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徵詔三傳濕紫泥,洪河千里奠金堤。
儆當洚水逢滄水,功擬玄圭陋白圭。
憂國豈知潘鬢改,濟川疑傍傳舟棲。
河渠書就勞相寄,回首台端望不迷。
詩詞問答
問:《房村道中會尚書潘公治河賦贈》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弘誨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弘誨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參考注釋
三傳
傳了三次。《左傳·昭公三年》:“自 郤稱 以別,三傳矣。” 杜預 註:“ 郤稱 , 晉 大夫,始受 州 ,自是 州 與 溫 別,至今傳三家。”
(1).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唐 顏真卿 《魏夫人仙壇碑》:“少讀《老》、《莊》、三《傳》、五經、百子,無不該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清 皮錫瑞 《春秋通論》:“《公羊》兼傳大義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左氏》並不傳義,特以記事詳贍,有可以證《春秋》之義者,故三《傳》並行不廢。”
(2).多知古事之人。《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翁翁姓 李 ,排房最大,為多知古事,善書算陰陽,時人美呼‘三傳’。”
紫泥
古人以泥封書信,泥上蓋印。皇帝詔書則用紫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賢 注引 漢 蔡邕 《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封紫泥於璽禁,傳墨令於銀書。”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蓋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後即以指詔書。 南朝 梁 沉約 《為始興王讓儀同表》:“徒塵翠渥,方降紫泥,以茲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書一百韻寄微之》:“恩隨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蟬蛻,掉頭不肯隨東封。”
洪河
大河。古時多指 黃河 。 漢 班固 《西都賦》:“右界 褒 、 斜 、 隴首 之險,帶以 洪河 、 涇 、 渭 之川,眾流之隈,汧涌其西。” 唐 李白 《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雖平 嵩丘 、填 伊洛 ,不足以掩宮城之骸骨;決 洪河 、灑 秦 雍 ,不足以盪犬羊之羶臊。”《宋史·河渠志一》:“近者 澶 濮 等數州,霖雨薦降, 洪河 為患。”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金堤
亦作“ 金隄 ”。 1.堅固的堤堰。後作為堤堰的美稱。《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媻姍勃窣,上金隄。” 顏師古 註:“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無射九月》:“金堤翠柳,帶星采而均調。” 宋 柳永 《笛家弄》詞:“水嬉舟動,禊飲筵開,銀塘似染,金堤如繡。” 清 錢謙益 《寄督漕張御史》詩之二:“ 鐵瓮 雲帆連析木,金堤春水泛桃花。”
(2).堤名。在今 河南省 滑縣 東。《史記·河渠書》:“ 孝文 時河決 酸棗 ,東潰 金隄 。”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金隄 ,一名 千里隄 ,在 白馬縣 東五里。”
(3).堤名。指今 四川 灌縣 都江堰 一帶 岷江 的江堤。《文選·左思<蜀都賦>》:“西踰 金隄 ,東越 玉津 。” 劉逵 註:“ 金隄 在 岷山 都安縣 西,隄有左右口,當 成都 西也。”
洚水
洪水。《孟子·滕文公下》:“《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宋 王安石 《送裴如晦宰吳江》詩:“三江斷其二,洚水何由寧。”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夫天下固無絶流之水,然覩洚水之橫流而警予者,古聖人不容已。”
玄圭
亦作“ 玄珪 ”。1.一種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賞賜建立特殊功績的人。《書·禹貢》:“ 禹 錫玄圭,告厥成功。” 孔 傳:“玄,天色, 禹 功盡加於四海,故 堯 賜玄圭以彰顯之,言天功成。” 蔡沉 集傳:“水色黑,故圭以玄雲。”《漢書·王莽傳上》:“ 伯禹 錫玄圭, 周公 受郊祀,蓋以達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元帝表》:“玄珪既賜,蒼玉無陳,乃棫樸之愆期,非苞茅之不貢。” 明 楊慎 《別陳玉泉》詩:“平成紹 禹 績,玄圭獻 堯 天。”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他別有土茅封地,居水國,秉玄圭。”
(2).借指特大功業。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毚鼎遷 宋 ,玄圭告成。”
(3).指墨。言其色黑而形似圭。 宋 楊萬里 《春興》詩:“急磨玄圭染霜紙,撼落花鬚浮硯水。”
白圭
亦作“ 白珪 ”。1.古代白玉制的禮器。《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獨立。”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發石首城》詩:“白珪尚可磨,斯言易為緇。”
(2).比喻清白之身。 唐 沉佺期 《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詩:“自幼輸丹懇,何嘗玷白圭?”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會親》:“隨時送女還家去,使白圭不玷瑕疵。”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後來的參與投壺,接受饋贈,遂每為論者所不滿,但這也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
憂國
為國事而憂勞。《戰國策·齊策四》:“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朝廷無至忠憂國之臣,不惜傷損威重。” 清 錢謙益 《董應舉授中大夫制》:“為國以得人為急,人臣以憂國為先。”
潘鬢
亦作“ 潘髩 ”。 晉 潘岳 《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鬢”謂中年鬢髮初白。 唐 李德裕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越 吟因病感, 潘 鬢入秋悲。” 明 無名氏 《石榴花·題情》套曲:“我為他只落得心焦無聊,這離情怎消,謾贏得 潘 髩 沉 腰。” 清 黃景仁 《感舊雜詩》:“而今 潘 鬢漸成絲,記否羊車並載時。”
濟川
猶渡河。語出《書·說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後多以“濟川”比喻輔佐帝王。 唐 獨孤及 《庚子歲避地至玉山酬韓司馬所贈》詩:“已無濟川分,甘作乘桴人。” 明 張居正 《再謝御書疏》:“期少效濟川調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 黃君 濟川才,大器晚成就。”
河渠
(1).河流與渠道。泛指水道。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序:“鳴禽躍魚,滌穢河渠,至祥也。” 唐 劉禹錫 《令狐相公示河中楊少尹贈答兼命繼聲》:“四面諸侯瞻節制,八方通貨溢河渠。”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國猷》:“若廣浚河渠,漕輓天下,可使大集,此建都之極選也。”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續集·某宮保》:“又開水田,通河渠,設橋樑。” 韋君宜 《犧牲者的自白》:“那一帶河渠密布如網。”
(2).指記載河道和水利設施等事的書篇。《史記》有《河渠書》, 宋 、 金 、 元 、 明 、 清 諸史書有《河渠志》。《宋史·河渠志一》:“素習河渠之書,深知疏導之策。”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台端
敬辭。稱對方。 宋 歐陽修 《與程文簡公書》:“屢煩台端,悚仄可知。” 清 曾國藩 《復胡潤之書》:“聞台端剗除 * 不遺餘力,鄙懷欲取為伐柯之則。”
即台雜。《通典·職官六》:“侍御史之職有四,謂推、彈、公廨、雜事……臺內之事悉主之,號為臺端,他人尊之曰端公。”《新唐書·百官志三》:“侍御史六人……久次者一人知雜事,謂之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臺內事顓決,亦號臺端。”參見“ 臺雜 ”。
詩詞推薦
【中呂】滿庭芳 相思
丘士元〔元代〕愁山悶海,沉吟暗想,積漸難睚。冷清清無語人何在?瘦損形骸。愁怕到黃昏在側,最苦是兜上心來。咱無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