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荊山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過荊山橋原文

橋長三里計,納水原自寬。

侵尋沙淤之,微湖去路艱。

因之事疏剔,本圖泄漲瀾。

沙弗遠運去,積堤齊橋欄。

占河十之六,功同不疏然。

大吏前致辭,已足受漲川。

徒觀堤以外,齊橋芃麥田。

橋建苟非虛,河疏功乃捐。

二者必居一,吾心實未安。

於凡待目擊,吁嗟此實難。

詩詞問答

問:過荊山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荊山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

參考注釋

長三

舊時 上海 的高級妓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三回:“他近來發了財,還到我們這裡來么,要到 四馬路 嫖長三去了。”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 上海 的時髦是從長三麼二傳到姨太太之流,從姨太太之流再傳到太太奶奶小姐。”

自寬

(1).自我寬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寬者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盎 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 宋 陸游 《書嘆》詩:“作詩自寬亦慰汝,吟罷撫幾頻歔欷!”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綠窗遺稿》:“﹝ 孫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寬。”

(2).自我寬慰。《列子·天瑞》:“ 孔子 曰:‘善乎,能自寬者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盎 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 宋 陸游 《書嘆》詩:“作詩自寬亦慰汝,吟罷撫幾頻歔欷!”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綠窗遺稿》:“﹝ 孫 淑 ﹞死之日,母大慟。既瞑目,久,忽徐起,止母哭,令自寬。”

侵尋

亦作“ 侵潯 ”。漸進,漸次發展。《史記·孝武本紀》:“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 泰山 矣。” 裴駰 集解引 晉灼 曰:“遂往之意也。” 司馬貞 索隱:“ 小顏 云:‘浸淫漸染之義。’蓋尋淫聲相近,假借用耳。” 漢 司馬相如 《大人賦》:“嬐侵潯而高縱兮,紛鴻涌而上厲。” 宋 葉適 《胡尚書奏議序》:“自古賢人君子,進常艱,退常易,富貴有節,無侵尋之求。” 明 歸有光 《乞致仕疏》:“見今病勢侵尋,不能前邁,伏乞聖恩,容臣休致。” 廖仲愷 《全民政治論譯本序》:“ 中華民國 成立八年,變亂侵尋,迄無寧歲,中間經改易國體者兩次,違憲解散國會者兩次。”參見“ 侵淫 ”。

去路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

擋住敵人的去路

疏剔

清理剔除。 宋 蘇轍 《民政策上·第五道》:“臣聞近代以來,天下之變備矣。世之君子隨其破敗而為之立法,補苴缺漏,疏剔棼穢,其為法亦已盡矣。”

本圖

本來的意圖,本心。《北齊書·王琳傳》:“雖本圖不遂, 鄴 人亦以此重之,待遇甚厚。”《隋書·李密傳》:“今者, 密 欲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 密 之本圖。” 金 王若虛 《別家》詩:“到子身安是本圖,何須身外覓浮虛。” 清 譚嗣同 《仁學》四二:“然則 中國 謀自強,益不容緩矣。名之曰‘自強’,則其責在己而不在人,故慎毋為復仇雪恥之説,以自亂其本圖也。”

大吏

指大官

督撫大吏爭上符瑞。——《明史·海瑞傳》

致辭

在儀式上講表示勉勵、感謝、祝賀、哀悼等的話

以外

表示在一定的範圍、界線或其他限制線之外

營房以外

心實

(1).指內心深摯的感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至於 蘇慎 、 張升 ,並述哀文,雖發其情華,而未極心實。”

(2).心性老實。《紅樓夢》第二八回:“ 馮紫英 笑道:‘你們令姑表弟兄倒都心實。’”

(3).內心感到踏實、安穩。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我一直把你當靠山,有你在旁邊我做什麼事都心實。”

目擊

親眼看到;作為目睹人在場

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莊子·田子方》

目擊其事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

詩詞推薦

過荊山橋原文_過荊山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