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

作者:李孫宸 朝代:明代

原文

山下春江走濁流,山邊丞相古墳留。

天成怪石供香火,風遞仙韶到寢邱。

陵谷豈知人代改,蘋蘩空薦粵江秋。

低回此際懷風度,擬挾晴霞訪十洲。

詩詞問答

問:《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孫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孫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2. 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

參考注釋

春江

(1).春天的江。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宋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詩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 富春江 的簡稱。

濁流

(1) 渾濁的水流

滾滾濁流

(2) 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 * 之人

(3) 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社會的濁流

丞相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天成

(1).謂合於自然。《莊子·寓言》:“ 顏成子游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註:“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

(2).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唐 韓愈 《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宋 曾鞏 《墨池記》:“ 羲之 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沉宗畸 《題居庸秋望圖》詩:“天成隘阻設雄關,九塞古稱茲獨壯。”

怪石供

以似玉美石作成的案頭擺設。

香火

(1) 用於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燭火

香火甚盛

(2) 燃點的香

用香火點爆竹

仙韶

即仙韶曲。亦泛稱宮廷樂曲。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宸游》:“斟聖酒,進仙韶。”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出山》:“瑤京近, 玉關 高,誰歌《黃竹》和仙韶?”

陵谷

(1).《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毛 傳:“言易位也。” 鄭玄 箋:“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處上之謂也。”後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魏書·拓跋淵傳》:“臣以疏滯,遠離京輦,被其構阻,無所不為。然臣昔不在其後,自此以來,翻成陵谷。”

(2).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變。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豐碑,懼從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韓偓 《亂後春日途經野塘》詩:“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趙翼 《游獅子林題壁》詩:“數百年來幾陵谷,此猶堅完縫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詞:“能教滄海變桑田,陵谷一朝轉換。”

(3).丘陵和山谷。 唐 韓愈 《雜說》之一:“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 蘇軾 《颶風賦》:“鼓千尺之濤瀾,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觸。”

(4).指陵墓。 清 顧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於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詩:“六十年間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樹,夜夜宿鳥還相呼。”

知人

(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 蘇君 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

(2).謂懂人事。《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禮記·中庸》:“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玄 註:“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 林堯叟 註:“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之將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亂。故君子以公為知人。”

粵江

珠江的舊稱

低回

(1) 也作“低徊”

(2) 徘徊;流連

人們在堤邊低回,欣賞著澄江如練的水色

低佪夷猶,宿 * 兮。——《楚辭·九章·抽思》

(3) 迴旋起伏

拂水低回舞袖翻。——杜甫《樂遊園歌》

(4) 紆迴曲折

大道低回。——《漢書·揚雄傳》

此際

此時,這時候。 宋 秦觀 《滿庭芳》詞:“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生平絶少皺眉時,此際偏教愁絶。” 清 陳天華 《猛回頭》:“我們到了那個時節,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還有什麼好處呢!咱家想到此際,把做官的念頭丟了,只想把我們的同種救出苦海。”

風度

美好的舉止、姿態或氣度

有風度的人

風度大方

晴霞

明霞。 隋煬帝 《早渡淮》詩:“晴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 唐 元稹 《紅芍藥》詩:“晴霞畏欲散,晚日愁將墮。” 宋 劉克莊 《滿江紅》詞:“織女機邊雲錦爛, 天台 賦里晴霞赤。”

十洲

(1).道教稱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處名山勝境。亦泛指仙境。《海內十洲記》:“ 漢武帝 既聞 王母 説八方巨海之中有 祖洲 、 瀛洲 、 玄洲 、 炎洲 、 長洲 、 元洲 、 流洲 、 生洲 、 鳳麟洲 、 聚窟洲 。有此十洲,乃人跡所稀絶處。” 唐 盧照鄰 《贈李榮道士》詩:“風搖十洲影,日亂九江文。” 宋 晏幾道 《清平樂》詞:“正在十洲殘夢,水心宮殿斜陽。” 林學衡 《寓言》詩之一:“吟成準擬凌空去,一葉飄然向十洲。”

(2).樂曲名。

(3). 明 畫家 仇英 的號。 清 徐沁 《明畫錄》卷一:“ 仇英 字 實夫 ,號 十洲 ……摹 唐 宋 人畫,皆能奪真,尤工人物。”

詩詞推薦

  • 雪後同吳達夫慎獻玉登黃鶴樓

    賀鑄宋代〕歲律崢嶸臘盡頭,風吹朔雪到南州。三湖簸蕩鮫鼉恐,七澤迷漫狐兔愁。狂客定回青雀舫,獵兒初試皂貂裘。江樓
  • 鏡清齋

    乾隆清代〕水齋液池裔,紆蹕小停留。數月方一至,中心惟覺羞。監民茲有會,育物那無愁。明日臨遷座,虔居合戒游。
  • 和陶阻風於規林韻寄陳時中二首

    吳芾宋代〕退處固雲樂,未免嘆索居。賴有陳使君,情親如友於。自應長相見,豈謂各一隅。我雖事跧伏,閉門懶問塗。無日
  • 度汶水

    乾隆清代〕汶水虹橋凍合津,紐芽宿麥遲抽新。心期鄧尉村前景,背指天孫雲外皴。往事總堪愁渺渺,無生底必滯塵塵。未忘
  • 李甘

    呂陶宋代〕夜進麻詞曉未宣,滿朝簪笏盡誼然。李甘輕肆君休議,不 * 凶已可賢。
  • 一春不得家書因省歸計

    曾豐宋代〕飛絮白相颭,落花紅自紛。鯉魚何處去,楊鳥豈堪聞。婦老難教饁,兒驕不解耘。歸耕誠所願,耕責望誰分。
  • 初寒獨居戲作

    陸游宋代〕開殼得紫栗,帶葉摘黃甘。獨臥維摩室,誰同彌勒龕?宗文樹雞柵,靈照挈蔬籃。一段無生話,燈籠可與談。
  • 將入都·其二

    沈守正明代〕桑乾河水蔚如藍,漸向西山挹紫嵐。從此衣冠常共北,未知蹤跡幾時南。年華自嘆今過五,出處終懷不可三。只似
  • 野祠

    釋文珦宋代〕翁媼已相催,喧喧鼓笛來。荒祠三面水,老樹一身苔。休咎馮巫語,凶豐信珓杯。神前釃酒罷,風散紙錢灰。
  • 官滿趨朝留滯吳門即事書懷十首

    仲並宋代〕花徑風來百樣香,捲簾春水綠池塘。如今萬事銷磨盡,四卷楞伽味最長。
    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原文_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賞析_古詩文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釋崇岳宋代〕靈源洞徹,真照無邊。萬機旋復,十方目前。聖中聖,天中天,最尊貴,復何言。文明齊北極,睿算等南山。
    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原文_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賞析_古詩文
  • 南歌子 冬景

    元好問金代〕暖日烘晴書,輕寒護曉霜。小春庭院繞天香。仙佩珊珊,來自五雲鄉。庭下芝蘭秀,壺中日月長。要看鬢綠與瞳方
    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原文_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賞析_古詩文
  • 傷王司徒褒詩

    庾信南北朝〕昔聞王子晉。輕舉逐神仙。謂言君積善。還得嗣前賢。四海皆流寓。非為獨播遷。豈意中台坼。君當風燭前。自君
  • 西江月

    馬鈺元代〕不恥蓬頭垢面,不嫌糲食粗衣。不慚求乞做貧兒。不羨榮華富貴。一日功成行滿,仙裳天賜威儀。星冠月帔履雲歸
  • 壽張京尹十首

    彭龜年宋代〕鯫生何幸倚門牆,千里崎嶇入帝鄉。贏得菊花{左奭右斗}壽酒,今年又近一重陽。
  • 敘舊感懷呈提刑毅父並再和六首

    晁補之宋代〕二人射策幾人驚,要與三蘇共入評。先聖子孫多異稟,累朝圖牒有高名。書傳科斗猶須定,釣拂珊瑚未可行。子墨
  • 詔貢士

    蔡襄宋代〕星騎翩翩鶴詔來,旋聞歡語沸春雷。天閒未減真龍種,滄海還空老蚌胎。拂紙半毫含意勁,摩雲雙翅待風開。寄言
    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原文_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賞析_古詩文
  • 藻德居

    乾隆清代〕軒榭近臨池,渫然水監披。楶櫨雖未飾,斧藻可因思。其必在德矣,吾惟是勉之。如何柳子厚,祇識要修辭。
  • 田間

    陳元晉宋代〕高田折折水連勝,早稻將齊晚稻深。閉糶人家爭發貸,豐年也有債相尋。
  • 洪景盧賦素馨有遐陬不遇賞拔之嘆戲作反之

    黃公度宋代〕不入東風桃李群,結恨遠在瘴江濆。眼看南國添春色,天遣餘波及寶薰。淡泊直疑梅失素,清幽欲與蕙爭芬。上林
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原文_舟過張曲江丞相墓(墓石多天然爐瓶祭器)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