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叔良往吳中

作者:葉蘭 朝代:元代

送周叔良往吳中原文

餞別鄉關莫慘神,柳林叢里是通津。

江船打鼓行程客,水閣燃香乞巧人。

湖出小孤分楚漢,潮生揚子近淮秦。

到家記憶離群處,相送柴門月色新。

詩詞問答

問:送周叔良往吳中的作者是誰?答:葉蘭
問:送周叔良往吳中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周叔良往吳中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葉蘭的名句有哪些?答:葉蘭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鄱陽五家集卷九

參考注釋

餞別

準備酒食為人送行

鄉關

故鄉

日暮鄉關。——唐· 崔顥《黃鶴樓》

林叢

林木叢生之處

林叢無垠

通津

(1).四通八達之津渡。《梁書·武帝紀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靈一上人》詩:“ 西陵 遇風處,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後山家始見桃花》詩:“閒宜臨淺水,暖欲傍通津。”

(2).喻顯要的職位。 晉 陶潛 《詠三良》:“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唐 司空圖 《榜下》詩:“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將文字競通津。”

鼓行

(1).擊鼓行軍。《周禮·夏官·大司馬》:“鼓行,鳴鐲,車徒皆行。”《史記·淮陰侯列傳》:“平旦, 信 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 井陘口 。” 唐 高適 《李雲南征蠻詩》:“鼓行天海外,轉戰蠻夷中。” 鄧慕韓 《史堅如事略》:“吾欲收 廣東 為根據地,鼓行 湘 鄂 ,直討 幽 燕 。”

(2).引申為大張聲勢地前去。 清 唐甄 《潛書·去名》:“天下之士聞之,益高其義,莫不鼓行而往,願為之繼也。”

(3).盛行;風行。 唐 劉禹錫 《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始以章句振起於 開元 中,與 王維 、 崔顥 比肩驤首,鼓行於時。” 宋 洪适 《<元氏長慶集>原跋》:“ 微之 以文章鼓行當時,謂之‘元和體’。”

水閣

靠近水的樓閣

乞巧

舊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鍼,或以金銀鍮石為鍼,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唐 林傑 《乞巧》詩:“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二折:“秋乞巧穿針會玉仙,冬賞雪觀梅到玳筵。” 歐陽山 《三家巷》三:“這七月七日是女兒的節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獨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緻的巧活兒,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來乞巧。”

小孤

山名。在 江西 彭澤縣 北 長江 中,與 大孤山 遙遙相對。 清 吳偉業 《盪子失意行贈李雲田》詩:“ 小孤 白浪惡,腸斷征帆收。”參見“ 小姑 ”。

楚漢

(1).指 秦 漢 之際, 項羽 、 劉邦 分據稱王的兩個政權。《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且兩雄不俱立, 楚 漢 久相持不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唐 杜甫 《園人送瓜》詩:“ 東陵 跡蕪絶, 楚 漢 休徵討。” 明 高啟 《贈李外史》詩:“我聞 安期 古策士,親見 楚 漢 爭雌雄。” 清 陳維崧 《滿江紅·汴京懷古》詞:“ 汜水 敖倉 ,是 楚 漢 提戈邊界。”

(2).指 楚 地 漢水 之濱。 唐 李白 《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詩:“少年落魄 楚 漢 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王琦 註:“ 楚 , 戰國 時 楚王 所據之地。 漢 , 漢水 之濱。”

到家

(1) 完備;周詳

(2) 在學識和工作上有相當造詣

他的表演還不到家

(3) 回到家中

記憶

(1)

(2) 記住或想起

訓練記憶的課程

(3) 過去的事物留在腦中的印象

記憶所得者。——蔡元培《圖畫》

視覺記憶

離群

(1) 離開同伴;心性內向

他沒有離群或冷漠的性格

(2) 傾向於避免社交

自絕於社會的離群的男人

柴門

用零碎木條木板或樹枝做成的門,舊時也比喻貧苦人家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唐·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月色

月光

詩詞推薦

送周叔良往吳中原文_送周叔良往吳中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