少
(1).多。《書·大誥》:“天降割於我家不少。” 巴金 《人民友誼的事業》:“但是後來車站上一下子出現了不少的人。”
(2).毫無。《史記·伯夷列傳序》:“余以所聞 由 、 光 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徇時
曲全時局。
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說新語·自新》
(2) 情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 恩惠,情誼
做個人情
(4) 贈品、禮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紅樓夢》
掛壁
掛於壁上。比喻擱置不用。《北齊書·文苑傳·樊遜》:“詔書掛壁,有善而莫遵;姦吏到門,無求而不可。”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至如 漢 代《公羊》,擅名三傳, 晉 年《莊子》,高視六經,今並掛壁不行,綴旒無絶。” 宋 陸游 《秋思》詩之五:“書生餓死尋常事,那得重彈掛壁冠。”
纏聲
樂調中重迭的和聲。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今管絃之中纏聲,亦其遺法也。” 清 洪昇 《長生殿·舞盤》:“至《羽衣》三疊,名曰飾奏。一聲一字,都將舞態含藏。其間有慢聲,有纏聲。”
鹿鳴
(1).鹿鳴叫。《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毛 傳:“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
(2).古代宴群臣嘉賓所用的樂歌。源於《詩·小雅·鹿鳴》。據 清 代學者研究,《鹿鳴》的樂曲至兩 漢 、 魏 、 晉 間尚存,後即失傳。《儀禮·大射》:“小樂正立於西階東,乃歌《鹿鳴》三終。”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游絃》。”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古曲音辭存者四:曰《鹿鳴》、《騶虞》、《伐檀》、《文王》。”後科舉時代,以舉人中式為賦鹿鳴。 唐 韓愈 《送楊少尹序》:“ 楊侯 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二韻》:“鹿鳴君始賦,駿骨竊先知。”
(3).指鹿鳴宴。 唐 元稹 《桐花》詩:“君若傲賢雋,鹿鳴有食芩。”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忽一日,告從姪 慶辰 云:‘作宵夢 趙 宰拉赴鹿鳴,與公鄰坐,已而杳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篷窗隨錄><篷窗續錄>》:“方伯庚午以重赴鹿鳴,加頭品頂戴。”
(4).借指科舉考試。 明 葉憲祖 《碧蓮繡符》第八折:“吾本 章斌 名姓,鹿鳴徼幸居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乾王洪寶制》:“況我真聖主文武同科,鹿鳴與鷹揚並重。”《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鳴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當刮目。”
不學
(1).不學習;不求學。《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盜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2).謂沒有學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又以《文選》 李善 注在五臣後,其疏淺不學,幾於 王侍書 題閣帖矣!”《老殘遊記》第三回:“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