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池夏雨原文
新鑿荷池引水通,雨深花滿趣無窮。
盤傾珠顆齊翻翠,衣露霞綃半折紅。
四座涼生風細細,一簾香沁霧濛濛。
此中清景真堪賞,何必移家住瀼東。
詩詞問答
問:荷池夏雨的作者是誰?答:呂淵
問:荷池夏雨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荷池夏雨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二十八
參考注釋
引水
(1) 見“引航”
(2) 開溝渠把水引過來
無窮
沒有窮盡;沒有止境
接天蓮葉無窮碧。——宋·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樂亦無窮。——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無窮逸致。——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受享無窮。——清· 黃宗羲《原君》
傳之無窮。
後患無窮
無窮的悔恨
珠顆
(1).顆狀物的美稱。 唐 白居易 《揀貢橘書情》詩:“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此指橘子。 宋 晏殊 《破陣子》詞:“金菊滿叢珠顆細,海燕辭巢翅羽輕。”此指花蕊。 宋 蘇軾 《菩薩蠻·夏景回文》詞:“火雲凝汗揮珠顆,顆珠揮汗凝雲火。”此指汗珠。 宋 葛立方 《玉漏遲》詞:“魚颭荷衣,珠顆亂傾無數。”此指水珠。 宋 楊萬里 《櫻桃》詩:“摘來珠顆光如溼,走下金盤不待傾。”此指櫻桃。
(2).借喻男嬰。 唐 白居易 《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 清 唐孫華 《吳符鄴生子誌喜》詩:“莫恨 談 家生較晚,幸看珠顆浴蘭湯。”
霞綃
(1).美艷輕柔的絲織物。亦以形容景物。 唐 溫庭筠 《錦城曲》:“江風吹巧剪霞綃,花上千枝杜鵑血。” 清 陳維崧 《洞仙歌·龍理侯納姬秦淮詞以贈之》詞:“看紫貝霞綃,海天無二。”
(2).像薄綢一樣的紅霞。 明 高明 《琵琶記·中秋望月》:“你看玉樓金氣捲霞綃,雲浪空光澄徹。”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六》:“北崖皆插天盤雲,如列霞綃。”
半折
(1).損失一半。《戰國策·齊策一》:“ 韓魏 戰而勝 秦 ,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
(2).對摺;減半。《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 唐 孔穎達 疏:“計九十七年,半折以為中身,則四十七時於身非中,言中身者,舉全數而稱之也。”
(3).折斷一半。 唐 王建 《江陵道中》詩:“菱葉參差萍葉重,新蒲半折夜來風。”
四座
指坐在周圍的人
她那燦爛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驚動了四座。——《第二次考試》
生風
(1) 颳風
(2) 挑起事端
無故生風
細細
(1).輕微。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宮草微微承委珮,鑪煙細細駐遊絲。” 宋 晏殊 《清平樂》詞:“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小倩》:“足心有小孔,如錐刺者,細細有血出。”
(2).仔細。 宋 蘇轍 《葺居》詩之四:“時來拾瓦礫,細細留花地。”《紅樓夢》第九四回:“你竟叫 賴大 帶了去細細的問他的本家兒有人沒有。” 趙樹理 《登記》:“ 小飛蛾 呢?自從 燕燕 和 艾艾 走出去,她把 小晚 這一家子細細研究了好幾遍。”
(3).緩緩。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絕句》之七:“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宋 王安石 《招葉致遠》詩:“山桃溪杏兩三栽,嫩蕊商量細細開。”《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請坐下,再細細商議。” 楊朔 《風暴》:“時候才三更多天,霜在細細地落。”
(4).密密。 宋 蘇軾 《風水洞和李節推》之二:“細細龍鱗生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巗。”
濛濛
1.迷茫貌。《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 漢 鄭玄 箋:“歸又道遇雨,濛濛然。” 漢 嚴忌 《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師老 《鴛鴦》詩:“江島濛濛煙靄微,緑蕪深處刷毛衣。” 明 陳恭尹 《登祝融峰》詩:“濛濛在太古,乾坤猶未判。” 冰心 《最後的安息》:“對面山峰上,雲氣濛濛,草色越發的青綠了。”
2.紛雜貌。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羽蓋繇起,被以紅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賈島 《送神邈法師》詩:“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詞之五:“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清 陳維崧 《點絳唇·和成容若韻》詞:“西風惡,數聲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黃鸝低鳴,飛絮濛濛。”
3.濃盛貌。 唐 張籍 《惜花》詩:“濛濛庭樹花,墜地無顏色。”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愁雲靄靄,殺氣濛濛。”
中清
謂符合潔身之道。《論語·微子》:“謂 虞仲 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唐 陳子昂 《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召碑》:“聞 少連 之風而悅之,庶乎身中權,行中清。”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移家
搬家;遷移住地。 唐 白居易 《移家》詩:“移家入新宅,罷郡有餘貲。” 宋 姜夔 《鷓鴣天》詞:“移家逕入 藍田縣 ,急急船頭打鼓催。” 清 閻爾梅 《山中答友人》詩:“中原離亂歲雲徂,日日移家家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