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廟原文
得聖之清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
為傳公信及公達,底較遼西復隴西。
宋代何須錫圭冕,伊人本自視塗泥。
史遷慨羨青雲士,未識浮名本稗稊。
詩詞問答
問:夷齊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夷齊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夷齊廟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三
參考注釋
孰與
(1).與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莊王 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史記·孟嘗君列傳》:“ 齊 無 秦 ,則天下集 齊 , 親弗 必走,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新唐書·韓翃傳》:“時有兩 韓翃 ,其一為刺史,宰相請孰與, 德宗 曰:‘與詩人 韓翃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2).猶言何如。意謂還不如,常用於反詰語氣。《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 西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周書·杜杲傳》:“若使 齊 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
(3).比對方怎么樣,表示疑問語氣。用於比照。《墨子·耕柱》:“ 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戰國策·齊策一》:“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 商君 、 吳起 、大夫 種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松》:“試問蒼官值歲寒,戴白孰與蒼然好?”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眾矣,乃 渭 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公信
公眾的憑信;公家的信用。《慎子·威德》:“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人民日報》1951.9.30:“基層單位應將交款者的姓名,交款數目及銀行所發給的收款單據全部公布,以昭公信。”
遼西
遼河以西的地區,就是遼寧省的西部
隴西
(1).古代郡名。《漢書·地理志下》:“ 隴西郡 。 秦 置。” 顏師古 註:“此郡在 隴 之西,故曰 隴西 。” 南朝 梁簡文帝 《隴西行》之二:“ 隴西 四戰地,羽檄歲時聞。” 唐 韓愈 《送楊支使序》:“與之游者二人: 隴西 李博 , 清河 崔羣 。”
(2). 甘肅省 的別稱。參見“ 隴右 ”。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錫圭
見“ 錫珪 ”。
伊人
那個人;這個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個人”,有時也指意中人
怎明白咫尺伊人,轉以睽隔不得相親。——《畫圖緣》
秋水伊人
本自
本來就,一向是。《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王 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 唐 高適 《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唐 孟郊 《嬋娟篇》:“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間本自無靈匹。”
塗泥
(1).濕潤的泥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上下錯。” 宋 韓彥直 《橘錄·種治》:“柑橘宜斥鹵之地……凡圃之近塗泥者,實大而繁。” 明 劉基 《海寧應氏墓庵記》:“面山負山,厥土廣斥塗泥,民質以良。”
(2).謂滋潤泥土。 清 顧炎武 《酬歸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二十韻》:“《式微》君莫賦,春雨正塗泥。”
(3).泥濘的路途。《漢書·陰興傳》:“ 興 每從出入,常操持小蓋,障翳風雨,躬履塗泥,率先出門。”
史遷
漢 司馬遷 的別稱。 司馬遷 為太史令、掌修史,故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後賢志>序》:“ 史遷 之記,詳於 秦 漢 ; 班生 之書,備乎 哀 平 。” 明 張煌言 《李陵論》:“世以 李陵 報 蘇子卿 書,出自 史遷 之筆。”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三篇:“故自 史遷 以來,均謂 周 之要本,歸於 老子 之言。”
青雲士
《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張守節 正義:“若不託貴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賞而名留後代也?”後因以“青雲士”喻指位高名顯的人。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士》詩:“朝為青雲士,暮作白頭囚。” 唐 李鹹用 《哭所知》詩:“朝為青雲士,暮為玄夜人。” 元 劉永之 《感遇》詩之一:“由來青雲士,高視笑泥途。”
浮名
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揚袂公車莫相調,浮名應未似身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予絶意浮名,不乾寸祿。” 洪深 《現代戲劇導論》八:“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
稗稊
(1).稗草和稊草。泛指雜草。 明 徐渭 《次夕降摶雪》詩:“瓣觚出六摧桃李,瑞舛過三黨稗稊。”
(2).比喻卑微。 唐 韓愈 《南內朝賀歸呈同官》詩:“君恩 泰山 重,不見酬稗稊。” 唐 元稹 《青雲驛》詩:“道勝即為樂,何慚居稗稊。”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夷齊廟原文_夷齊廟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