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彥禮

作者:許景衡 朝代:宋代

送李彥禮原文

持節西陲已清切,還輿北道卻盤桓。

當官未覺家風遠,抗疏要令邊計寬。

世俗多應笑公拙,我曹徒解嘆才難。

但將名節為親壽,何止平反一笑歡。

詩詞問答

問:送李彥禮的作者是誰?答:許景衡
問:送李彥禮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李彥禮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參考注釋

持節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 匈奴使留 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西陲

見“ 西垂 ”。

清切

(1).清貴而切近。指清貴而接近皇帝的官職。 漢 劉楨 《贈徐幹》詩:“誰謂相去遠,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無由宣。” 唐 白居易 《夏日獨直寄蕭侍御》詩:“憲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舊翰林學士,地勢清切,均不兼他務。” 清 吳偉業 《送沉繹堂太史之官大梁》詩:“唯留詩句滿 長安 ,清切長宜禁近官。”

(2).形容聲音清亮急切。 唐 王昌齡 《宴南亭》詩:“城樓空杳靄,猿鳥備清切。” 宋 陳師道 《晚泊》詩:“清切臨風笛,深明隔水燈。” 清 顧炎武 《又酬傅處士次韻》:“清切頻吹 越石 笳,窮愁猶駕 阮生 車。”

(3).清晰準確;真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又詩人綜韻,率多清切;《楚辭》辭 楚 ,故訛韻實繁。” 宋 嚴羽 《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以禪喻詩,莫此清切。”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顏淵篇二十》:“ 尹 氏之言,特發 程子 之意,而分貼經文,尤為清切。” 冰心 《寄小讀者》二二:“八月十五中秋節,滿月的銀光之下,說著蟾蜍玉兔的故事,何其清切?”

清涼而急劇。指秋時之氣。《素問·五常政大論》:“其侯清切。” 王冰 註:“清,大涼也;切,急也,風聲也。” 於天星 按:“秋時之氣也。”

北道

(1).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對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據《漢書·西域傳》,自 玉門關 和 陽關 以西,大體經今 新疆 中部 天山山脈 和 塔里木河 之間的通道西行,在 疏勒 以西越過 蔥嶺 ,通往今 中亞 各地。據《隋書·裴矩傳》,自 敦煌 取道 伊吾 ,大體經今 新疆 天山山脈 以北和 伊犁河 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 中亞 和 西亞 。另據 唐 道宣 《釋迦方誌》卷上,還有一條自 伊州 經今 天山山脈 和 塔里木河 之間的通道西行,越過 凌山 ,通往今 中亞 各地的路線。 玄奘 赴 印 時,即取此線。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杭州 周汾 ,字 蓉衣 ,《詠春柳》云:‘ 西湖 送我離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

盤桓

徘徊;逗留住宿

悵盤桓而不能。——曹植《洛神賦》

盤桓數日

盤旋環繞

當官

做官

家風

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門風

習其家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抗疏

謂向皇帝上書直言。《漢書·揚雄傳下》:“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唐 權德輿 《奉送孔十兄賓客承恩致政歸東都舊居》詩:“乞身已見抗疏頻,優禮新聞詔書許。” 清 李漁 《玉搔頭·極諫》:“嚴親憂國太焦勞,抗疏甘將斧鉞膏。”

邊計

(1).守邊之計。 唐 高適 《贈別王十七管記》詩:“轉戰輕壯士,立談有邊計。” 明 盧象昇 《請留中軍疏》:“ 朝儀 ( 童朝儀 )在 大同 頗久,熟於邊計虜情。”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鳳策國用,始建邊計。”

(2).用於守邊的財餉;邊防費用。《宋史·食貨志下六》:“自變法以來,京師積錢多,邊計不聞告乏。” 明 盧象昇 《屯政疏》:“今飢饉荐臻,蒼黎骨立,軍需日耗,邊計日蹙,終無補救之方。”《清史稿·食貨志四》:“自官運商銷,計本年邊計各額引全數銷清外,復帶銷積引萬餘。”

世俗

(1) 世間一般的習俗

世俗之見

(2) 非宗教的

她不允許他們在去教堂來回的路上談論世俗的事情

多應

大概,多半是。 唐 李宣古 《聽蜀道士琴歌》:“人間豈合值仙蹤,此別多應不再逢。” 宋 曾慥 《類說》卷四九:“定知我死在汝後,多應汝死在我前。” 元 劉庭信 《粉蝶兒·美色》曲:“説甚么芳卿性純,秋娘丰韻。多應他懶住蟾宮,潛下仙階,謫降凡塵。”《水滸傳》第四二回:“多應這廝走入村中樹林裡去了。” 清 李漁 《憐香伴·聞試》:“探偵人已歸,探偵人已歸。看他兩頰笑容堆,多應有機會。”

我曹

我們。《東觀漢記·張堪傳》:“ 堪 守 蜀郡 , 公孫 述 遣擊之。 堪 有同心之士三千人,相謂曰:‘ 張君 養我曹,為今日也。’” 漢 蔡琰 《悲憤詩》:“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唐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 長安 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馬聽晨雞。”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看議何觀》:“上雖怒 觀 ,猶令我曹看議,蓋甚盛德也。”

才難

(1).謂人才難得。《論語·泰伯》:“才難,不其然乎?” 晉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古人嘆息於才難,故謂百世為隨踵,不以璞非 崑山 而棄耀夜之寳,不以書不出聖而廢助教之言。” 宋 蘇軾 《乞擢用林豫札子》:“臣竊謂才難之病,古今所同。朝廷每欲治財賦,除盜賊,乾邊鄙,興利害,常有臨事乏人之嘆。” 清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故新政未行,則有才難之嘆,而用人每患其不公。”

(2).難得的人才。 唐 皎然 《送裴判官赴商幕》:“ 商 洛 近京師,才難赴幕時。”

名節

名譽與節操。

出處:

《漢書·龔勝傳》:“二人相友,並著名節。”

晉 李密 《陳情事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晉書·呂光載記》:“欲全卿名節 ,不使貽笑將來。”

宋 王禹偁 《上史館呂相公書》:“今館中之士先進者……皆砥礪名節,老於文學。”

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董先生(董其昌)曰:‘ 公(袁可立)護名節,勝於功名。善刀而藏,見機勇退’”

明 于謙《無題》: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 。

許傑 《鄰居》一:“人家的名節呢,你不能輕易毀壞。”

何止

不止;豈止

中華大地,英才何止萬千

平反

把判錯的案件或做錯的政治結論改正過來

詩詞推薦

送李彥禮原文_送李彥禮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