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行原文
平原高樓臨廣津,平原樓上多美人。
槃散行汲河之濱,美人一笑躄者嗔。
竟往索頭君未許,歲餘賓客稍引去。
怪而問知賤士由,乃斬笑躄美人頭。
造門謝躄客始留,卒得毛遂縱約收。
穎脫而出固亦奇,三寸舌強百萬師,此事半信還半疑。
美人之頭偽乎真,躄未謀面奚區分,來去亦何與眾賓。
大都龍門務辭工,傳奇乃致失平公,戰國機械以為功。
邈矣吐哺握髮風,同時更有狗盜雄。
詩詞問答
問:平原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平原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八
2. 葉
參考注釋
平原
廣闊平坦的原野
吾村十里皆平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高樓
高層的住宅大樓或辦公大樓
樓上
房屋中在底層之上的部分
美人
(1)
(2) 美女
一個長著油光發亮的黑頭髮、紅嘴唇、眼睛一點也不怯懦的大膽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賢人
全州的美人和紳士都聚集在那裡
散行
(1).猶散發。《管子·國蓄》:“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什倍之利。”
(2).隨意閒走。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抹臉兒術》:“其人衣服言語,與人無異,或數十人同入城市,或數人散行郊野,時隱時現,去來莫測。”
(1).指散體文,對駢文而言。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穉威 ( 胡天游 )駢體文,直掩 徐庾 ;散行,恥言 宋 代,一以 唐 人為歸。” 劉師培 《文說》:“至 韓 柳 修詞, 歐 曾 循軌,以散行之體,立古文之名。”
(2).指詩歌中不對偶的句子。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三四語多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必有不得不散之勢乃佳。” 清 趙翼 《甌北詩話·七言律》:“ 漢 魏 以來,尚多散行,不尚對偶。”
分散而行。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點銅成庚》:“因 紹聖 元年七月十五日相語曰:‘我輩所學,游訪未遠,今當各散行,以十年為期,卻以此月此日會於此地。’”
索頭
亦作“頭虜”。即索虜。 南北朝 時 南朝 對北方民族的蔑稱。《宋書·索虜傳》:“ 索頭虜 ,姓 托跋氏 ……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 索頭 亦其一也。”《南齊書·魏虜傳》:“ 索頭 猗盧 遣子曰 利孫 將兵救 琨 於 太原 , 猗盧 入居 代郡 ,亦稱 鮮卑 ,被髮左袵,故呼為 索頭 。”《資治通鑑·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又, 索頭 什翼犍 疲病昏悖,雖乏貢御,無能為患。”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凡 朱氏 自 邾婁 , 索頭 之 朱 自 渴獨渾 。”參見“ 索虜 ”。
賓客
(1)
(2) 客人的總稱
賓客盈門
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史記·魏公子列傳》
(3) 門客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得,皆白衣冠以送之。——《戰國策·燕策》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去
(1).離去;引退。《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居歲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唐 元稹 《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近世未有心膽既強,聲勢方穩,而能自引去者。”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張魏公二事》:“教官大窘,引去。” 清 惲敬 《南華九老會詩譜序》:“一旦宦達矣,名溢於朝,祿豐於室,又相率引去以為高。”
(2).謂引兵退去。《三國志·魏志·典韋傳》:“ 布 眾退。會日暮, 太祖 乃得引去。”《新唐書·突厥傳上》:“ 李靖 與戰 靈州 ,虜引去。”《元史·太祖紀》:“ 遮別 攻 東京 不拔,即引去。”
問知
向有知識的人請教。《韓非子·解老》:“眾人不肯問知聽能,而聖人強以其禍敗適之,則怨。”
賤士
(1).輕視士人。 睡虎地 秦 墓竹簡《為吏之道》:“吏有五失:……五曰賤士而貴貨貝。”
(2).微賤的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貴室豪家,棄宅競竄;貧夫賤士,襁負爭逃。” 明 張居正 《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故有蓬戶編氓,桑樞賤士,膾鱗為羞,採薇代旨。”
(3).士人謙稱自己。 南朝 梁 江淹 《思北歸賦》:“況北州之賤士,為炎土之流人。”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臣布衣賤士,無官守言責。” 清 龔自珍 《暮春以事趨圓明園》詩:“期門矚威武,賤士感蹉跎。”
人頭
(1) 人員數量
人頭稅
(2) 指與人的關係
人頭熟
(3) 〈方〉∶指人的品質
人頭兒次
(4) 人們
人頭還未走動
造門
上門;到別人家去。《後漢書·廉范傳》:“ 麟 亦素聞 范 名,以為然,即牽馬造門,謝而歸之。” 宋 葉適 《故寶謨閣待制知平江府趙公墓志銘》:“時政出 韓侂胄 ,朝士無不造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謝躄
向瘸腿的人謝罪。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居歳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 怪之,曰:‘ 勝 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於是 平原君 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後用為禮賢下士的典實。 唐 李瀚 《蒙求》:“ 趙勝 謝躄, 楚莊 絶纓。”
穎脫而出
錐尖穿出布袋來。比喻才能全部顯露出來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 白得脫穎而出,即其人焉。—— 唐· 李白《與韓荊州書》
三寸舌
猶後世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史記·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 良 足矣。”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一折:“三寸舌為安國劍,五言詩作上天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九山王》:“借大王威福,加臣三寸舌,諸山莫不願執鞭靮,從戲下。”
百萬
(1)
(2) 一百個萬;一千個千,實數
(3) 虛指,言數量極多
伏屍百萬。——《戰國策·魏策》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謀面
兩人認識,見過面
謀面用丕訓德。——《書·立政》
從未謀面
區分
(1) 劃分;區別;辨別;分辨
不到四歲的小孩很難區分昨天和一星期以前這種時間的差別
(2) 處理;處置
本院依法區分
來去
(1) 來和去。指往來不斷的樣子
來去自由
(2) 差錯;錯誤
不差分毫來去
何與
(1).何如;比……怎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齊王 ﹞田於海濱……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僕曰:‘ 楚 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 楚王 之獵何與寡人?’”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與猶如也。”《文選·張衡<西京賦>》:“此何與於 殷 人屢遷,前八而後五?” 李善 註:“言欲遷都 洛陽 ,何如 殷 之屢遷乎?言似之也。”
(2).猶言與誰。《漢書·東方朔傳》:“方今 公孫丞相 、 兒大夫 、 董仲舒 …… 司馬遷 之倫,皆辯知閎達,溢於文辭,先生自視,何與比哉?”
(3).猶言何乾。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方巨山爭體統》:“此守臣職也,於都吏何與焉?” 明 李贄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寃不寃與此人何與,但恐傍觀者醜耳。” 清 李漁 《閒情偶記·頤養·行樂》:“人之行樂,何與於我?”
眾賓
(1).古代鄉飲酒禮中一般的賓客。《儀禮·鄉飲酒禮》:“眾賓之席,皆不屬焉。”《儀禮·鄉飲酒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賓介” 漢 鄭玄 註:“賓介,處士之賢者……賢者為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眾賓。”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然後樂學之道成,而得時從先生耆老,席於眾賓之後。”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鄉飲酒義》:“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自入,貴賤之義別矣。”
(2).眾多的客人。《後漢書·郭太傳》:“ 林宗 ( 郭太 )唯與 李膺 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唐 李白 《猛虎行》:“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撾鼓會眾賓。” 清 林嗣環 《<秋聲詩>自序》:“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讌……眾賓團坐。”
大都
中國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建設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辭工
辭掉僱工;僱工辭掉工作
她一氣之下,辭工另尋他主了
傳奇
(1) 可以指長篇連續的英雄故事,情節曲折,然而又不特別離奇,講述人或團體的歷史或傳說(或兩者都有的)
(2) 中國唐、宋時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一種,以“作意好奇”為特點;明、清兩代的長篇戲曲,一般每本由二十餘出至五十餘出組成
國機
(1).國家興亡的關鍵。《管子·揆度》:“君失二五者亡其國,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勢,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國之至機也,謂之國機。”按,二五:事名二,正名五。
(2).指國之機務,國之軍政大事。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公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讚國機,職宜冰鑒。”《前漢書平話》卷下:“三大王傳令相府下頭目,來日聚會,特有商議國機之事。”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吐哺握髮
《韓詩外傳》卷三:“ 成王 封 伯禽 於 魯 , 周公 誡之曰:‘往矣,子無以 魯國 驕士。吾 文王 之子, 武王 之弟, 成王 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髪”。後遂以“吐哺握髪”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 周公 大聖,以貴 * ,吐哺握髮,懼於失人。”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三折:“雖然做不得吐哺握髮下名流,也是喒的風雲湊。”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巍巍宰輔呵吐哺握髮,金璧贖我呵重睹芳華。”亦作“ 吐哺捉髮 ”。 唐 韓愈 《後廿九日復上書》:“今雖不能如 周公 吐哺捉髮,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同時
(1) 同時代;同一時候
同時發生
同時發火。——《資治通鑑》
(2) 並且
任務艱巨,同時時間又很緊迫
狗盜
偽裝成狗進行偷盜。後泛指竊賊。《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乃夜為狗,以入 秦 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 秦王 幸姬。” 漢 王充 《論衡·論死》:“世有衣狗裘為狗盜者,人不覺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 唐 白居易 《答<箭鏃>》詩:“聞有狗盜者,晝伏夜潛行。” 清 劉獻廷 《飲楊涵齋宅次前韻》:“廝養椎埋狗盜徒,深衣縫掖列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