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酬運判張德父燈夕不赴原文
南國星橋鐵鎖開,朋簪聊醉鳳凰台。
同民所樂嘗聞孟,與物為春略似駘。
龍曜乍增昆岫出,佛華重散朅陀來。
發篇示我雖溫麗,欺魄連牆肯至哉。
詩詞問答
問:次韻酬運判張德父燈夕不赴的作者是誰?答:黃履
問:次韻酬運判張德父燈夕不赴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次韻酬運判張德父燈夕不赴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黃履的名句有哪些?答:黃履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2. 自註:是夕會於保寧。
參考注釋
南國
祖國的南部
星橋
(1).神話中的鵲橋。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似桂花。” 宋 李清照 《行香子》詞:“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陶牧 《七夕和儆廬》:“只有星橋仍可渡,天孫日守歲寒盟。”
(2).指 七星橋 。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傳為 秦 時 李冰 所造。上應七星,故稱。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月峽 星橋 ,騰金孕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七:“ 錦水 東流繞 錦城 , 星橋 北掛象天星。” 唐 杜甫 《嚴公廳宴同詠蜀道畫圖》:“ 劍閣 星橋 北, 松州 雪嶺 東。”
朋簪
指朋輩。語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穎達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唐 戴叔倫 《臥病》詩:“ 滄州 詩社散,無夢盍朋簪。” 宋 范仲淹 《南京書院題名記》:“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 清 趙翼 《稚存約游黃山遲余不到》詩:“朋簪樂事此焉最,冠蓋西園何足數。” 黃葆楨 《周六介招飲即席有作》詩:“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戰傳喧一席賓。”
鳳凰台
(1).古台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 鳳凰臺 上鳳凰游,鳳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註:“《江南通志》: 鳳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 鳳凰臺 。山曰 鳳臺山 ,里曰 鳳凰里 。” 宋 劉過 《題潤州多景樓》詩:“一朝放浪 金陵 去, 鳳凰臺 上望 長安 。”
(2).古台名。在 甘肅省 成縣 東南的 鳳凰山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漾水》:“﹝ 鳳溪水 ﹞上承 濁水 於 廣業郡 ,南逕 鳳溪 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 漢 世有鳳凰至,故謂之 鳳凰臺 。” 唐 杜甫 《鳳凰台》詩:“亭亭 鳳凰臺 ,北對 西康州 。”
(3).指宮苑中的樓台。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臺。” 唐 沉佺期 《壽陽王花燭》詩:“可憐桃李樹,更遶鳳凰臺。”參見“ 鳳臺 ”。
民所
猶民間。《管子·內業》:“道滿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
龍曜
亦作“ 龍耀 ”。1.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神 燭龍 ,張開眼睛,便能使天下光明。亦有謂其駕日、銜珠或燭。後因以“龍曜”指日光。 南朝 齊 謝朓 《夏始和劉潺陵》:“威仰弛蒼郊,龍曜表皇隰。”
(2).指光耀、光輝。《全唐詩》卷八 * 載《霅溪夜宴詩》:“珠光龍耀火燑燑,夜接朝雲宴渚宮。”參見“ 燭龍 ”。
(3).膽神名。道教以為五臟俱有神。《黃庭內景經·心神章》:“膽神 龍曜 字 威明 。” 梁丘子 註:“膽色青黃,故曰 龍曜 ;主於勇捍,故曰 威明 。外取東方青龍雷震之象者也。” 明 王圻 等《三才圖會·身體·膽神圖說》:“神名 龍耀 ,字 威明 。”
昆岫
亦作“崐岫”。指 崑崙山 。借指仙山。 南朝 齊 謝朓 《臨海公主墓銘》:“霾華 崑 岫,滅采上春。” 北魏 陽固 《演賾賦》:“出 崐 岫之崢嶸兮,入 汜林 之杳鬱。”
華重
高貴,顯要。《南齊書·百官志》:“侍中, 漢 世為親近之職, 魏 晉 選用,稍增華重,而大意不異。”《新唐書·宦者傳序》:“其在殿頭供奉,委任華重,持節傳命,光焰殷殷動四方。”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省長官》:“中書、尚書令在 西漢 時為少府官屬…… 魏 晉 以來,浸以華重, 唐 初遂為三省長官,居真宰相之任,猶列三品。”
發篇
(1).篇章的開頭。《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帝曰:‘ 仲尼 言“唯天為大,唯 堯 則之”。 堯 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古道,非其至也。今發篇開義以明聖德,而舍其大,更稱其細,豈作者之意邪?’”
(2).猶行文。指組織文字,表達意思。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發篇雖溫麗,無乃違其情。”
溫麗
(1).溫婉典雅。《後漢書·周榮傳》:“臣伏惟古者帝王有所號令,言必弘雅,辭必溫麗。”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發篇雖溫麗,無乃違其情。”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十:“ 退之 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清深則不及也。”
(2).溫和美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氏》:“新婦見姑嫜,溫麗異常。”
欺魄
古代用以求雨的土偶。《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旹 弟 靜 紹封”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夫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壽為欺魄,夭為鳬沒,身淪有無,與神訊息,含悅陰陽,甘夢太極。”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始見類欺魄,寒暄粗酬接。”
連牆
比鄰,近鄰。《列子·仲尼》:“與 南郭子 連牆二十年,不相謁請。”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漆煙對膠》:“庚子寇亂,余避地 嘉禾 ,復與 珪 連牆而居,日為余言膠法。” 清 厲鶚 《張東扶移居瑞石山麓》詩:“連牆恨未能,來往共歲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